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怎么个“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是中国说给美国,并且希望美国能听进去的话。要想对方能听进去,话就得有说服力。美国自4月激化关税战以来,的确给中国造成了损伤,但也被中国伤得必须暂时罢手,不那么斗了。几个回合下来已经有效验证了“斗则俱伤”的可信度。那么,怎么个“合则两利”呢?

要说“合”,中美曾合着斗苏联,中国人可能觉得美国得利更多些。还曾合着搞贸易,美国人可能觉得中国得利更多些,但说老实话,彼此都得了不少利。现在呢?还能怎么合?原以为答案不言自明,但若真要“言”,很遗憾,起码本文“言”不出个令人信服的确实答案来,仅试着做些推演和猜想。

合则两利,而之所以能合,也必须建立在双方都能看到并得到自认还算说得过去的利之上。简单说,就是必须双方都觉得能获利才能合,缺一不可。中国想买美国的芯片,觉得划算,美国也有钱赚,弥补逆差,可谓两利,但美国不认,理由即便不合理,结果还是合不起来。

由此,在“合则两利”这事儿上,可能一:中美现在尚无真正可以实现两利的点,接下来也始终有一方觉得未得利而谈不拢,导致始终合不了。不合会不会接着那般狠斗得看美国,因为它是主动挑事儿的,如果觉得缓过气,又来劲了,那就还得斗,如果始终觉得又饿又虚,那就不合不斗,或不合缓斗。“合则两利”是中国在传递善意,但毕竟合是为了利,不是为了合而合,如果合不了,就只能见招拆招了。

可能二:承接一,原本没法合,但突然冒出来双方都不曾想到的必须合作才能共渡的难关,那就存在两利的基础,也就可能合了。新冠病毒没做到,次贷危机算是做到过。

可能三:或许,就像“斗则俱伤”不只是说说而已,“合则两利”也不仅仅是口头的善意表达,可能别有深意。中国或许已经找到了能得利,也有把握让美国觉得有利可图的合作点。如果当真有,恐怕不会是芬太尼、飞机、汽车、石油、芯片、农产品,亦或美债这些俗套,特朗普可是一门心思要干“大”事,中国自是志存高远。如果当真有,意义应该小不了,自现在回推,能想到的是美国配合中国,让后者加入世贸,历史影响的级别够大。

究竟会怎样?或许还有很多可能。中美都是规则制定者,想做和能做的事,远超个人贫乏的想象,看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