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印1页古籍手抄本要花62元,这种收费合理吗?
【本文为风闻社区作者整理】
今天上午,认证为“人文艺术博主”的@弗虑弗为,在微博上吐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复印收费政策。
现在网上很多免费提供的高清扫描版古籍(原扫,而非扫描的影印出版物),你会发现来源是哈佛燕京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京都大学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英法德等各国公立图书馆。
古籍是公版图书,是所有人共同的文化遗产,图书馆依赖国家拨款,有义务也有责任向公众提供更加方便的阅读方法,而且以中国的IT水平,可以说没有任何技术壁垒。
但现实是,中国的古籍电子版资源库,没有免费的,大家能够看到的,是许多爱书的「白帽子」黑客从他们的收费数据库中「盗窃」而来。更多珍贵的古籍,则迄今没有电子化,如果需要查阅,则必须肉体前往图书馆;而且几乎所有的中国图书馆古籍部都以严禁拍照为第一要务,如果需要复制,则收取高昂的影印费用,比如@国家图书馆 古籍部,普通古籍的影印费用高达6元/页(为免传讹,刚才又特意致电@国家图书馆 古籍部咨询影印费用,得到答复是普通古籍8元左右一页,手抄本古籍62元一页),对于没有公款支持的普通学生与研究者而言,这简直就是在敲骨吸髓呀!
说到垄断,大家只会想到石油、电信这些显而易见的财阀,却不知在文化领域,这样的垄断却更加无所不用其极。令人寒心。
之后连发好几条质疑微博,把很多公共图书馆允许收费影印古籍,却不许读者自行拍照的做法,同视觉中国相比较。
研究员就是知识垄断的产物之一,很多优秀研究员确实做出了大量学术成果,但是更多的研究员确在守着金山银山挨穷。浩如烟海的史料,你开放一点点给馆外学者,研究成果怕都会十倍百倍于本馆研究所得。——但是本馆愿意吗?研究员们愿意吗?当然不愿意。没有舆论倒逼,视觉中国会放弃既得利益吗?这都是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希望知识能够早日共享,晚一天,便有学者一天看不到;晚一年,便有学者一年看不到——一些学者可能也就永远见不到了。
对于电子化而言,散页图书便不存任何问题,甚至有利于数字扫描,但是没有电子化,所以只好自己时不常地提交一份借阅申请,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只好这样无限期的等待,我都不知道我这辈子还能不能看到那本书。
同时,他也转发了疑似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解释:
国图的普通古籍数字化也在做,也会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上网。量太大不可能马上全部。所有的活儿都需要人力和经费。经费,比如国图,连员工工资都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来自拨款。您可以想象一下,事情是不是好做。老实说没有一个同行愿意听到这些批评,但是很多事不是图书馆们能决定的。
不少人在评论区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最后,就像原博主所说:
经费紧张、人手不足,做为读者都能表示十二分理解。甚至收取一定费用,也能接受,但却无法承受,刻本每页8元、抄本每页62页,真得是承受不起。希望在都在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找到折衷之道吧。
在我短暂的大学生涯中,没遇到需要大量影印古籍的问题,也就没有这种困扰。
不过看起来,这笔钱确实对某些科研人员来说有点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