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正安 | 林散之的书法何以称“圣”?

林散之的书法何以称“圣”?

衡正安

林散之先生被誉为“当代草圣”。今天,喜欢书法的人不知道林老大名的恐怕不多,但是,如果问林老的书法究竟好在哪里,恐怕能说清楚者不多,如果再问:为什么他能被称为“当代草圣”?恐怕能说出理由者就更少了,即便在书法界,对林老书法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

  一个书法家想成为名家,除去书法以外的因素,其作品需要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个人的面貌和风格;如果要成为大家或像林散之这样被誉为“草圣”,那一定要在书法史上有所贡献。就拿草书为例,书史上的张芝、二王、怀素、张旭和黄庭坚等无不如此,在此不再展开说。林散之对书法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以长锋羊毫在生宣上写草书。长锋羊毫和生宣纸的出现和使用比较迟,大概要到明代晚期,它的出现起初是用于绘画。长锋羊毫的特性是蓄墨多、相比狼毫更加柔软,蘸一次墨可以用很长时间,甚至能完成一幅作品。生宣纸的晕化效果好,墨色层次变化丰富,表现力强,但这种笔和纸书写起字来难度大,不好控制。林老凭借碑学的功力和独特的笔法,不但运用于草书创作,而且使用自如,臻于化境。500

林散之 草书条幅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二是将中国画及水墨运用于书法创作。林老是有相当造诣的中国画家,他将中国画的皴法特别是水墨画中用水、用墨的方法,以及新墨、宿墨和水的调和用于书法创作,使书法的墨色有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变化,不仅墨分五色,而且还能清晰地看到运笔的轨迹和用笔的痕迹。古人创作的书法多在绢等熟纸上,没有生宣纸的渗化力强,在中国画水墨的运用下,林老的草书墨色变化大,线条更加丰富,感染力强。

  三是碑帖结合。碑帖结合是林老书法的内在理路,也是成就其高超艺术水平的关键。他曾说,“我写了30年的汉碑才开始写草书”,所以,我们在他草书的线条里看到了多种元素,其中和前人最大的不同是融入碑的用笔方法,呈现金石之气,他是晚清民国以来“碑帖结合”之集大成者。

  四是裹锋笔法的运用。长锋羊毫运用于生宣,一方面蓄墨多,能产生丰富变化,但另一方面因其笔毫较软、缺少弹性,一旦笔毫倒下或散开就很难聚拢、弹起,也很难保持中锋用笔,这就大大增加书写的难度。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林老创造了裹锋的用笔方法,这在古人的大草中是很少见的。

  五是实现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理想。我们经常形容好的书法作品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折钗股,在传统书法里能看到这样的审美效果,但由于书写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使用硬毫毛笔很难充分表现这些审美理想。然而,由于林老对长锋羊毫、生宣纸和水墨的运用,加上他有着坚实的汉碑功夫,以及独特的裹锋用笔方法,所以在他的笔下,这些中国传统书法审美理想得以充分展现,虚处不空、实处生动、虚实相间、墨彩丰富,既有书卷之气又富金石之美,是碑帖的深度融合。

  我们探究林老书法的成就和历史地位,对当代书法的创新有何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书法创新具有广阔的空间。书法发展到今天,历史的积累越来越深厚、越来越丰富,所以要有所创造和突破,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我们继承的有:以二王为代表的帖派书法,有着1500余年的历史积淀;清代碑学,一直追溯到三代,大大丰富了书法的历史和审美内涵,使书法的发展更加饱满而稳定;到了清代晚期碑帖结合,使书法更加深厚而具有新的审美价值,今天这一脉络的发展之路还没有走完,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东西方文化在这百年来的碰撞,使我们面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异质文化,如何在形式和内涵上走出一条新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是书法的发展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我们通过林老书法的探究可以发现,书法除了外在的纸、笔和水墨等因素外,其重要的创新理路是碑帖结合。明代晚期帖派书法的式微,碑学的兴起以及晚清的碑帖结合,出现一批碑帖结合的书法大家,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和于右任等,林散之就是沿着这条书法脉络的发展走向成功、走向高峰,成为一代“草圣”、碑帖结合的集大成者。

