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上架好丽友,戳中500万中产“死穴”
文/ 金错刀频道
逛山姆的中产们,终于被逼急眼了。
去年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山姆相关投诉量同比上涨65%,他们相信了山姆的解释:“会员基数扩大”。
今年以来,有人在山姆的牛肉饼里吃到橡皮筋,有人买的羊排里有头发,有人从坚果里吃到虫子……他们相信这些只是个例。
7月7日,“山姆2公斤冰块卖22.8元”的话题冲上热搜,被网友质疑价格高,他们主动帮山姆说话:“嫌贵不买不就完了吗”。
但当最近山姆上架了一批大众品牌——好丽友、卫龙、徐福记、溜溜梅、美好时光等——他们憋不住破口大骂,不少人还写英文邮件向山姆美国总部控诉中国山姆忘了初心。
特别是看到曾把中国人当日本人整的好丽友也出现在山姆里,不满情绪达到了顶峰。
“山姆出现好丽友,不亚于星巴克上架蜜雪同款柠檬水。”
“你卖我家门口就能买到的东西,把我们消费者当韭菜是吧。”
好在山姆还算听劝,线上现已紧急下架好丽友。
然而中产们这次恐怕没那么好哄了。
中国“中产天堂”,伤了菁英的心
山姆会员由爱生恨,侧面说明了之前的爱有多深。
山姆普通会员和卓越会员的年费分别为260元和680元,但高昂会员费根本挡不住中国中产。目前山姆有效会员数超过500万,续费率高达80%,会员年均消费达1.5万元,统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连Costco都没法碰瓷。
也不怪中产对山姆爱得深沉。虽然骂骂咧咧,但谁也没法否认:在仓储会员店方面,除了山姆,目前几乎没有能打的。
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越来越多人想吃点好东西。
于是在2019年,Costco瞅准时机在上海开出首店,轰动一时;2020年,盒马推出盒马X会员店,创始人侯毅表示“我们希望与Costco、山姆正面交锋”;2021年,Fudi仓储会员店在北京开出首店,同年原本以B端业务为主的麦德龙也进入了C端会员店赛道;2023年,大润发也下场,连开2家M会员店。
此外,京东、美团和天猫专门研讨过山姆,东方甄选也公开表示过要以山姆为学习对象。
新老玩家纷纷入局,却发现:早已苟了20多年的山姆,地位稳如老狗。
去年,山姆中国以区区52家门店打破千亿销售额大关,为沃尔玛中国贡献了近70%的销售额,以一己之力把“亲爹”养得白白胖胖。不仅是一二线城市,山姆在下沉市场的人气也高得可怕。在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街头,“山姆甄选店”“山姆优选”“山姆集合店”等“县城分姆”遍地开花。
山姆成为一种人们向往的生活的代名词,不少人打卡纪念。他们相信山姆说的“山姆致力于为会员服务,为菁英生活提供高品质商品”。注意,是菁英不是精英。
与之相比,其他会员店始终没能获得中产菁英的青睐。
连被看做最有希望成为“中国山姆”的盒马,如今也颓势尽显。自成立以来,盒马尝试过不下12种业态,但也节节败退,北京和上海的一些盒马X会员店今年陆续停止营业。
在许多会员店消失之际,于东来还不忘撒一把盐:“中国零售行业,多数都在卖垃圾产品!”能入他法眼的同行少之又少,山姆是其中之一,这也使得人们更加相信,中国只有三种超市:山姆、胖东来和其他。
因此不难想象,当浓眉大眼的山姆不断被曝出产品问题,拥趸们的内心受了多大冲击。
每次发现真心错付,信念都在逐渐崩塌。
山姆为何和衣食父母对着干?
