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印度将是Plan B?

编者按

本文编译自《华尔街日报》近期报道,聚焦埃隆·马斯克及其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遭遇的严峻挑战。文章核心揭示了特斯拉当前困境的双重根源。第一,特斯拉曾作为“鲶鱼”激活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但其产品迭代缓慢、创新滞后于中国本土消费者需求,面临着被中国本土汽车超越的风险。第二,随着马斯克与特朗普公开决裂,马斯克的地缘政治价值逐渐削弱。特斯拉的境遇,是“市场换技术”时代外资企业命运的缩影。它提醒所有跨国玩家——在中国,政策窗口期稍纵即逝,本土对手的学习与迭代速度远超想象;一旦供应链成熟、需求升级,仅靠先发优势已难守城池。若不能持续深度本土化创新,又恰逢企业家个人政治坐标与国际关系微妙共振,昔日的“鲶鱼”便可能沦为“标本”。特斯拉能否凭品牌底蕴、完全自动驾驶系统(FSD)或储能、机器人等新故事东山再起,值得长期观察,也为所有外资企业在华长跑提供了镜鉴。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此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500

图源:网络

随着埃隆·马斯克在美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商业和政治挑战,他在其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市场——中国也遭遇了困境。

曾有一段时间,特斯拉是中国街头最炙手可热的汽车品牌,马斯克也成为中国的座上宾。作为推动本土电动汽车产业的战略之一,中国政府为借助特斯拉的技术以提升国内竞争力,给予特斯拉大量激励措施,借力于这些政策,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一路飙升。

但风险始终存在,特斯拉最终可能会被它曾经帮助崛起的对手超越。如今,这一幕正在上演。随着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特斯拉在华市场份额大幅缩水。与此同时,马斯克在华盛顿与特朗普决裂,也削弱了他作为中国合作伙伴的形象。

中国消费者表示,特斯拉的产品越来越陈旧过时,不再符合本地口味。如今的中国国产电动汽车配备了特斯拉所不具备的功能,例如可供观影和游戏的多功能大屏幕、车载冰箱、自拍摄像头等。比亚迪和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近期均表示,它们已经成功研发出可在5分钟内充电的技术。

500

消费者在北京一家购物中心的特斯拉展厅里漠然走过特斯拉汽车。图源:网络

特斯拉中国区员工称,他们曾就产品更新滞后的问题多次向总部反馈,但对方的回应往往颇为迟缓。销售压力与日俱增,而特斯拉却缺乏足够亮眼的新品支撑,中国销售人员的挫败感日益加重。

尽管如此,不少中国消费者仍认可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先锋的品牌形象。中国政府也仍然支持特斯拉。中国领导层将特斯拉视为外资成功投资的典范,同时也是推动绿色经济的重要伙伴,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电池等产业领域。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时,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特斯拉的中国业务不应成为反制目标。尽管如此,北京方面尚未完全批准特斯拉所谓的“全自动驾驶(受监督)辅助驾驶”软件。而这一技术是特斯拉未来在交通运输领域取得主导地位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众多企业正在努力掌握的技术。

与此同时,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公开决裂,正削弱他对中国的价值。相关人士透露,今年1月,中国官员在华盛顿曾向马斯克表示,希望他能在中美关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500

2023年马斯克乘坐特斯拉离开北京的酒店。图源:网络

但据与中方官员有过沟通的人士透露,马斯克并未就中方的提议作出回应。随着他与特朗普的矛盾公开化,北京方面已不再将这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视为具有地缘政治价值的人物,对其也不再寄予厚望。

“特斯拉对中国仍然很重要,”相关人士表示,“但对中国来说,扶持国内企业更加关键。”

对马斯克来说,在与华盛顿政府保持距离、重心放回特斯拉之后,中国市场的成功变得至关重要。中国不仅是特斯拉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市场,也是其最大的生产与出口基地,贡献了全球交付量的半数左右,还为全球制造体系供应零部件。