  需要赘言的是:上面所提到的碑帖结合,其中的“碑”务必不能理解为简单写一些篆书、汉隶以及魏碑,与其他书法元素融合,更不是简单地运用圆笔和方笔等就算碑帖结合。它是以二王为代表的帖派书法所追求的书卷之气,与清代碑派书法所追求的金石之气的融合。就书法而言,金石之气是甲骨、篆籀、简牍帛书及青铜器上的铭文,在刀刻、青铜铸范时的金石之美,再经过出土之前在泥水和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下,所形成的胎沁、腐蚀之美,以及摩崖、石刻凿刻的金石之感,加上三维的石刻文字被转移于纸面二维空间的立体呈现,等等,共同构成书法的碑学内容,这些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在林散之的草书中有所呈现。

  综上所述,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主要好在:借助时代材料、工具为新的物质载体,以一个诗人帖派书法的书卷之气与碑学的金石之气深度融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书法形式,将草书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成就了“当代草圣”之名。

(文章转自《书法报》)

林散之书画作品欣赏

林散之书法《谢宣远五古一首》

500

释文: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像崑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述,得尽养生年。(谢宣远五古一首 二十五年林散之)

钤印:林三之(白文)

林散之书法 《舟过枭矶有怀于古》

500

释文:风神遗洛浦,江表一孤岑。已尽思吴泪,犹存望蜀心。芙蓉秋梦远,芦荻夜潮深。幽恨成终古,空传青鸟音。(三十年暮秋,舟过枭矶有怀于古,作诗一首,录为穆亭博笑  散之)

钤印:曾登太白(朱文)  林三之(白文)

林散之书法 《解放军占领南京》

500

释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余(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丙午四月中旬书  毛主席解放南京一首  散耳)

钤印:长寿(朱文) 左耳(白文)

林散之书法 《清平乐会昌》

500

释文: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清平乐会昌  七四年三月  散耳)

钤印:曾登太白(朱文)  林散之印(白文)

林散之书法 《忆秦娥 娄山关》

500

释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主席  忆秦娥 娄山关  林散耳)

钤印:古为今用(朱文) 散之印信(白文)

林散之书法 《咏梅》

500

释文: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咏梅 散耳)

钤印:曾登太白(朱文) 林散之印(白文)

林散之书法 《春归·风静》联

500

释文:春归花不落,风静月常明。(散耳)

钤印:老残(朱文)林散之印(白文)

林散之书法 《陈毅古诗一首》

500

释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古诗一首  散耳)

钤印:大年(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林散之书法 《哀悼周总理二首》

500

释文:

沴气延中夏,苍茫落大星。天维倾一柱,地角陷长城。八亿人民望,三千世界情。妇孺齐痛哭,遗爱见平生。

化悲为力量,将此报英灵。饥溺吾同奋,安危公独膺。松摧风肃肃,月坠泪冥冥。一滴千行下,诗成哀夜灯。

(哀悼周总理二首 七六年元月十日夜旧作 林散耳)

钤印:古为今用(朱文)  散之信玺(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林散之书法 《唐许瑶论怀素草书》

500

释文: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唐许瑶论怀素草书 七三年六月 林散耳)

钤印:长寿(朱文) 林散之印(白文)

林散之书法  《李白草书歌行》

500

500

500

500

释文: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牋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箱(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吾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李白草书歌行,有人疑为伪作,以其语气不类太白。自宋以来,都有此论,余以其言词甚豪,故录之。七四年元月三日  林散耳) 

钤印:曾登太白(朱文)  林散之印(白文)

林散之书法  《读书·磨墨》联

500

释文:读书真事业,磨墨静功夫(乙卯春日  林散耳) 

钤印:七十年代(朱文)  散之画记(白文)

林散之书法  《论书绝句十三首》

500

500

500

500

释文:论书绝句十三首

春来湖上坐坡陀,日日随人看水波。

风水相生涌自涌,文章皱起一天罗。(上涌字,浪字,误)