比起吃坚果吃到虫子,山姆这次引入好丽友等大众品牌,明显给会员心里造成了更大的负面影响。
其实人们反感的并不是大众品牌进山姆。
一直以来,山姆原装进口的东西并不算多。山姆卖的多数产品在其他商超也能找到,而且很多供应商都是国内的。比如山姆的大爆款瑞士卷,其供应商恩喜村也是奈雪、华润万家、盒马、大润发等的合作伙伴。
但山姆对供应商的要求很高,即使是同一家供应商,供给山姆的产品往往也更胜一筹。例如,蔬果不允许使用化学剂浸泡,连蒙牛牛奶也能让它做到符合欧盟标准。就这样,山姆立起了“顶级选品”的人设。
因此这次人们更担心的实际是另一件事:选品能力降级——这远比偶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更让他们在意。
新上架的“低糖好丽友派”,打着“减糖80%、可可含量提升30%”的口号,但配料表的第三位却是“起酥油”,妥妥打脸“菁英生活”。
其他品牌也像是单纯换了个洋马甲,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山姆货架上。例如,盼盼名字改成拼音“panpan”、洽洽瓜子变身“chacheer”,一眼望去几乎认不出是国货。
人们不是嫌弃这些品牌太大众,而是失望于产品品质太大众。
同时,蛋黄酥、杨枝甘露、焦糖饼干千层、太阳饼等不少有口皆碑甚至曾引发抢购的明星商品纷纷下架,更加深了人们对山姆选品能力的担忧。
山姆变得日益陌生,不禁引人遐想究竟受何刺激了。
有人说,山姆终于“入乡随俗”,受到了行业环境影响。毕竟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
有人则以讹传讹,将矛头指向山姆现任高管,认为太急功近利,因此社交平台上有许多怒骂高管的文章。有评论说:“有种阿里被裁中层入职外企污染职场环境的感觉。”
但山姆的选品动作之所以变形,更可能的原因是:激进扩张。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山姆品控变差和扩张速度加快有很大关系,比如山姆门店扩张速度加快后,质量内控和管理体系需要更新;现有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承载不了山姆的高速发展。
入华前20年,由于中国中产数量有限,山姆一直处于蛰伏期,截至2016年仅开设了15家门店。而从2016年至今,山姆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迅速增长到了56家。
如此快的增长速度,一方面是为了抢市场。例如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山姆开了16家店,密度远远大于其他地区。另外在这些地区,Costco等同行虎视眈眈,山姆不占领就等同于给同行壮大的机会。抢市场,既是进攻也是防御。
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竞争力。
首先山姆的高性价比,需要有庞大的订单量支撑;其次近几年山姆在前置仓、数字化、冷链等方面投入巨大,这些投入也需要更多订单摊薄成本。
现在看来,山姆为了维持部分竞争力,反倒疏忽了核心竞争力。
没有对手的山姆,自己成了最大绊脚石
山姆在中国如日中天,自然是做对了很多事。
它来中国20多年,把中国消费者琢磨得一清二楚。
知道人们在社媒上十分活跃,所以互联网营销玩得飞起,小红书上的“山姆推荐清单”等种草帖子一抓一大把;知道人们喜欢方便快速,于是狂建前置仓,提供“满99元包邮,一小时极速达”服务,所以其线上销售飞速发展,如今已占总销售额的近50%。
但这些都不算是山姆的核心竞争力。
说到底,山姆有今天离不开中产的信任,而信任源于长久、极致的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山姆创始人的理念一直强调“品质优于销售”。山姆前中国区总裁文安德也曾强调“会员第一,而不是销售第一”的原则,看重的是会员续费率、会员活跃度。
山姆极致体验的核心是商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品质、高性价比、惊喜感。
例如在惊喜感方面,在2025年沃尔玛投资大会上,沃尔玛中国总裁兼CEO朱晓静在归纳山姆的成功密码时,就说山姆有“寻宝体验”的价值。山姆会员店首席采购官张青也曾表示,他们会根据会员需求不断更新升级,做到“源于会员,快会员半步”,还不能“快一步”。
为了确保差异化,张青还说过,有时一些商品卖得好好的也会被下架,原因是“如果这款商品在市场上的同质化商品增多,就必须要下架,因为它无法再给出差异化的会员价值。”
这些话掷地有声,结果人们等来了好丽友们闪亮登场,大失所望。
这下别说是差异化,连基本的品质保障都存疑,不禁让人怀疑山姆是不是在降本增效,是不是在学习“亲爹”沃尔玛。
如果山姆并没有这些打算,那么该反思为何会让会员们产生怀疑。
如果山姆确有这样的打算,那么该自我检查是不是跑偏了。及时叫停企业奔向错误的方向,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做信任生意,必须用户为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