随着马斯克因与特朗普的关联导致特斯拉在美欧销量受挫,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反而愈发凸显。此外,中国还是马斯克重点关注的完全自动驾驶、无人出租车等领域的技术试验田。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价格较低,特斯拉也因此在中国下调了价格,并计划在2026年推出一款新的Model Y SUV型号,希望能借此提升在华的销量。但马斯克似乎并不愿为中国市场做太多妥协,而是继续依靠特斯拉在质量、技术上的声誉维持领先地位。

特斯拉未就此置评。在4月的财报中,公司曾表示,虽然外界普遍认为竞争会削弱特斯拉,但它反而将加快电动汽车普及,最终为特斯拉的长期销量添砖加瓦。

许多专家仍对特斯拉在中国的前景持悲观态度。美国企业出入中国时往往风光无限,但随着本土竞争者发展壮大,政策风向微妙转向,便难逃被反超的命运。

21世纪初,摩托罗拉由于中方政策要求分享技术并采用华为主导的电池标准,被受政策扶持的中国企业挤出市场。

2023年,苹果仍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冠军,不过目前已被华为及另一家中国品牌超越。后两者的产品凭借较低价格和丰富功能获得了消费者认可。此外,政府部门在设备采购上更倾向于选择本土品牌,同时出台了支持本土制造商的激励政策,这让苹果的下滑态势愈发严重。

一、形势紧张

前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高管、现汽车咨询公司负责人迈克尔·邓恩(Michael Dunne)表示,“你永远不要低估埃隆·马斯克和特斯拉的韧性。”但他也提到,马斯克可能早已意识到,在中国运营的外国企业都有“保质期”,于是将目光转向印度等市场,以防中国市场变得“更加棘手”。

邓恩表示:“在华业务方面,马斯克可能正处于‘日落’阶段而非‘日出’阶段。”

2025年5月,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不到4万辆,同比下降了30%;与此同时,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整体销量增长了28%。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CPCA)的数据,特斯拉在华市场份额已从2021年初的11%滑落至2025年5月的4%。与此同时,头号对手比亚迪已坐拥纯电、插混合计约29%的份额;智能手机厂商小米一年前才涉足电动汽车销售领域,目前市场份额约为3%。

《华尔街日报》采访的多位中国车主表示,特斯拉已不复当年的“科技先锋”光环,加之官方对其层层设限,吸引力正被迅速稀释。

34岁的钱阳(音译)曾拥有一辆特斯拉Model 3,周末常常开出去兜风。但从去年开始,他所在的国有企业出于安全考虑,建议他不要将这辆车停进单位大院。自2021年起,中国国内对公职人员使用特斯拉的情况有所规范,这主要是考虑到车辆传感器所收集的数据存在安全隐患。虽然特斯拉随后在中国建设了本地数据中心以缓解顾虑,一些地区也放宽了限制,但影响仍然存在。

最终,钱阳卖掉了特斯拉,用34000美元购买了小米SU7电动轿车。如今他已经成为了小米汽车的铁杆粉丝。车内搭载“小爱”语音助手,不仅可以开关车门,还能与其他小米设备联动。“你知道下班那种累劲儿吧?只要跟车里的‘小爱’说句话,就能远程把家里空调打开,那感觉简直太爽了,”钱阳说,“现在特斯拉就跟iPhone似的,没什么新意,也缺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功能。”

500

“小米 SU7 Ultra”在一场上海车展上展出。图源:网络

中国区特斯拉销售人员则强调,额外配置会降低电池续航里程,并影响加速性能,因此他们鼓励消费者关注特斯拉的安全记录。但他们私下也抱怨,要在内部压力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完成销售任务愈发艰难。

一位北京销售人员表示,他的个人销售目标从每周销售四辆车提升到了“每天至少一辆”。过去几个月,许多同事每天工作时间已从10小时增加到12小时。

2021年初,中国区员工曾向总部递交报告,指出本地消费者希望汽车能与智能手机无缝连接,并支持更多娱乐应用。而美国总部回应称,这些功能并非优先事项。

2023年和2024年,中国战略团队再次提出这一问题,仍感到被忽视。直到2023年,特斯拉才开始为中国用户提供包括芒果TV在内的部分本地热门应用。但与中国本土电动汽车相比,特斯拉能使用的App数量仍然有限。

