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实力对比
2016年美国R&D国内支出达到5103亿美元,位于世界第一;中国R&D国内支出达到2378亿美元,位于第二,但不及美国的一半 ;其次为日本、德国、韩国等。 2000年至2016年,中国R&D国内支出增长超过20倍,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1.3%,同期美国R&D国内支出增长不到2倍,年均复合增速仅为4.1%。 按照2010年以来中美R&D国内支出的复合增速测算, 到2024年前后中国在研发的整体资金投入就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从研发强度(R&D支出/GDP)来看,2016年R&D支出排名靠前国家的研发强度普遍维持在3%左右 ,其中韩国(4.24%)、日本(3.14%)、德国(2.94%)、美国(2.74%)处于前列。 中国2016年研发强度达到2.12%,相较于2000年0.89%的强度水平明显提升 ,目前已经接近法国(2.25%)并且超过英国(1.69%)等发达国家, 但距离美日德韩等国仍有一定差距。
从R&D支出的投向结构来看,中国目前的R&D活动主要侧重于试验发展(Experimental Development)阶段(2015年占比达到84%),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和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投入比例合计仅16%。而美国则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相对投入更多资源,合计占比达到36%。 尤其在联邦政府层面, 除了国防部外其他部门(包括能源部、NASA等)基本以资助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主,即使国防部资助的试验发展也是以先进技术与重要系统开发为导向,并且孕育了ARPANET(阿帕网,因特网的前身)、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重要发明。
2014年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学士学位获得人数排名靠前的国家与地区分别为中国(145万)、欧盟8国(57万)、美国(38万)、日本(12万)、韩国(11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而博士学位获得人数的国家与地区排名为欧盟8国(4.92万)、中国(3.18万)、美国(2.98万)、日本(0.59万)、韩国(0.55万)。 可见在高学历人才供给方面,相对欧美来说中国并没有显著的人数优势,但增长很快,竞争力快速上升。
从科学与技术领域全职研究人员数量来看 ,2015年排名分别为中国(162万)、美国(138万)、日本(66万)、德国(38万)、韩国(36万)。 尽管在总量上已经超过美国,中国每千人劳动力中研究人员比重仅2.02,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
当前国际四大权威的大学排名(QS/US News/THE/ARWU)中,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和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更偏重教学与研究能力。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 世界大学排名前100榜单中,美国大学占到43所,其次为英国12所、德国10所,中国共5所上榜。其中排名前10的大学基本都来自美国和英国,中国排名最靠前的清华北大仍在20名开外 。2011年以来,美国前100名大学数量有所下降,但仍占到总数的近一半; 中国前100名大学数量略有提升,但相比美国差距较大。
另一份更加注重科研与学术的ARWU榜单中, 2017年排名前100大学美国仍然以48所占到近一半,中国仅清华北大两所上榜。榜单排名前10的大学中,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大学占据了8位,而清华北大则排到了40名之外。
从科学与工程(S&E)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来看 ,2016年排名靠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欧盟(61.4万)、中国(42.6万)、美国(40.9万)、印度(11万)、日本(9.7万), 中国首次在数量上超过美国。当然,论文的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2016年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的引用率位于前1%的高质量论文中,美国相对比例指数为1.9、欧盟为1.28、中国为1.01,中国近几年高引用率论文的比例有所提升,但相对美国、欧盟来说差距仍然不小。 (注:相对比例指数=某国前1%引用率论文数量/论文总数)
从2017年各国分数计数FC的排名来看,美国(19579)超出第二名中国(9088)两倍多 ,其次为德国(4363)、英国(3608)、日本(3053)。与S&E论文指标得出的结论类似, 中国近年来在基础科研领域的进步较快,但距离美国仍有较大差距。
诺贝尔奖是对最顶尖基础科研成果的肯定。从各国诺贝尔奖的获得情况来看,二战前德国、英国、美国处于第一方阵, 二战后美国实力大幅提升,不论在物理、化学及医学领域,美国的获奖数量都占到全球总数的半壁江山。 而中国目前除了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外,在物理学与化学领域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截止2017年底全球共有1043万件有效发明专利, 其中保有量排名前五分别为日本(282万)、美国(236万)、中国(152万)、韩国(99万)、德国(67万)。从增量角度,2016年各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分别为中国(131万)、美国(53万)、日本(46万)、韩国(23万)、德国(18万),而专利授权量排名分别为中国(35万)、日本(29万)、美国(29万)、韩国(13万)、德国(10万)。中国近年来在专利方面发力明显,在申请数量上已经大幅超越美国、日本,授权数量略超美、日,在专利的授权率与实际转化方面中国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2013-2015年主要国家已公示专利申请(published patent applications)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 美国和日本在通信、计算机技术与半导体领域布局了大量专利 ,其中美国(18.82万)、日本(16.71万)接近中国的两倍(9.58万)。 日本在机床、发动机、机械零件、光学以及测量等领域布局的专利数量显著多于美国和中国;美国除了在ICT领域布局了大量专利,在生物技术、医学技术与药物领域更是一枝独秀, 公示阶段专利申请数量超过日本与中国之和;相对来说, 中国在基础材料化学、精细材料化学、食品化学等领域布局更多 。
