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争端的政策选择
中美贸易争端的政策选择
吃菜群众 2018.04.25
中美贸易争端这个话题近段时间很热门,起初认为这种事肉食者们谋之,我等吃菜群众就没必要凑热闹了。但从博鳌回来后,就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很多分论坛上,嘉宾们都谈到了这个问题,但似乎都没说太明白。余以为,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首先要从产生问题的根源说起,也就是美国为什么要威胁对中国发动贸易战?
一、美国威胁发动贸易战的原因
很多人说是因为特朗普就是个到处点火的疯子,不可理喻;也有人相信美国人的宣传,认为是全球化对美国不利,中国人搭便车,获取最大利益;甚至说是由于中国没有履行入世承诺,导致对美贸易顺差太多,不公平。
把地球村最大的有组织集团的话事人看作疯子,显然不合适,特朗普至少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疯子或傻子是不可能成为亿万富翁的。这个人你可以说他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为了利益不惜践踏规则,不按常理出牌,敢踩任何红线,不讲什么道德正义、普世价值这类政治正确的东西,吃相是难看了一点,但也算是一个真小人,比那些成天嘴上喊着民主、自由、人权……,背地里男盗女娼,瞅准机会就摆你一道的伪君子还是要好一些。而且这个人实际上相当有韧性,看准了就会去干,比如此次威胁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别看他似乎成天变来变去,其实敲中国一笔的初心从未变过。释放其他相矛盾的信息不过是在放烟雾弹,只是为了在压迫中国的同时稳定美国资本市场,尽量避免损失,也就减少了内部阻力,同时也可使我们心存侥幸,放松警惕,温水煮青蛙,也就是其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所谓“交易的艺术”,应该说相当聪明。如果我们跟着他发的推特去理解其政策,就会被他弄得晕头转向,给带到沟里去。对任何人尤其是私心重的人,要想准确理解他的行为,利益无疑是最好的一个观察角度——千变万变,惟利益永恒。
至于说全球化最大的得益者,自然是美国。规则都是美国人定的,怎么可能会允许其他国家获得最大的好处?自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同黄金脱钩成为纯粹的纸币,美国利用霸权优势,使美元成为可以乱印的国际通用货币,流散到其他国家的美元本来就相当于对其他国家征了货币税,美元贬值越多,对应的实物资产就越少,差额部分全部归了美国。同时,美国通过各种忽悠、强迫等手段,使各国开放资本及市场准入,美国为首的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赚取最大利润,华尔街金融寡头瞅准机会就会发动金融攻击,席卷各国财富。通过这种种手段,美国其实是攫取了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我们真的有搭便车吗?前文已经说过,通过使用美元结算以及积累下来以美元计算的巨额外汇储备,我们已经交了一次铸币税的钱了,相当于对美国提供的国际贸易及结算规则体系等公共产品付过费了。不仅如此,我们获得的美元,很多都用于投资美国国债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美国金融系统利率,对美国国内经济提供了普遍的好处,即使是普通美国人包括农民、制造业工人,也从中得益甚多,否则美国人怎能肆无忌惮举债消费,根本不用考虑储蓄问题?便宜的资本尤其促进了美国的科技创新,使美国高科技独步全球。
造谣说中国没有履行入世承诺,前几天转发的一篇文章《一份诬陷中国的表格流毒之深让人大吃一惊,这才是真相!》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虽然不喜欢这种标题党的搞法,但文章内容还是很有些干货的,这里就不再重复啰嗦了。不过是舆论战的一种手段罢了,把WTO没有规定而美国又认为不公平的方面比如政府采购、产业政策等歪曲污蔑为中国没有履行入世承诺。
既然特朗普总统并不疯也不傻,某种程度来说还挺聪明的,美国人又是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威胁对华发动贸易战呢?虽然美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得益者,美国人普遍受益于此,但是这种红利分配并不均衡,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好处大多都让华尔街金融大亨和在全球投资优化资源配置的跨国资本得了,引起相对得益少的铁锈带的产业工人和中部的农民的不满,这些人不一定能看清这个问题的本质,加上美国媒体有意引导将国内矛盾转移成国际矛盾,都认为是中国的廉价商品进口导致了他们的困境,因而产生了贸易不公平感,支持政客们就贸易问题向中国发难。
按理说,这种内部问题应该通过内部再分配政策协调解决,比如学习中国的扶贫政策之类,通过向得益多的华尔街金融大亨和跨国公司多收税,然后财政补贴受全球化影响收入停滞甚至减少的人群。但美国显然不是这么打算的,美国现在想把国内问题向国外转移,让其他国家来买单,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对中国来说,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投资体系中,中国通过出口廉价的资源以及劳动力,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好不容易才完成原始积累,大部分好处都让跨国资本及其幕后的金融集团得了,我们只不过得了个零头,挣了个辛苦钱。当然,这是任何一个落后国家及地区发展都必须经历的痛苦阶段,我们没什么好抱怨的,付出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完成原始积累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拥有一个好的未来。日本、亚洲四小龙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但是现在,美国人不干了,特朗普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认为,我们提供的这些好处没有交给他们,交给其他人的不算,要再向他们交一次,这就是赤裸裸的耍流氓,与拦路抢劫何异?这是要我们交两道钱,吃二茬苦,受二道罪。
