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西方对中国的“人种围剿”

这几天,某大学一位女同学的不检行为被校方处理后,在全网引起了广泛讨论并形成非常对立的两方。我无意对在这件事选边。但是,我想告诉大家,这件事实际上是西方对中国“人种围剿”的造成的必然结果。

一、西方策略

西方很早就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明是异种,他们开始想通过杀戮,征服、殖民等方法消灭中华文化、消灭中国文明甚至是中国人。之后鉴于中国人数太多,西方意识到仅仅通过武力已经不可能消灭以中华文明,于是他们对包括中国在内东亚国家采取了全方位的围剿(武力围剿、经济围剿、文化围剿以及人种围剿)。人种围剿(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名词)是其中一部分。这种方式的手段就是尽可能减少中国人或彻底同化中国人、奴役中国人)。由于男性更难被征服,相对而言女性更容易同化,因此针对不同性别,采取不用的处理方式:对于中国男性,采取贬低的策略,塑造中国男性劣等人种的形象,不断挤压中国男性的生存空间;对中国女性,则采取驯化方式,使之同化。同时形成中国男性配不上中国女性的观念,造成男女对立,让一部分中国男性退出婚恋市场,从而加剧出生率的降低;另一方面美化国外、美化西方男性,利用女性慕强的特点,使中国女性更容易被国外男性围猎。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减少中国人总体数量,消灭中国文化。

二、对中国男性的打压

历史上,西方曾经将生理特征与文明程度挂钩,对中国男性形象进行贬低。19世纪西方传教士对清朝男性发型的描述(如“臭气熏天”“生虱子”),暗示中国男性低文明印象。后来通过一系列法律将该印象予以强化。例如,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时,华人男性因从事洗衣工、厨师等职业,在西方主流社会中形成“中国男人缺乏男子气概的异类”。美国国会辩论公开称“中国男性缺乏创新能力,只会模仿和重复劳动”,将经济竞争焦虑转化为种族劣根性批判。后来,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强化这一印象。

首先,通过大众传媒将中国男性塑造为刻板、笨拙、性力低下的形象:好莱坞电影《满洲候选人》(1962)中,华人男性角色被刻画为“被洗脑的杀手”,没有情感与独立思想;冷战时期美国《时代》周刊涉华报道中,中国男性常以“统一制服、麻木表情”的群体形象出现,消解其个体价值与人性特征。《生活大爆炸》中的华裔角色“霍华德的朋友”,以“社交笨拙、沉迷技术、缺乏魅力”的形象出现,强化“中国男性无趣、缺乏异性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破产姐妹》中华裔老板“han”被设计为身材矮小、英语蹩脚、被调侃“性能力不足”,通过低俗笑点固化这种形象。

其次,树立中国男性“去雄化”形象。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男性的“去雄化”塑造(如《瞬息全宇宙》中父亲角色的懦弱形象、《尚气》中对传统武术精神的扭曲),通过流行文化潜移默化影响认知。进入21世纪,通过资本的控制,通过一些综艺、新媒体过度包装、宣传娘娘腔的男性,形成对中国男性扭曲的审美观,从而建立了中国男性“娘炮”形象。

第三、营造中国男性不负责的形象

在西方新闻中,中国男性常与“污染”“犯罪”“压迫女性”等负面议题绑定。例如2023年《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环保问题时,配图刻意选择“衣衫褴褛的男性工人”,而非环保工程师;报道性别议题时,放大个别家暴案例,忽视绝大多数中国男性在家庭中的付出。

第四、通过所谓的科学研究,将中国男性贬为劣等人种。

20世纪初西方心理学家通过“颅相学”“智商测试”等伪科学,宣称 “中国男性大脑前额叶发育不足,导致逻辑能力与创造力低下”。虽此类研究已被证伪,但遗留下的 “亚洲男性缺乏领导力” 偏见仍影响职场评价 —— 哈佛商学院2021 年研究显示,西方企业中亚洲男性晋升至高管的概率比白人低62%,且常被贴上“技术强但不懂管理” 的标签。

第五、颠倒黑白地将中国男性的传统特质(如含蓄、重视家庭)扭曲为“性格缺陷”。例如,西方学者将“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分工解读为“大男子主义”,却忽视其背后 “责任担当” 的文化内核;将 “集体主义” 解读为 “缺乏个人价值”,与西方 “个人英雄主义”形成优劣对比。

三、对中国女性的同化

很早以前,西方人认为“中国女性相较中国男性更容易‘驯服’。因此他们也是通过一整套的话语加之以传媒、法律,驯化中国女性。

一方面,利用中国公知、移民中介打造西方社会人间天堂、山巅之国的形象,利用新闻媒体把西方白人,甚至是黑人男性塑造为“性感、领导力强”、“绅士+硬汉”形象。让中国女性对他们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另一方面则通过各种手段,让中国女性成为容易被同化的群体:

在传媒方面,西方的很多文艺作品强化中国女性的顺从印象,如著名歌剧《蝴蝶夫人》以及音乐剧《西贡小姐》,将东方女人定义为美丽漂亮、温顺可人,甘愿为男人放弃生命和尊严。