高科技领域的国际贸易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反映一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相对位置与实力。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方法(SITC)四位数分组标准下, 当前国际贸易金额较大的高科技商品包括集成电路、通讯设备、飞机与航天器等。
电子集成电路领域,2016年中国是最大的净进口国(出口608.8亿美元、进口2269.3亿美元),目前电子集成电路已经超过原油成为中国进口金额最大的商品。韩国净出口221.9亿美元(出口520.6亿美元、进口298.6亿美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美国、日本则保持小额顺差,德国基本持平。
通信设备领域,2016年中国是最大的净出口国(出口2013.6亿美元,进口459亿美元),除了韩国保持小幅顺差外,美国、日本、德国均存在逆差。中国在通信设备领域的顺差金额基本与在集成电路领域的逆差金额接近,作为全球电子设备产业链的“组装工厂”,中国每年看似出口金额巨大,实际上由于核心的集成电路大量依赖进口,利润十分单薄。 尽管美国在通讯设备领域存在巨额逆差,但是以移动通讯设备领域为例, 单单一家苹果每年的净利润就超过其余所有手机厂商之和。 中国在通讯设备领域的贸易顺差难掩不均衡的产业链利润分配。
飞机、航天器及相关设备领域,2016年美国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出口1347亿美元、进口310亿美元),传统工业强国德国也存在较大顺差(出口444亿美元、进口197亿美元)。中国在此领域存在较大逆差(出口34亿美元、进口228亿美元)。 相比于2010年,2016年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逆差金额接近增长一倍,美国的顺差同时大幅增加。 航空航天及集成电路已经成为中国迈向科技强国急需提升的技术领域。
2016年全球种子期VC规模中,美国达33亿美元、占比超过一半,欧盟(9亿美元)和以色列(7亿美元)其次。 美国种子轮VC投向的新兴领域中,机器人与无人机、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驾驶受到热捧,从绝对金额来看,人工智能成为当下VC最看好的方向。
2016全球早期与后期VC规模中,美国达650亿美元仍然占到一半份额,其次为中国(340亿美元)、欧盟(110亿美元)。中国早期与后期VC活动显然比种子期VC活动更加活跃,近几年来规模由2013年30亿美元快速上升至2016年340亿美元,发展速度也远超过其他国家。总体来看,美国和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新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
恒大智库
从研发强度(R&D支出/GDP)来看,2016年R&D支出排名靠前国家的研发强度普遍维持在3%左右 ,其中韩国(4.24%)、日本(3.14%)、德国(2.94%)、美国(2.74%)处于前列。 中国2016年研发强度达到2.12%,相较于2000年0.89%的强度水平明显提升 ,目前已经接近法国(2.25%)并且超过英国(1.69%)等发达国家, 但距离美日德韩等国仍有一定差距。
从R&D支出的投向结构来看,中国目前的R&D活动主要侧重于试验发展(Experimental Development)阶段(2015年占比达到84%),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和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投入比例合计仅16%。而美国则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相对投入更多资源,合计占比达到36%。 尤其在联邦政府层面, 除了国防部外其他部门(包括能源部、NASA等)基本以资助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主,即使国防部资助的试验发展也是以先进技术与重要系统开发为导向,并且孕育了ARPANET(阿帕网,因特网的前身)、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重要发明。
2014年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学士学位获得人数排名靠前的国家与地区分别为中国(145万)、欧盟8国(57万)、美国(38万)、日本(12万)、韩国(11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而博士学位获得人数的国家与地区排名为欧盟8国(4.92万)、中国(3.18万)、美国(2.98万)、日本(0.59万)、韩国(0.55万)。 可见在高学历人才供给方面,相对欧美来说中国并没有显著的人数优势,但增长很快,竞争力快速上升。
从科学与技术领域全职研究人员数量来看 ,2015年排名分别为中国(162万)、美国(138万)、日本(66万)、德国(38万)、韩国(36万)。 尽管在总量上已经超过美国,中国每千人劳动力中研究人员比重仅2.02,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
当前国际四大权威的大学排名(QS/US News/THE/ARWU)中,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和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更偏重教学与研究能力。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 世界大学排名前100榜单中,美国大学占到43所,其次为英国12所、德国10所,中国共5所上榜。其中排名前10的大学基本都来自美国和英国,中国排名最靠前的清华北大仍在20名开外 。2011年以来,美国前100名大学数量有所下降,但仍占到总数的近一半; 中国前100名大学数量略有提升,但相比美国差距较大。
