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从1839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了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反抗压迫、救亡图存的历史。中国先后经过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使中国独立且强大富裕的探索。
中国近代对西方的学习和变革走了一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从洋务运动制造坚船利炮,到戊戌变法试图改革政治制度,再到新文化运动传播介绍西方的思想与文化等,自强自新之路曲折而艰难。但是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很快被中国人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契合之处,如果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文化道统相违背,则很难想象它被如此迅速的接受和传播。
首先,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类的解放令人联想到《礼记》中描述的“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物质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处于非常丰富的阶段,劳动将成为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不是象现在一样的谋生手段,国家和阶级将不复存在,阶级与阶级剥削将消失,人们的道德水平将有极大提高。当人们读到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很自然会想到关于“大同社会”的论述,只不过“大同社会”是一种理想,而共产主义之实现则有严格之论证,显然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态符合我们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胸怀世界,追求全人类的解放,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放眼全天下,不论华夏夷狄,追求天下大同。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也符合中国人对历史的认知。在我们的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的农民起义战争。两千多年前的陈胜吴广起义便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提出了“均贫富,等贵贱”这样的政治和经济要求,再到近代太平天国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汉朝抑制地方豪强,隋唐废除门阀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制度实现了阶级的跨越和流动,因此中国历史上有很强烈的打破阶级局限、实现政治和经济上人人平等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天生的高低贵贱之分,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注重血统,因此中国人有强烈的追求平等追求解放,打破社会强加在人身上的枷锁的冲动。虽然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都是农民起义,而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农民阶级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讲的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人认识到什么是阶级斗争。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类似的思想文化传统,都像中国人一样富于反抗精神。例如犹太教里亚伯拉罕向上帝献祭自己的儿子以示虔诚;再比如印度,印度教就是印度人民的精神鸦片,底层人民将现实的苦难归咎于自己前世和现世造的业,不思反抗,将希望寄托于神明和来世。网上很多人说印度缺少一个毛泽东,来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但是印度没有类似的思想土壤,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估计毛主席来了也无计可施无能为力吧。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根植于这样的思想传统,我们中国人实在难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不存在什么上帝创世、神明主宰一切的观念,这与中国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等观念相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中包含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独阴不生、孤阳不长”、“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否极泰来”等观念相符合。
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原因是,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革,这与我们经常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唯邦本、本固邦宁”这种基本的“民本”思想相符合。
此外“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中国人这种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也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通过实践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观念相契合。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是它并没有触及广大的农村,乡绅地主阶层依然占有大量土地,并且主导地方社会性事务,农民们依然处于赤贫的状态,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被军阀政府和地主阶层盘剥,遇到军阀混战可能被抓壮丁当炮灰,遇到天灾只能四处流窜乞讨,这些都没有改变,这些可以参看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生动的表现了农民们没有出路和对现实的无奈。因此,中国革命迫切需要新的理论的指导。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再加上上述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很快被接受和传播开来。因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非常弱小,中国的产业工人人数少,就像电视剧《大染坊》中表现的那样。因此毛泽东领导的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依靠农民进行,并且探讨了在落后的农业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