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 素养落地——朔州市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大赛启示录

500

三尺讲台,是教育最本真的舞台;课堂实践,是教师最核心的成长场域。2025年5月至6月,朔州市一中以“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大赛”为切口,为18位近两年入职的青年教师搭建起“实践淬炼—反思迭代—辐射引领”的成长链。

500

在这场历时40天、覆盖文理全学科的教学竞技中,党委书记王建锋、校长董友、副校长樊银怀等学校班子成员与14名骨干教师组成的评委团全程参与听课评课,构建起“领导示范—专家引领—团队共进”的立体化培养机制,彰显出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的高度重视与系统化支持。

1   实践淬炼:教学能力生成的必由之路

500

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正如教育家舒尔曼(Lee S. Shulman)所言:“优秀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只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完成。”在筹划和组织本次大赛时,朔州市一中教研室以“赛训结合、以评促改”为理念,构建起“双轮驱动、三维护航”的实践培养体系,为青年教师铺设了一条“从模仿到创新、从经验到理性”的成长路径。  500

双轮赛制:在“实战—进阶”中突破舒适区。初赛采用“文理学科随堂实战”模式,要求青年教师在真实教学场景中完成规定课时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与作业反馈,将“日常教学”转化为“成长考场”。这一设计直击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痛点——他们既要运用师范阶段习得的教学法,又要应对真实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化反应、学科知识的深度关联等问题。例如,文科组参赛教师需在《地球的历史》一课中,将地质年代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时间轴项目”;理科组教师则要在《化学原理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化学原理。初赛的“实战压力”,倒逼青年教师跳出“教案模板”的依赖,开始关注课堂的生成性与学生的真实需求。  

500

复赛则采用“跨学科混合展示”形式,要求教师以“同课异构”“主题式教学”等方式重新设计课程,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如化学组孙博老师在复赛中将“物质结构”与“材料科学”结合,设计“用实验突破化学微观难点”的探究课;语文组李慧老师则以“《阿房宫赋》中“文化遗产毁灭不可挽回”和“国家建设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题,融合历史背景与现代生态理念,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社会责任感。这种“跨学科实践”,既检验了青年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深度,又推动其向“综合型教师”转型——正如评委张建英老师所言:“初赛看‘教得像不像’,复赛看‘教得深不深’,青年教师正是在这种阶梯式挑战中,完成了从‘知识传递者’到‘思维引导者’的身份蜕变。”500

全程护航:在“支持—反馈”中实现精准成长。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既需要“试错空间”,更需要“专业引领”。大赛构建了“指导教师磨课+师徒教案优化+即时反馈点评”的三维支持系统:每位参赛教师配备一位骨干教师作为导师,从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活动的设计到评价工具的开发,进行“一对一”指导;师徒共同打磨教案的过程,既是经验传承,也是思维碰撞——青年教师带来的新视角(如对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与传统教学智慧(如对课堂节奏的把控)相互融合,形成更具生命力的教学方案;而评委团的“9维度评分”(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技术应用、素养落地等)与即时反馈,则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成长坐标系”。例如,评委组在点评陈玥老师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课时指出:“案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但需强化‘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地路径。”这种精准反馈,让青年教师能够快速定位改进方向,避免“重复低效探索”。  

2   课堂变革:高中学科育人的实践样本

500

本次大赛的课堂呈现,不仅是青年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展示,更是高中各学科落实“新课标、新高考”要求,推动“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缩影。从文科到理科,从传统课堂到创新课堂,18节课共同勾勒出高中学科改革的清晰路径。

500

文科:从“文本解读”到“思维建构”

文科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化理解能力。范晓娟老师的“地球的历史”项目课,正是这一理念的典型实践。她以“如果我们能穿越地质年代”为情境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化石资料、绘制时间轴、模拟地质事件等方式,自主探究“地球环境演变与生命适应”的关系。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地质年代的背诵者”,而是“地球历史的解读者”——他们质疑“恐龙灭绝的主因是否仅为小行星撞击”,讨论“人类活动对地质年代的影响”,甚至尝试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这种“项目式学习”,将地理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实现了“知识习得—思维发展—价值认同”的有机统一。正如评委组评价:“这堂课让我们看到,文科课堂可以是‘思维的运动场’,而非‘知识的储存库’。”

 理科:从“实验验证”到“科学探究”

500

理科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与创新能力。孙博老师的化学课"基于真实情境的化学原理教学",以"黑枸杞水出现不同颜色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呼应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构建起"现象观察—问题驱动—模型建构—实践应用"的探究链条,将抽象化学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展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的育人价值。

500

数据显示,大赛中80%的理科课堂嵌入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流程,理科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落地率较以往提升40%。

 跨学科:从“单科独进”到“综合育人”

500

在知识深度融合的当下,单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独立支撑学生的深度学习,需通过跨学科整合构建结构化认知网络:本次大赛中,多节课尝试打破学科边界,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例如,陈玥老师的“可持续发展”一课,以“垃圾分类”为项目,融合地理(垃圾处理与环境承载力)、化学(垃圾降解的化学反应)、生物(厨余堆肥的微生物作用)、政治(环保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政策分析—技术可行性—社会接受度”等多维度提出解决方案。这种“问题导向的跨学科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更呼应了新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命题导向——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薪火相承:从“个体成长”到“群体共进”

500

本次大赛的意义,远不止于18位青年教师的个人突破。它更像一根“魔法棒”,激活了学校教师群体的成长生态,让“青蓝工程”从“师徒结对”的个体传承,升级为“群体共研”的生态共建。  

500

评委角色:从“评价者”到“共研者”

本次大赛的14位评委,不仅是“裁判”,更是“同行者”。初赛阶段,评委们深入课堂听课,记录下百余条“教学亮点”与“改进建议”;复赛阶段,他们与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研讨,针对“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怎样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等问题展开深度对话;赛后,评委们整理出青年教师课堂常见问题与改进策略等相关资料,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财富。正如评委张建英老师所说:“我们不是来‘挑刺’的,而是来‘搭梯子’的——通过分享自己的教学教训与成功经验,帮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500

师徒机制:从“单向传递”到“双向赋能”。

传统的“师徒制”往往强调“徒弟学师傅”,而本次大赛中的师徒关系呈现出“双向成长”的新样态。青年教师带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智慧课堂工具的使用)、对新课标的敏锐解读,反哺了指导教师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育情怀、课堂管理智慧,则为青年教师注入了“教育定力”,这种“青蓝相长”的机制,让教师群体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  

500

资源沉淀:从“一课一得”到“长效辐射”。

大赛结束后,学校将10节精品课例(涵盖文理各学科)纳入教学资源库。这些课例不仅是教学范例,更承载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素养导向”的设计思路、“技术赋能”的实践方法。正如董友校长在总结中所言:“大赛不是终点,而是‘青蓝工程’的新起点。我们要让今天的‘课堂亮点’变成明天的‘课堂常态’,让青年教师的‘创新火花’点燃全校的教学改革。” 

50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更需要深耕实践的耐心;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顶层设计的引领,更需要一线课堂的探索。朔州市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年教师搭建了“练硬功、强本领”的舞台,更以理性的实践探索回答了“新时代教师如何成长”“课堂教学如何改革”等关键问题。当课堂成为教师成长的“实践田”、学科成为育人的“主阵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18位青年教师的拔节生长,更是一所学校教育生态的蓬勃生机——这,正是教育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朔州市第一中学校公众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