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舰南海“亮剑”!歼15挂弹驱离外军机,背后藏着中美危险博弈
山东舰甲板上,歼-15战机挂着实弹呼啸升空,直扑逼近的外军目标——这充满火药味的场景,正通过官方媒体渠道向公众展现。
综合“中国军号”、“中国军视网”等权威报道,山东舰在南海区域与外军航母编队发生了高强度“对峙”,舰载机部队更是挂弹紧急升空,与外军战机在空中“缠斗”多个回合,最终成功驱离对手。
耐人寻味的是,这类惊心动魄的较量,已非首次上演。
仔细梳理两则报道的细节,我们会发现这很可能是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海域的两次独立事件。“中国军视网”描述的“抵近滋扰”发生在“不久前”,地点是在执行“远海实战训练任务”期间。

(中国军视网视频称山东舰执行远海实战训练遭外机抵近)
结合公开信息,这极可能指向今年6月山东舰前出西太平洋,突破所谓“第二岛链”与辽宁舰会师的关键行动。彼时山东舰并未取道南海,而是直接由东海进入广袤太平洋。这意味着,此次拦截发生在远离中国本土的深远海域,其挑战的烈度与复杂性不言而喻。
而“中国军号”聚焦的“南海对峙”,时间锚定在“夏季”,地点明确在南海,且对手是“外军航母”。时间线排除上,今年6月美军航母过航南海时,山东舰尚在太平洋深处。7月山东舰访问香港后返航海南母港,同期南海并无美军航母存在。

(中国军号的文章明确说明在外军航母“抵近”山东舰)
追根溯源,2024年6月提供了一个关键交汇点:当时山东舰编队(含多艘精锐驱护舰及补给舰)正在南海进行大规模演训,几乎同一时段,美海军“罗斯福”号航母打击群也高调现身南海。时空的高度重叠,使2024年那次南海相遇成为最符合报道描述的“高危对峙”场景。
这标志着中国航母力量在“家门口”直面世界顶级海军编队的重大突破。山东舰作为中国首艘国产航母,虽脱胎于辽宁舰经验,但舰机协同、高强度出动、实战化对抗等核心能力,必须在惊涛骇浪中自我淬炼。

(山东舰上的歼-15舰载机)
在对方航母抵近施压的危机时刻,山东舰能迅速组织歼-15挂弹升空,与经验丰富的外军舰载机展开缠斗并成功驱离,其意义远超一次战术胜利。
它清晰传递出一个战略信号:中国航母编队已非“练习生”,初步具备在高压环境下遂行任务、有效守护核心利益的实战能力。
美军航母不远万里深入南海抵近山东舰,绝非无害通过。这是精心设计的“压力测试”,意图在接近中国本土的敏感海域,直接试探中国航母编队的真实反应速度、指挥控制效能及作战意志底线。其行动本身,就是对中国海洋权益和国防决心的严重挑衅,充满战略试探与军事冒险色彩。

(山东舰上的歼-15T舰载机)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对中国海军航空兵而言,这种“天上掉下来的陪练”堪称无价之宝。
在和平时期,能与世界顶尖航母舰载机部队进行高强度、近似实战的“过招”,机会极为稀缺。每一次雷达锁定、每一次空中机动对抗,都是对飞行员技战术、心理素质的极限锤炼,也是对航母整个作战体系(预警、指挥、保障)的全面检验。
将外军高价值平台视为“磨刀石”,在危险边缘积累不可替代的实战经验,为后续福建舰乃至更先进航母培养骨干人才,这体现了一种冷静务实的战略思维。
某种意义上,外军航母扮演了中国海军迈向深蓝最昂贵的“陪练”。

但“陪练”的锋利双刃剑属性,我们需高度清醒。对方敢于在南海如此靠近中国本土的海域实施抵近侦察甚至挑衅,本身就说明我们的威慑力尚未达到令其望而却步的程度。
航母及万吨大驱(055型)的数量规模、常态化前沿部署能力、体系化作战成熟度,仍有提升空间。每一次“成功驱离”的背后,是无数官兵枕戈待旦的巨大压力,是国家资源的高强度投入。

中国航母之路,注定在惊涛与博弈中成长。歼-15南海挂弹起飞,其价值不仅在于驱离外机那一刻的战术果决,更在于锤炼了一支敢于“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深蓝劲旅。
面对世界最强海军持续不断的“压力测试”,中国需要的是战略定力与实力加速度的结合:既要在每一次“亮剑”中淬炼锋芒,更要以不可阻挡的发展步伐,让抵近滋扰者最终陷入得不偿失的战略困境。

当实力真正铸就不可撼动的威慑长城,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将失去冒险的冲动,“磨刀石”终将因无用武之地而黯然失色。这条强军之路道阻且长,但航母甲板上每一次战鹰的怒吼,都在缩短抵达彼岸的距离。
A独舌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