几年前,特斯拉曾承诺将设计一款更具“中国特色”的新车,但这一计划最终搁置。知情人士称,其原因是公司将其他事项列为更高优先级。相反,马斯克转而采取了另一种策略,即通过减配(如移除或降级部分功能)来降低成本,以设计一款更经济实惠的车型,并使这些汽车能够更容易地在现有的生产线上进行大规模生产。

部分员工和分析人士对这一战略表示怀疑,尤其是针对即将推出的新款Model Y车型。他们担心,如果削减配置的新车价格仍然不够低,特斯拉将更容易被本地对手击败。目前,特斯拉最畅销的Model Y起售价为36700美元,而比亚迪的竞争车型“海狮07(Sealion 07)”起价仅为26400美元。

二、自动驾驶陷入停滞

特斯拉未能在中国全面推出其“完全自动驾驶”系统(FSD),这也成为一大难题。相比于传统软件靠人工编写预设规则以应对路况,特斯拉的FSD系统则完全由人工智能驱动,通过数百万段真实道路视频自学成才。凭借在美国道路数据上的训练,这套系统已跻身行业最前沿。自2024年初起,美国用户已可广泛使用FSD。该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泊车、在城市街道和高速公路上行驶,只是目前仍需要驾驶者保持注意,以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马斯克急于把FSD带进中国,不仅为了卖车,更看重中国每天产生的海量路况数据,并希望通过利用这些数据巩固特斯拉在全球的技术领先地位。

500

今年早些时候,一辆特斯拉 Model 3 行驶在了上海的街道上。图源:网络

2024年4月,马斯克亲自飞赴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会面,赢得了推进FSD项目的初步许可。然而,他低估了中国法规所带来的障碍,这些法规要求汽车公司使用当地的驾驶数据来训练其系统,以证明其车辆能够安全应对国内的交通状况。

然而,根据中国法律,这类数据不得出境,这对FSD系统仅在美国训练的特斯拉构成了巨大障碍。

特斯拉起初曾提议模糊化处理中国道路视频中的敏感信息。但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所要求传输的数据量太大,远超中方可接受的范围。

作为备选方案,特斯拉考虑在中国本地展开FSD训练。但这需要使用最先进的芯片,而这些芯片已因美国出口管制而无法获得。多方经过近九个月的谈判,最终陷入僵局。

就在特斯拉原地踏步时,本地竞争对手已经推出了价格更低、功能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用户反映,小鹏的旗舰产品XNGP具有与特斯拉类似的功能。比亚迪则有一套名为“天神之眼(Eyes of God)”的系统,源自中国神话中的有三只眼睛的神祇,该公司称该系统能够在城市道路上实现自动驾驶,且无需过多的人工干预。

500

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上海展示了其“天神之眼”自动驾驶辅助技术。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百度、小马智行等中国公司已开始部署大规模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相比之下,特斯拉虽然于6月在美国奥斯汀(Austin)推出首款无人驾驶出租车,但在中国尚未有类似落地项目。

面对不断延期的FSD进展,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在2025年2月开始通过无线更新的方式,利用了中国法规中的模糊地带,陆续推出了一些属于其美国版FSD包含功能的特性(比如城市导航功能)。当时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在发布重大更新时需要获得官方批准,而对于较小的更新,他们通常只需通知相关部门即可。

此举引发了部分监管机构的不满。随后监管部门明确规定,车企所有驾驶辅助功能的更新都需事先审批。

特斯拉随后暂停了更新。但在3月,特斯拉又宣布为用户提供FSD部分功能的一个月免费试用期,以维持用户兴趣、收集反馈。监管部门再次介入,要求特斯拉停止“把用户当小白鼠”。

在小米驾驶辅助系统于3月下旬发生一起事故后,中国官方进一步收紧了整个行业的监管力度(编者注: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遭遇严重交通事故,致3人死亡)。