山之高兮水之深,芳草萋萋兮好鸟音。

我亦有诗出肝膈,追随众响作春吟。

风林有力天然得,水净沙明画几圈。

狡狯平原具独解,沙锥深处悟真诠。

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肯随人脚后尘。

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

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欲学庖丁力解牛,功夫深浅在刚柔。

吾人用尽毛锥笔,未入三分即罢休。

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

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

能於同处不求同,唯不求同斯大雄。

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

立德立功各殊途,打破樊篱是丈夫。

竖子成名山鬼笑,风萧萧兮一木孤。

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

虿尾钩银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

学我者死叛我生,斯言北海镂心铭。

奈何世俗斤斤子,辜负芸窗十载灯。

千载斯人已陈迹,(唯)馀真理曜乾坤。

请看雨湿墙头处,月影参差照漏痕。

乾乾几案笔头奴,窗月娟娟偷窥余。

犹不甘心於寂莫,当门濡墨写桃符。 (丁已秋暮 林散耳 写于玄武湖畔)

钤印:古为今用(朱文)  散之信玺(朱文)  林散之印(白文)

林散之书法  《鲁迅赠画师一首》

500

释文: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一首  八十一叟  散耳)

钤印:大年(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散之信玺(朱文)

林散之书法  《书似·灯如》联

 

500

   

释文: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 

钤印:老残(朱文)  散之信玺(白文)  散之印信(白文)

林散之书法  《能书·开卷》联

500

释文:能书称草圣,开卷拜经师(戊午冬日  散耳)

钤印:古为今用(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林散之书法  《杜牧 山行》

500

释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之山行一首  已未四月  林散耳)

钤印:大年(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林散之书法  《龟虽寿诗》

500

释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孟德龟虽寿诗  已未春日  林散之书)

钤印:大年(朱文) 林散之印(白文) 散之信玺(朱文)

林散之书法  《李白下江陵一首》

500

释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下江陵一首  已未年  林散耳)

钤印:大年(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散之信玺(朱文)

林散之书法  《学画一首》

500

释文:闭门无事学荆关,涂抹经年尚未完。点点斑斑学错了,又从秋雨画秋山。(房山,误秋山)(学画  散耳)

钤印:大吉祥(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林散之书法  《辛苦一首》

500

释文:辛苦寒灯数十霜,墨磨磨墨感深长。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窗外明河秋耿耿,梦中水月碧茫茫。无端色相驱人甚,(窗)写入今时犹未忘。(已未春日书  八十二叟  林散耳) 

钤印:大年(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林散之书法  《太湖纪游》

500

释文:日长林静路漫漫,红叶如花最耐看。我比樊川腰力健,不烦车马上寒山。(太湖纪游  林散耳)

钤印:长寿(朱文) 林散之印(白文)

林散之书法  《论书一首》

500

释文:自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作凡夫。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芻。(论书一首  八十三叟  林散耳)

钤印:大年(朱文) 林散之印(朱文)

林散之书法  《太湖东山一首》

500

释文:千峰竞秀白云开,西坞人家特地来。爱煞晚枫斜照里,有人倚石画青梅。(太湖东山一首  庚申夏  八十三叟  林散耳)

钤印:大年(朱文) 不残老人(朱文)

林散之书法  《论画一首》

500

释文:自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作凡夫。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一点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自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蒭。(论画一首  八十三叟  林散耳) 

钤印:古为今用(朱文)  林散之印(白文)   

林散之书法  《锲而不舍》

500

释文:锲而不舍(辛酉年冬月  林散耳)

钤印:百子亭侯(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林散之书法  《多栽·每对》联

500

释文:多栽绿竹亲君子,每对垂杨忆故人 (辛酉秋九月  散耳) 

钤印:大年(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林散之书法 《罗江一首》

500

释文:岷峨万里赴征轺,热念都从客里消。小梦又随诗境冷,罗江水月暮潇潇。(壬戌春初  罗江一首  八十五叟  散耳)