斯坦利・库布里克于1987年拍摄的电影《全金属外壳》中有台词体现了对亚裔女性类似的人设塑造,但传达出“她们娇小听话温顺,我为所欲为”的意思,将亚裔女性刻画成容易被支配的对象。此外,好莱坞电影长期以来在西方与东方二元对立的模式中塑造中国女性形象,要么将其描绘成妩媚动人、温顺驯服,沦为西方男子的性工具,要么是野蛮邪恶的妖女2。这种形象塑造是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以满足其占有欲和优越感,从而形成中国女性容易被“驯服”的潜意识。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传播学高级讲师米歇尔・昂盛博士曾指出,西方存在将亚裔女性外貌 “性化和物化”的现象,一些白人认为亚裔女性“更温润顺从”、“更容易和男性发生性关系”。美国学者本森・唐在关于19世纪在美华人妓女的研究著作《不顺从的女人》中,也提及当时华人妓女在美国的悲惨处境,从侧面反映出西方对亚裔女性的歧视与偏见,暗示其是容易被掌控的群体。

如果这个乌克兰垃圾与白人女性或黑人女性发生关系,他绝对不会把他与白人女性(甚至是黑人女生)的视频发在网上,他也绝对不敢“XX很便宜,就算巴西牛排一样”。因为他一旦这么做了,就是社死,甚至可以会物理死亡。但为什么对中国女性却可以,为什么敢说中国女性是巴西牛排?因为他只是西方默认的意思公开出来了而已:在很多西方人观念中,中国女性就是“更容易和白人男性发生性关系,而且她们也以与白人男性发生关系为荣”。在很多西方男人间的话语中,Asian Girl,意思就是Easy Girl,跟妓女差不多,而且还不要钱的那种;Asian Wife,基本上就类似于性宠物的意思。你可以在外网上看人们怎么评价这个事的(绝大多数非中国人并不认为这个乌克兰垃圾做错了)。你不要以为这仅仅个例,类似情况比比皆是:上海两名外国男性打赌,赌一天能够在商场亲吻100个陌生中国女性(最后他打赌成功);2023年一名来自加纳的留学生Trevor,到中国青岛后,在个人社交媒体主页公开发布侮辱性内容,包括“爱中国女孩,不喜欢男的”,“哪里有中国的母狗。快过来我让你们快活”;2020年,一名成都女老师与黑人男性发生关系后,被这个黑人发布性爱视频在网上……。更为恶劣的是,国外发布很多与中国女性的性爱视频并不是正常的男欢女爱那种,而且带有调教、驯化意思(这次这个乌克兰垃圾发布的视频就是那个女孩戴有狗链并伸出舌头)。

你不要认为这是极少数女性道德的问题。我见过很多生活在中国个人作风有问题的女性,嫁到国外后,格守妇道,成为贤妻良母。我也见过很多面对中国男性保持矜持的女性,却对国外男性非常主动。可以说这就西方对中国女性同化的结果。

三、逐步把中国男性挤出婚恋市场。

一是通过各种媒体放大高收入人员的数量,刻意忽略底层男性。例如现在的电视、电影、小说、短剧里,男人动不动就是总裁。主角吃个饭以万元为单位计,住的都是别墅。而就算是普通人,吃的外卖都百元起;住的都是大平层或复式,有着可以看到整个城市景色的大落地窗的房子。通过这种潜移默化宣传,把中国女孩们择偶标准提高到完全不现实的地步。相应地,很大一部分中下层中国男人的求偶权就被否决了。

二是通过所谓平权,大量压制中国男性的职场向上晋升的通道和概率。对于工业、外卖这类客观上需要男性的企业,他们通过女权组织向企业施压,要求提升女性职工比例。由于底层相对需要更多体力,所以一般男性居多;但管理层相对不需要体力,故这个公司只能够让创造条件让更多女性进入管理层,从而压制男性向上晋升的通道和概率。造成整个公司高层女性职工占大多数,底层男性职工占大多数的情况。

三是尽量减少中国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的通道,进一步减少中国男性婚恋的数量。

四是一方面营造成中国男性配不上中国女人的氛围,另一方面放大国外男性的优点,从而让国外男性更易容在中国得女性青睐。

所以我认为,这次这个乌克兰垃圾事件是西方近百年以来对中国“人种围剿”的必然结果。作为普通中国人如何对待这件事就不言自明了:

首先,作为中国媒体要客观报道、展现中国、中国人的良好品质与担当。切勿被西方媒体牵着走,人云亦云。大方展现中国的美好、展现中国男性的担当、展现中国女性的美好。

第二,对公知、移民中介恶意夸大西方、抵毁中国,夸大国外男性,贬低中国男性的进行坚决斗争。对于西方恶性贬低中国女性的进行坚决斗争。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让这个乌克兰垃圾付出惨痛的代价,让那些想“驯服”中国女性的国外渣男付出代价。

第三,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我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我见过很多国家的男性,我知道中国男性有人渣,国外男性有君子。但从比例上看,中国男性的所有国家中,优秀比最多的人一类人,没有之一。他们不仅智商高,而且有担当,负责任,肯包容。很多中国女性在国内呆久了,以为国外男性也是这样,那就大错特错了,2016年发生的中国留学生章莹颖就是例子,很多嫁到国外被国外丈夫虐待就是例子。

第四、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做错了事就是要承担。须知“劝戒百次不如处罚一次”。对那通过这件事些吃人血馒头的公知在坚决打击。

第五、树立正确的两性观,不要搞两性对立。男人有男人的缺点,女人有女人的缺点。但这些缺点不是我们相互攻击的理由和子弹,而是应该成为相互帮助、相互成就的抓手与切入点。

第六、对待外国人要做到不卑不亢。我们没有必须去讨好他们。和他们在一起,做好正常交往就行,没有必要给他们优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