大湾时评|逄培:钢铁之翼当负文明之责,技术须为和平赋能
——非接触对抗时代的人类和平试验场
逄 培(中国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
当俄军士兵在哈尔科夫向盘旋的机器无奈举手投降,人类战争史翻开了荒诞且沉重的新篇。与此同时,叙利亚宣布全面停火、乌克兰提议重启谈判的消息传来,形成一组尖锐的时代悖论:我们一方面对和平满怀渴望,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制造更高效的杀戮工具。这迫使人类不得不直面技术的终极拷问——创新究竟是走向毁灭的助推器,还是文明进步的奠基石?
纵观科技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面临着善恶抉择的岔路:火药从炼丹炉走向战场,成为杀戮利器,却也在开山筑路中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核能既在广岛投下毁灭性的阴影,也在反应堆里点亮万家灯火;无人机在顿巴斯地区无情收割生命,却在亚马逊雨林承担起监测生态平衡的重任。
技术的本质是一个中性的容器,其盛装的内容取决于创造者的灵魂。当乌克兰自杀式机器人押送战俘的视频震惊世界,我们看到的并非算法的胜利,而是人类创新精神的集体堕落——那些本应用于探索深空奥秘、治愈疑难病症、守护美好家园的智慧,却在战壕上空凝结成死亡的阴云。
现代战场上机器的肆意征服,暴露出创新伦理的严重缺失。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激增23%的背后,是科技巨头与军工复合体的疯狂逐利。这种异化进程存在双重迷失:斯坦福AI实验室的仿生机器人最初是为救灾而设计,却在战场上沦为杀戮平台;程序员在硅谷专注编写代码时,听不到顿涅茨克的爆炸声;算法决策让《日内瓦公约》沦为一纸空文,战俘权利在机器面前荡然无存。当智慧沦为屠刀,创新成为创造者的原罪,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创新本源被污染。当科技精英将智慧倾注于设计更精准的杀伤系统,实际上扼杀了技术最神圣的使命——拓展人类生存的疆域。莱特兄弟翱翔蓝天的梦想,不应化作死神投下的阴影。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东方智慧中“不争”的哲学。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技术创新指明了回归正轨的路径:将“减少人类痛苦”设定为研发的伦理第一性原理;推动《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增设“自主武器”条款,确立算法决策的问责机制;借鉴无人机竞速赛事模式,将对抗能量引入科技竞技场,让无人机争霸空域成为非接触对抗时代的人类和平新试验场。这便是技术伦理的东方方案——构建命运共同体。
叙利亚停火与俄乌谈判的曙光,恰为这种转向提供了历史契机。当哈尔科夫的投降机器人仍在全球舆论场持续发酵,我们更需重拾技术创新的纯粹初心——那些点亮星空的智慧,不应被用来点燃战火;那些解放双手的创造,不应成为束缚文明的枷锁。

人类文明正站在抉择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叙利亚儿童在停火后的废墟上欢快踢球,一边是乌克兰战场机器押解战俘的电子眼闪烁着冷酷的红光,当无人机赛道上的指示灯刺破战争迷雾。这组鲜明的镜像映照出技术的终极命题——创新应当为生命赋能,而非为死亡效忠。人类完全有能力将爱因斯坦“第四次世界大战只能用木棍石头打”的警世预言,改写为以科技制衡代替杀戮的和平范式。
当钢铁之翼掠过焦土,我们应铭记每个代码背后的文明责任:科技真正的荣光,不在于战场制胜的算法,而在于守护生命的智慧;创新的最高使命,不是打造更锋利的屠刀,而是熔铸斩断暴力循环的钥匙。毕竟,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应是和平本身。
2025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