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斯二次递表港交所:高增长背后,裁员风波与38亿分红疑云笼罩!

二度冲击港股IPO:奥克斯冷暖自知

暑伏已至,夏日炎炎,难耐酷热的东北人开始排队装空调。超过40度的地表高温,令此前略显冷寂的空调行业迎来一波繁荣期。

根据奥维云网(AVC)数据,在6月23日至7月6日这两周,黑龙江省线下空调市场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17.68%和438%。

同期,吉林省线下空调销售额同比也分别增长128.76%和788.4%。

在友商们忙着供货之时,奥克斯在7月16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作为国内知名空调品牌,这并非奥克斯第一次冲击IPO。

2018年底,奥克斯电气就开始接受东方证券的上市辅导,筹备A股上市,并于2023年6月完成辅导。

但最终,奥克斯决定转战港股。并于今年1月其向港交所递表,但以失效告终。

此番二度递表,令奥克斯获得了不少关注。

根据《华夏时报》报道,奥克斯之所以放弃A股,原因是:

“A股市场的IPO 是一个高度政策化的市场,几乎把所有的资源都流向应用科技企业,例如半导体、新材料等反“卡脖子”的赛道倾斜,奥克斯这种传统家电类的公司几乎没有上市的可能。”

简单来说,奥克斯放弃冲击A股,是因为科技含量不够。

港股或许不会在科技含量上“卡脖子”,但奥克斯要讲好“IPO故事”,可能仍然没有那么容易。

一、业绩增长背后的疑云

招股书显示,从2022年到2025年一季度,奥克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95.28亿、248.32亿、297.59亿和93.52亿元,连续增长。

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14.42亿、24.87亿、29.10亿和9.25亿元,也是连续增长。

仅从营收数据评判,奥克斯大概率可放入优质企业之列。但以场外情势看,其表现似乎并没有那么稳健。

这么说原因有三个:

其一,高负债下突击分红。

据《海报新闻》报道,2024年前9个月,奥克斯突击分红人民币37.90亿元。

根据持股情况大致计算,奥克斯法人郑坚江个人分得了约31.04亿元人民币,其整个家族共分得了约36.52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利润。

天眼查APP显示,郑坚江除了是奥克斯法人外,还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可以作为对比的一组数据是,截至2024年9月底,奥克斯资产负债率高达84.6%,流动负债净额达到24.02亿元。

前后对比,难免令人对奥克斯上市意图及长期发展决心产生怀疑。

《海报新闻》评论此事时质疑道:“奥克斯是否出现了用银行贷款向股东派付股息的情况?”

不管事实如何,高负债已经成为奥克斯的一个承压点。

截至2024年末,美的、格力、海尔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2.33%、59.19%和61.6%,远比奥克斯要低。

纵向对比,在频繁爆雷的房地产行业,相关部门为房企划定的红线也才70%。

如此高额的负债率无疑是一个隐患,考虑到奥克斯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毛利率,其想实现资金平衡,可能并不容易。

其二,裁员风波。

据《观察者网》报道,截至今年4月份,奥克斯已经进行了两轮裁员,裁员比例接近70%。

一位知情人士接受采访时称:“去年开始为了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以及冲击IPO,奥克斯宁波总部各个岗位都在扩招,大量新员工如今刚刚转正一两个月,补偿少所以优先被裁。”

这一举动,难免令人想起饱受诟病的奥尼电子。

奥尼电子是一家从事智能网络摄像机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于2021年12月28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上市前,该公司员工人数逐年增长至1808人,其中,2020年末的员工人数同比增长80.98%。

上市后,2021年末、2022年末,该公司员工人数分别下降至1217人、1012人。

与之相对应,奥尼电子上市后业绩迅速跳水,与上市前招股书披露的连续三年增长形成反差。

奥尼电子因此遭到了数不清的负面评论。

此事殷鉴不远,奥克斯或许应当以之为戒,否则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品牌形象可能遭到损害。

其三,国内市场表现下滑。

根据奥维云网发布的白电产业报告,2018年,国内空调线上平台的销量约为2061万台。其中,奥克斯空调以589万台占28.57%的份额,位居第一。

而到了2025年,奥克斯线上市场以5.0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6,线下份额跌出前十,排在第十一位。