另一份更加注重科研与学术的ARWU榜单中, 2017年排名前100大学美国仍然以48所占到近一半,中国仅清华北大两所上榜。榜单排名前10的大学中,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大学占据了8位,而清华北大则排到了40名之外。
从科学与工程(S&E)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来看 ,2016年排名靠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欧盟(61.4万)、中国(42.6万)、美国(40.9万)、印度(11万)、日本(9.7万), 中国首次在数量上超过美国。当然,论文的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2016年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的引用率位于前1%的高质量论文中,美国相对比例指数为1.9、欧盟为1.28、中国为1.01,中国近几年高引用率论文的比例有所提升,但相对美国、欧盟来说差距仍然不小。 (注:相对比例指数=某国前1%引用率论文数量/论文总数)
从2017年各国分数计数FC的排名来看,美国(19579)超出第二名中国(9088)两倍多 ,其次为德国(4363)、英国(3608)、日本(3053)。与S&E论文指标得出的结论类似, 中国近年来在基础科研领域的进步较快,但距离美国仍有较大差距。
诺贝尔奖是对最顶尖基础科研成果的肯定。从各国诺贝尔奖的获得情况来看,二战前德国、英国、美国处于第一方阵, 二战后美国实力大幅提升,不论在物理、化学及医学领域,美国的获奖数量都占到全球总数的半壁江山。 而中国目前除了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外,在物理学与化学领域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截止2017年底全球共有1043万件有效发明专利, 其中保有量排名前五分别为日本(282万)、美国(236万)、中国(152万)、韩国(99万)、德国(67万)。从增量角度,2016年各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分别为中国(131万)、美国(53万)、日本(46万)、韩国(23万)、德国(18万),而专利授权量排名分别为中国(35万)、日本(29万)、美国(29万)、韩国(13万)、德国(10万)。中国近年来在专利方面发力明显,在申请数量上已经大幅超越美国、日本,授权数量略超美、日,在专利的授权率与实际转化方面中国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2013-2015年主要国家已公示专利申请(published patent applications)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 美国和日本在通信、计算机技术与半导体领域布局了大量专利 ,其中美国(18.82万)、日本(16.71万)接近中国的两倍(9.58万)。 日本在机床、发动机、机械零件、光学以及测量等领域布局的专利数量显著多于美国和中国;美国除了在ICT领域布局了大量专利,在生物技术、医学技术与药物领域更是一枝独秀, 公示阶段专利申请数量超过日本与中国之和;相对来说, 中国在基础材料化学、精细材料化学、食品化学等领域布局更多 。
高科技领域的国际贸易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反映一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相对位置与实力。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方法(SITC)四位数分组标准下, 当前国际贸易金额较大的高科技商品包括集成电路、通讯设备、飞机与航天器等。
电子集成电路领域,2016年中国是最大的净进口国(出口608.8亿美元、进口2269.3亿美元),目前电子集成电路已经超过原油成为中国进口金额最大的商品。韩国净出口221.9亿美元(出口520.6亿美元、进口298.6亿美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美国、日本则保持小额顺差,德国基本持平。
通信设备领域,2016年中国是最大的净出口国(出口2013.6亿美元,进口459亿美元),除了韩国保持小幅顺差外,美国、日本、德国均存在逆差。中国在通信设备领域的顺差金额基本与在集成电路领域的逆差金额接近,作为全球电子设备产业链的“组装工厂”,中国每年看似出口金额巨大,实际上由于核心的集成电路大量依赖进口,利润十分单薄。 尽管美国在通讯设备领域存在巨额逆差,但是以移动通讯设备领域为例, 单单一家苹果每年的净利润就超过其余所有手机厂商之和。 中国在通讯设备领域的贸易顺差难掩不均衡的产业链利润分配。
飞机、航天器及相关设备领域,2016年美国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出口1347亿美元、进口310亿美元),传统工业强国德国也存在较大顺差(出口444亿美元、进口197亿美元)。中国在此领域存在较大逆差(出口34亿美元、进口228亿美元)。 相比于2010年,2016年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逆差金额接近增长一倍,美国的顺差同时大幅增加。 航空航天及集成电路已经成为中国迈向科技强国急需提升的技术领域。
2016年全球种子期VC规模中,美国达33亿美元、占比超过一半,欧盟(9亿美元)和以色列(7亿美元)其次。 美国种子轮VC投向的新兴领域中,机器人与无人机、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驾驶受到热捧,从绝对金额来看,人工智能成为当下VC最看好的方向。
2016全球早期与后期VC规模中,美国达650亿美元仍然占到一半份额,其次为中国(340亿美元)、欧盟(110亿美元)。中国早期与后期VC活动显然比种子期VC活动更加活跃,近几年来规模由2013年30亿美元快速上升至2016年340亿美元,发展速度也远超过其他国家。总体来看,美国和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新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
恒大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