如果说,打着为全球化中得益相对不多的美国农民、工人捞取更多好处的名义,骗取选票,是特朗普准备发动贸易战的短期利益考量,那么,阻止或迟滞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则是美国的长期利益所在。一直以来,美国都在打压华为等有竞争力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前几天制裁中兴,虽然是否与此次贸易战有关还需进一步观察,但趁机打压应该毫无疑问。欧洲、日本之所以在中美贸易争端中置身事外,也是因为在这个方面与美国有着共同利益,幻想让美国冲锋在前,他们可以坐收渔利。关于这个方面,已经有文章分析得很透彻了,这里也不再废话。下面重点讲一下我们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中美贸易争端的应对政策
(一)主动应对,展示决心
现在我们采取的政策,基本上是通过外交部、商务部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来回应美国的贸易战威胁,然后,针对美国采取的具体措施,再出台等额的反制措施。这样,其实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处处被动。
光说不练的声明意义不大,而且偏于道德说教,政治正确的东西太多,对特朗普这种人,你别想通过道德说教改变他的想法,只有利益才能打动他。特朗普并非傻瓜,他未必不知道贸易战会给双方都造成重大损失,只不过他有迷之自信,认定最终中国的损失会远大于美国,想以此迫使我们屈服让步,如果我们不屈服他就会开战,让我们承受比美国更大的损失,这就是他敢发动贸易战的逻辑,不是比谁获益多,而是比谁会更惨。所以我们不用再给他讲什么自由贸易的好处以及贸易战的损失之类的大道理,没有用,对丫这种不见棺材不掉泪,见了棺材也未必掉泪的主,直接给他上措施比讲多少道理都有效。也别指望获益最大的跨国公司及其背后的华尔街大佬们会主动帮助我们,对他们来说,能将针对他们的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再好不过。如果特朗普真的能迫使中国作出让步,选择高价进口美国竞争力不高的产品,就会提高美国农民、工人的收入,无疑将减少美国贫富分化的程度,降低针对他们的压力,更可以增大美国国内市场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收益;如果中国选择更大程度开放市场和投资,他们就可以搭便车成为获利最大的人,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叫嚣打贸易战后支持率反而飙升的原因,两大利益集团根本就是在给我们演双簧,最终利益却是一致,都想敲中国一笔。
一直以来,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都是韬光养晦,默默无闻,埋头发展,偏向于被动应付。过去是我们实力不够,美国也没把我们当主要竞争对手,这样做符合当时的国力,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现在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是全球第二,而且发展后劲十足,隐藏实力根本不可能,想采用奇兵制胜可能性也越来越小,再缩手缩脚只会损害国家利益,要改变依赖“撒手锏”这种弱者思维,确立实力威慑战略,以强国姿态立足国际舞台,用堂堂之师正面应对。具体到中美贸易争端,等美国采取措施后再被动应对,根本无法展示我们的决心,也会使对手心存侥幸,认为只要再多施加一些压力或许我们就会屈服,政策层层加码,我们也只能被动加大反击力度,很容易使双方产生误判,最终陷入所谓的囚徒困境,形成恶性循环,给双方都造成无法挽回且不必要的巨大损失。要避免出现这种后果,我们需要提高信息透明度,主动把我们准备采取的政策系统地公开展示出来,让对手看到我们的决心和让其付出沉重代价的能力,让对手进行研究,通过兵棋推演这种方式进行预演,如果不能或不想承受我方反击政策造成的损失,那就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如此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致造成双方重大损失。
(二)开阔思维,精准打击
美国人威胁发动贸易战的借口是贸易不公平,那么,何谓公平呢?从古到今,无数先贤圣哲都曾论述这个问题,谁也不敢说自己找到了唯一的真理。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简化一下,暂时不讨论哲学意味浓厚的“公”,只考虑更容易客观衡量的“平”。所谓“平”者,大约就是相等,至少应该有个等式。在美国人认为不公平的中美货物贸易中,中国可以从存在的三个等式选一个作为对等反击的依据。为方便计算,假定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总额为5000亿美元,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总额为1000亿美元。一是加征关税的税基在进口额中所占比例相等,比如美国对从中国进口商品中选500亿美元来加征关税,占全部从中国进口额的10%,按这个比例,中国就只能从美国进口的1000亿美元商品中选100亿美元来加征关税,这恐怕是美国人理想中的等式,显然中国人无法认同。