近期东北空调市场大爆,各大空调品牌都在抢夺这泼天富贵,奥克斯活跃度却不高。

据《极目新闻》报道,从6月24日开始,东北、内蒙等地小米空调销量最高时达到去年同期的20倍 。

美的集团在黑龙江、吉林两省的空调销量同比增长高达356%。

海尔因为安装力量告急,紧急从新疆、内蒙古、四川、陕西、河北抽调500名专业安装人员,驰援吉林省。

相比之下,奥克斯在这个阶段存在感着实低了些,这可能也是其竞争力下滑的一个写照。

二、1.0时代的竞争力,扛不住2.0时代的浪

奥克斯的命运浮沉,其实可以归结为四个字:不进则退。

早期奥克斯凭借低价和线上两个典型打法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一度跻身行业头部。

但如今,这两点优势都在被逐步消解。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的、格力、海尔线上均价同比下滑12.23%、2.05%、8.21%。

今年“6.18”期间,空调市场中低端产品的价格降幅约为8%~10%。

华凌、TCL、长虹、小米等品牌的1.5匹一级能效变频空调价格已降至1600-1800元左右,逼近成本极限。

另一方面,或许是为了维持低价优势,奥克斯在产品层面频频翻车。

近几年,奥克斯研发费用率仅在2%左右,2017年至2023年,格力电器27次起诉奥克斯专利侵权均胜诉。

今年7月11日,根据全国12315消费投诉信息公示,有消费者投诉奥克斯空调可能存在以次充好问题,要求修理。

产品争议,专利败诉,以及常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毛利率,使得很多业内分析不看好奥克斯的发展前景。其逻辑是:

奥克斯以低价竞争起家,低价竞争导致低利润率,低利润率使其无法进行质量升级和技术研发,最终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

这一叙事和此前电商行业“反低价内卷”的呼声相仿,都将低价竞争当作破坏行业健康的祸首。

这种声音影响力很大。从手机到汽车,从零售到服装,各行各业言必称“高端化”,仿佛高端化就是摆脱内卷的唯一宝典。

高端化或许没错,只是这一逻辑可能忽略了一点:价格和质量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低价并不一定导致低质。

同一技术标准的55寸1080P LCD电视,十年前售价5000元以上,十年后降至1500元,画质、功能基本无变化,不是因为工厂以次充好,而是显示面板生产的物理尺寸越来越大,导致单位成本越来越低。

早期一个LED灯泡要几十甚至上百元一个,如今一个质量稳定的LED灯泡只需要几元钱,其间技术突破并不大,价格下探主要是因为 LED芯片的生产线(MOCVD设备)规模不断扩大,单次外延生长能生产更多芯片,单位芯片成本骤降。

技术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品生产成本必然会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减小。

空调行业亦是如此,早期的奥克斯,如今的小米,以低价抢占市场并非恶意竞争,而是空调生产规模持续增加,摊薄了厂房和生产线等固定成本。

奥克斯的问题也并不完全在没有冲击高端,市场永远需要低价商品。

让消费者把3000元的空调换成4000的不是消费升级唯一形式。把3000元空调的价格打到1500,让那些原本装不起空调的人都用上空调,也是一种消费升级。

奥克斯真正难题可能在于,成本管控,生产效率等能力没有随着销量增加同步提高。

没有成本优势,低价策略就只能是单纯降价,结果就是毛利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9年,格力公开举报称,奥克斯部分型号空调产品与其宣传、标称的能效值差距较大,宁波市监局调查后坐实这一指控,对奥克斯处以10万元行政处罚。

奥克斯当时之所以要把3级能耗的空调虚标成2级,很可能是其没有能力降低成本却又希望维持价格优势,最终选择走捷径,造成品牌声誉受损。

成本管控看似容易,其实并不比研发新技术来得简单。

小米手机以低价起家,竞争对手们效仿多年,依然无法撼动其“性价比之王”的称号。

拼多多“全网比价”“低价优先”策略摆在明面上,京东和淘宝双向围剿,最终也没能动摇其低价心智。

当低价成为一种能力,其所构筑的护城河足以令一家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足。

当然,低价市场会滋生出很多虚假宣传、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违法违规行为。但那些现象涉及市场监管,法规完善等更宏大的命题,并不完全是低价的锅。

2018年,郑坚江在接受华夏日报采访时说:“我喜欢务实地做人,务实地做事,不喜欢漫无边际地空谈。”

如今奥克斯或许应当秉持这样的精神,以务实为先,修炼核心能力,以应对智能科技快速融入空调产品的2.0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