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姜文的电影,有一类人是一定要上来踩上一脚的
#你行你上# 昨晚跟家人去看了姜文导演的这部新作,在看之前看了几篇微信公众号对这部电影特别负面的批评,极尽贬损之词。这些批评不是从剧情和电影技法角度提意见,而是希望从根上否定这部电影的立意。这反而让我充满了好奇…看完之后再次验证了我的一个判断,只要是姜文的电影,有一类人是一定要上来踩上一脚的,我尝试在尽可能不剧透的情况下跟大家说说其中原因。也希望能与看过本片的朋友交流一下个人感受和体会。
姜文导演的电影熟悉的朋友们都知道,是会分成“饺子”和“醋”两个部分,老粉喜欢品“醋”,路人吃到的是“饺子”,黑粉讨厌的是“醋”,正常批评一般是针对“饺子”来进行褒贬。“饺子”是显而易见的从东北到美国的钢琴音乐题材励志故事。
已经有不少影评去聊“饺子”的事了,我来讲讲我品到的“醋”这回是个什么味儿。由于仅观影一次,有些记忆未必准确,如有错误还请指出[作揖]
这碟“醋”的主色调是红色。观影的朋友可以去注意一下红色元素出现的场景,我印象中第一个具有冲击力的红色元素是主角父亲骑着摩托车载着童年主角在风雪中屹立在他们身后的那个红色巨人雕像,那个镜头给我的信号就是那座雕像意味着红色的来源。
后来红色也多次出现,我印象中比较深的一个是郎朗在日本仙台比赛时思念母亲时在他的想象中母亲的一袭红裙,还有他的那位年轻班主任也是一袭红裙,这两位女性角色的不同是一位是主角的生母,一位是在主角长期与生母分别时扮演了一部分母亲角色给予主角温暖的班主任。
后来还有一次红色为主色调的戏是主角搬家准备去美国求学前,他在吊车从上往下放的钢琴边弹奏,那一刻他穿的衣服是红色的,那个时刻钢琴不是被束之高阁远离群众的神坛,而是从上往下运动走下神坛接近群众的乐器,当时主角周围全是穿着朴素的典型的普通群众和劳动人民,他们在为主角欢呼,天上飘下红色花瓣,而当时那架西洋乐器里演奏的是《浏阳河》与《黄河大合唱》。
再有一次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主角父亲在北京租的房子里准备临别时与主角母亲温存,那个灯光也是红色的,他讲了一句很有趣的台词,大意就是:我是红绿色盲,所以我看这个灯从不同角度看颜色不同,从这边看是绿的,从那边看就是红的。
在这里,现实中灯光就是红色的,但是为什么强调在主角父亲眼里有两种颜色?片中剧情进行到这的年代是改革开放春风开启的八十年代,也是主角父子俩骑着摩托从屏幕的左边走向右边走到红色巨人背后的时代。所以这个问题我也想听听各位的见解。
这盘“醋”除了红色这个主基调,还有一群特别有意思配角,那就是主角的历任老师。
我记得第一个老师是一名从上海到沈阳的女老师,她为了事业牺牲了家庭,从现代化程度领跑全国的大上海走向白山黑水的工业心脏,她带主角入了门…
后来是到了北京后遇到的第二任老师,她对上一个时代充满怨念,她被那个疯狂的年代伤害过,有PTSD,但是她严格甚至严苛的,她让主角获得国际化的基础时也开始提升格调,但是她在看到主角没有向着她预想的方向发展时她一怒之下终止了教学…后来这个叫“欧亚”的老师休克了,她的病情让她倒下了…
第三任老师是长得很像爱因斯坦的爆炸头葛优,他的建议是放松,不能绷得太紧,自由生长和快乐活泼才能突破瓶颈…他的药方果然比上一位把自己整休克了的老师有效,也正是在他的帮助下,主角完成了对德国🇩🇪的超越。那个时候的中国也是最充满可能性的年代,所有人都在积极进取创造财富,这个阶段电影的背景是“绿”(那堆西瓜),而不怎么出现“红”。
第四任就厉害了,他在片中的身份是海外华人音乐家的天花板,代表着西化最为成功的“天花板”,在他的帮助下,主角超越了日本🇯🇵,但是超越之后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主角要跟父亲切割,要跟着他非常international的团队进行“全盘西化”,否则只能跟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不了“大师”,但此时父亲强调了自己才是“总设计师”,此时主角跑回了父亲身边。值得注意的是,每次这些老师希望主角与自己的父亲切割时,主角最终都选择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些老师都为主角的成长做出了贡献,但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私心,希望从父亲的手中抢夺主角的未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经得起反复细品的设置。
最后,主角和主角父亲要去问鼎“天花板之上”的“金字塔塔尖”,他们开启了影片中的最后的一战,美国🇺🇸之旅。这部分剧情中谁是主角的师父呢?我认为并非校长霍老,而是那个由甄子丹扮演的Alex Yang…他是“标准”的化身。主角在此意识到了竞争的最高维度不是技法也不是数量,而是评判对与错的“标准”。经过比他外国同学还要刻苦的努力后,他二十八小时完成人家一周的工作量,那时的中国也被认为用三四十年的发展走完了西方工业国一个世纪的历程…于是最后,他在最终的比拼中让“标准”本身出了错,自愿跳进了“上帝的小便池”,而标准的拥趸们也一个一个的跳了进去。主角自己成了“标准”,然后主角父子俩以一段二胡与钢琴的合奏树立了新标准的开端,赢得了满堂彩…
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我认为后面那部分就不是超越谁的问题,而是主角能不能替代以前被认为不可替代的NO.1的问题,这个阶段主角要站在世界的中央,但是这过去的NO.1到底是自己休克挂掉了还是跟你竞争到底,我们在现实中的剧情还没演到这一步,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到底该咋编才合适,因为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真正登顶,所以最后这趴剧情相较前面没有那么饱满,他更多是体现一种期许与想象。但是我记住了一句台词,那就是主角对往前一步产生迟疑甚至是打退堂鼓之时,他父亲问:“你是紧张?还是害怕?”这句台词在之前也多次出现过。
好了,这就是我品出来的“醋”,每个人各有各的口,有人是从根上就不喜欢这口“醋”的,有些朋友则是就是为了这口“醋”去吃的“饺子”,饺子不好吃没事,只要醋的味儿对了就行。所以你属于哪类观众,我觉得得你自己亲口尝过才知道,就是两个半小时并不短,最好是上完厕所再进影院,这电影看似讲的是一家人的励志故事,但那只是“饺子”,那碟“醋”才是导致这么一个青少年成长励志故事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原因。我相信喜欢品姜文那碟“醋”的朋友还有很多自己的发现,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最后祝各位观影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