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密电战
(二)痛失良机
1、毛主席敏锐地看出了二局情报中显示出的打破第五次大围剿的机会。那就是:湘军主力由西向东一字长蛇阵,摆在在湘赣边界围困中央苏区,它的后方湖南中部就空虚了。因此,毛主席向中央领导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向西渡过湘江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丢掉坛坛罐罐全军轻装,绕过湘军防线,主力进入湖南中部集结待机,以红3军团奔袭佯攻长沙,迫使湘赣边界的湘军回援。此时,中央红军主力集中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湘军(见图1)。

2、这个打法很像前三次反围剿。当时中央红军只有3万多人,第一、二、三次围剿苏区的敌军分别有10、20、30多万人,也是从西向东摆出长蛇阵形成对中央苏区的包围圈。毛主席指挥红军,每次都是集中兵力先歼灭从最西边富田堡垒中出来的敌人,然后从西向东横扫过去,“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痛快淋漓地打破蒋军的围剿。这一次中央红军有8万多人,面对的湘军和周浑元纵队不过10万多人,按毛主席建议的打法,可以说是胜劵在握。不同的是,前三次反围剿,红军主力是在内线(根据地内部)作战,而这次毛主席的建议是主力跳到外线作战。因此,这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次重大发展。
3、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下来就有的。毛主席自己也说,他是个书生,过去不会打仗,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毛主席第一个学习打仗的老师是井岗山上的王佐。当时,毛主席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上了井冈山见到王佐,就问他:我们许多队伍都被国民党军消灭了,你们为什么能存活下来?王佐不好意思地说:地方民团来了,我们打得赢就打;正规军来了,我们打不赢就跑。毛主席哈哈笑着说:这个经验好!这叫“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后来毛主席在井冈山把游击战术发展为十六个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红四军下井冈山后,毛主席指挥红军进行运动战,又进一步把运动战发展为十六个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这一次,毛主席再次发展了运动战的战法。后来,毛主席在延安讲军事课的时候就提出:当不能打破强大敌人围攻时,应以地方武装坚持内线游击战,而以主力跳到外线去以运动战打击敌人。所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经常采用这种战法,打破日军和蒋军的进攻。解放战争时期,当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时,毛主席指示刘邓大军跳到外线,千里跃进大别山,从而调动蒋军回援,就是一次成功的案例。我们回头看一眼,王佐说的是:打不赢就“跑”,毛主席给他改了一个字:打不赢就“走”。一字之差,意思大有不同。“跑”仅仅是为了摆脱强敌,“走”则是在摆脱强敌的同时,调动敌人创造战机。
4、这一字之差,也是当时中央领导与毛主席的根本差别。博古和李德把中央红军撤出苏区看作是“跑”,而毛主席看作是“走”。我军主力进入湖南中部,就可以把湘军从围困苏区的碉堡阵中调动出来,在运动中加以歼灭。但是,毛主席不在领导地位,他的建议不被采纳。博古和李德坚持: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是经共产国际批准的计划,不可更改。中央红军因此痛失打破第五次大围剿的最后良机,一场重大损失已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