500

在与特朗普总统公开发生冲突之后,埃隆·马斯克经历了其财务状况最糟糕的一天。《华尔街日报》的昆廷·韦伯解释了这一事件对特斯拉首席执行官以及投资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图源:法新社、Getty images

三、“鲶鱼效应”反转

特斯拉如今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状况,与疫情前相比形成了明显反差。当时,特斯拉在华业务的拓展被中国官方寄予期望,希望以此刺激业绩不佳的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助力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成长。有观点曾将特斯拉比作引入沙丁鱼群的“鲶鱼”,意在激活行业中相对迟缓的部分,促进整体发展。

中国官方为马斯克和特斯拉提供了廉价土地、低息贷款和税收优惠。2018年,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建设其首座海外汽车工厂,成为首家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在此之后,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迅速增长,并从上海向其他市场大量出口。

特斯拉的进驻也为中国政府带来了回报,它不仅激发了消费者对国产电动汽车的兴趣,还加速了中国本土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发展。

500

2020年,埃隆·马斯克在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的首批特斯拉Model 3车辆的交付仪式上发表了讲话。图源:网络

不久之后,一些中国汽车制造商开始采纳特斯拉的技术,如“一体化压铸成形(gigacasting)”技术,这种技术利用高压铝压铸工艺来制造汽车的框架,将原本需要的数百道制造工序整合为一道,从而节省成本和时间。小米也是效仿这一做法的公司之一。

2023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年度车展上,中国车企的进步令西方参展商震惊。在疫情期间,西方车企高管鲜少访问中国,而现在他们发现街道上电动汽车无处不在,产品也远比他们想象的先进。

上海的战略咨询公司Automobility首席执行官比尔·鲁索(Bill Russo)表示,马斯克当初选择中国,是看中了这里的低成本和庞大市场,但他没料到中国会有这样的反应。鲁索进一步表示:“马斯克没算到的是,中国企业不仅会跟进,而且很可能比他做得更出色。他犯了所有外国汽车制造商都犯过的错——低估了中国企业在创新上超越对手的能力。”

四、电池与机器人

马斯克如今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类似的局面可能在特斯拉未来倚重的其他新业务上重演。

2025年3月底,特斯拉开始从新建成的上海工厂向澳大利亚出口“Megapack”巨型储能电池,该产品用于电网级能源存储。这正是中国官方大力扶持的新兴行业之一,宁德时代等多家公司正积极进入这一领域。

马斯克还希望特斯拉在类人机器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他曾表示,这项业务未来可能带来超过10万亿美元的收入。根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计划在美国生产数千台“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但其设计所依赖的多个关键部件,如机器人关节用的行星式滚柱丝杠、机器人手部马达等,均由中国供应商提供。

中国供应商工程师曾与“擎天柱”团队协作加班,加速完成设计。知情人士透露,中国供应商的高效生产帮助特斯拉大幅降低了部件成本,甚至在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后,特斯拉也未暂停供货。

500

2024年7月,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参观者围观了特斯拉展出的“擎天柱”机器人。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也涌现出一批机器人创业公司,如宇树科技(Unitree)和智元机器人(Agibot),它们正准备与美国企业展开竞争。而特斯拉与这些中国供应商的合作,有可能加速这一过程。

“只要你拿下了特斯拉的订单,中国本土机器人公司就更愿意与你合作,”一位为“擎天柱”提供部件的市场经理陈峰(音)表示,“特斯拉可以再次扮演‘鲶鱼’的角色。”

在最近一次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表示,他相信特斯拉的“擎天柱”是当前行业内的第一名。但他也坦言,担忧未来会被中国超越。

“我有点担心,排行榜的第二到第十名,最终都会是中国公司。”马斯克说。

作者简介:拉斐尔·黄(Raffaele Huang),《华尔街日报》驻新加坡记者,负责报道亚洲的科技企业;

魏玲灵(Lingling Wei),《华尔街日报》驻中国首席记者,《华尔街日报》中国新闻简报撰稿人;

久保田洋子(Yoko Kubota),《华尔街日报》驻北京分社副社长,负责中国商业新闻报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