钤印:大吉祥(朱文) 散之信玺(朱文)

林散之书法 《瑶池归来》

500

释文:劫后归来身半残,秋风黄叶共阑珊。可怜王母多情甚,接入瑶池又送还。(瑶池归来  散耳) 

钤印:大年(朱文) 散之信玺(朱文)   

林散之书法 《扬州杂诗》

500

释文:史公祠屋几曾游,风竹潇潇湖上秋。记得梅花岭上路,月明同坐话扬州。(扬州杂诗一首  林散耳) 

钤印:大吉祥(朱文) 散之信玺(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林散之书法 《陈简斋诗》

500

释文: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船风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简斋襄邑道中  林散耳) 

钤印:大吉祥(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林散之书法 《生天·旷世》联

500

释文:生天成佛谢灵运,旷世知音钟子期(乙丑年五月  八十八叟 林散耳)

钤印:大吉祥(朱文) 散之信玺(朱文)

林散之书法  《红颜·金粉》联

500

释文:红颜长驻三春丽,金粉犹存六代香 (南京日报社赠化妆品厂  乙丑年三月  八十八叟林散耳)

钤印:大吉祥(朱文)  散之信玺(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林散之书法 《无力·有情》联

500

释文:无力东风花半面,有情春水燕双飞(乙丑年五月  八十八叟  林散耳) 

钤印:大吉祥(朱文)  散之信玺(朱文)

林散之书法  《湘君九歌节句》

500

释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林散之)

钤印:老残(朱文)  林散之印(白文)

林散之书法 《古银杏行》

500

释文:古银杏行

并序 五一年秋,偕友由狮子林至汤泉惠济寺访所谓银杏者,树凡三本,大可十二人围,小亦七八人围,相传南唐时物,或曰北宋物也。爰钩其约略,并记长句。

汤泉镇阴惠济寺,中有银杏希世瑞。于寺东隅奇生一,于寺西陬偶生二。长者巍巍伯氏行,仲者雍穆拱名次。修容叔氏更奇特,岸然离立耸孤志。怒枝高亚力撑天,繁荫苾勃香罗地。肉死皮皴蚀冻雨,乳垂子落滴寒翠。荒渺幽迥忘岁年,生不唐代定宋季。可怜莘老与熙载,不能详此入碑记。(宋时孙莘老、秦观、韩熙载游处其间,碑志漫漶,不可识辨矣。)忆昔寺蒙恩宠赐,昭明游息之所寄。良夜几闻读书声,芳园时发春草思。星移世易人物换,独余老木煦生意。千年俄倾真如醉,邯郸惊醒卢生睡。樗散幸为无用才,斧斤乃不遭妒嫉。古干人谁三代器,破瓦心惊九朝事。黄蒿芃芃跳狐狸,青燐隐隐号魑魅。菀枯空作身世悲,兴亡几下山河泪。前之览者知凡几,后之览者又将至。我今对树发长叹,苦留怀古几行字。(时公元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卄日,邑人林散耳书于南京寓楼。)

惠济寺银杏为国内数千百年古木,老干霜皮,参天覆地,枒杈盘曲,怪怪奇奇,仰观遐瞩,噫吁惊讶,坐卧其下,令人忘返。原为三株互相倚伏,不可分离,于“四人帮”时代无人管理,复遭破坏,仅存其二。现由江浦县党委和汤泉公社大力修复,巍巍峨峨,已旧貌变新颜矣。更拟改为汤泉公园,供人民游览。谓非新时代之幸福可乎。谨将旧作《古银杏行》一首书存正,复记其梗概如此云。越日,聋叟识。

钤印:古为今用(朱文) 散之私印(白文) 散之信玺(朱文) 江上老人(白文) 半残老人(朱文)

作者简介

500

衡正安: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第十一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东南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秘书长,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委宣传部首批紫金文化艺术英才。主要从事文艺评论、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190余篇。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九届中国文艺评论奖,第二届江苏文艺评论奖,首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等。

(来源:新时代诗书画公众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