二是中国反击加征关税的税基与美国准备加征关税的税基相等,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进口商品额度500亿美元,中国反击措施也是对美国等额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是中国目前的政策。第三个等式是加征关税税金相等,也即是选择征税税基乘以税率得到的结果相等,这才是中国在反击措施中应该依据的等式,也即是中国认可的公平,据此可以有效弥补第二个等式中的漏洞。按第二个等式,如果美国对超过其向中国出口总额的商品加征关税,即征税税基超过1000亿美元时,中国将面临无法等额回击的情形,按第三个等式就不会存在这种漏洞,税基不够,我们可以加大税率,美国对我们加征25%的关税,我们可以对其同等数额五分之一的商品加征125%的关税,这样就公平了。其实即使美国加征关税商品不到1000亿美元,我们也应该采用第三个等式,这样更加灵活,在系统做好国内产业发展及美国进口商品竞争力调研的情况下,彻底摸清家底,做到知己,精准打击,比如如果加征30%的关税就足以使美国大豆失去竞争力,加征10%的关税可以使波音客机失去竞争力,那就应该对大豆加征30%的关税,对大型客机加征10%关税,只要最后征税税金总额相等即可,最大限度打击对手,不浪费弹药。
如果再开阔一下思维,我们大可不必自缚手脚,被美国人限定在货物贸易领域,贸易战完全可以向美国人有大量顺差的服务贸易以及获取更大利益的跨国资本投资领域扩展。今年准备开放的汽车和金融领域,由官方(而不光是人民日报)明确表态,不对发动贸易战的国家资本开放,只有触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跨国资本及其幕后的金融集团才会去反对、牵制特朗普的行动,如果这样力度还不够,也可以考虑对美国资本在中国的存量投资采取措施。至于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债,该卖就得卖,采取短时间大强度卖出方式,形成资本市场冲击,不用太关注短期账面损失,这根本就不是钱的事,既然是开战,当然无所不用其极。对于特朗普及其团队在采取施压措施后释放虚假信息安抚市场的行为,要及时辟谣,不能让他们蒙混过关。同理,重点要加大对美国农产品的打击力度,贸易战一旦开打就让美国农产品彻底从中国市场出局,让美国农民们用选票去劝说特朗普不要发动贸易战。
(三)寻找盟友,共度难关
道理要向朋友讲,利用UN、IMF、WB、WTO等国际组织会议场合,可以多讲点自由贸易之类政治正确的东西,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对欧洲、日本、韩国、东盟及世界其他国家,要做好说服工作,讲清利害关系,让这些国家看清楚,中美贸易战一旦开打,一定是全世界都受损失,谁也别想置身事外。
中国一定会坚定反击,也绝不会让其他国家坐收渔利。中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改革有两面,一是去除过剩产能,二是增加有效供给。在贸易战中对美国农产品的打击,要想产生最大效果,就需要增加国内有效供给,对美国农产品形成进口替代,使其过剩,价格下降,甚至无法出售,烂在地里或仓库里,我们不会仅仅从其他国家加大进口数量,然后让美国农产品进入该国弥补过度出口形成的新需求。实际上,中国的农业尚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现在已经有土地处于休耕状态,还有很多可以种双季作物的农田只种了一季,农村住户房前屋后大量闲置浪费的土地整理后都可利用,更不用说随着技术进步,适应性强的新作物推广种植,使很多以前不能种植的土地也可以利用了,比如海水稻就可以利用大量沿海滩涂、盐碱地,这些置换出来的良田都可以种植大豆等中国市场急需的作物,这其实也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机会,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长远来看,我们可以考虑建立战略轮田储备,每年让一定数量良田轮流休耕,既保持地力,又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节各类农作物产量,与粮食、大豆、棉花等实物储备结合起来,必定威力无穷,如果面积能达到全部耕地的5%,也即1亿亩左右,应付贸易战足够了,能达到10%,基本就是一件战略武器了。所以,巴西等大豆生产国不要指望坐收渔利。而且大佬们打架,先死的一定是出口农作物、矿产等资源性产品,承受能力差的小弟。
即使中国屈服,也绝不可能放弃产业升级机会,永远甘于玩低端产业,欧洲、日本休想在这个方面搭便车,趁早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退一万步讲,如果中国让步,只会是大幅度减少对美贸易顺差,受损失的也不会只是中国,无论中国减少对美出口,还是增加从美进口,都会影响其他国家利益。中国减少制成品出口,相应也会减少从东盟、拉美、非洲、澳洲等国家的半成品和原料、燃料进口,根据现有国际分工,他们也未必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替代中国对美大量出口制成品,包括美国自身在内,在这些产业竞争力比中国差太多,即便获益也是暂时的,一旦恢复正常贸易,这些产业很快就会被中国竞争力强的产品淘汰掉,这种情况下美国是损人不利己;如果中国增加对美国进口,由于美国不对中国出口其独家垄断的高科技产品,中国市场容量一定,增加的进口必定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利益,侵占欧洲、日本等国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美国会成为最大的得益者,这个结果才是美国想要的,美国以前在与日本贸易战中也是这么干的,通过霸权强制规定本国产品在他国市场应该占的份额,这是典型的违背市场经济规则,以政治干预经济的做法。
如果中国顶不住压力被迫让步,以特朗普的性格,下一个打击的恐怕就轮到欧洲、日本了,既然敲诈勒索来钱多又快,你还能指望他会放过敲诈欧洲、日本的机会吗?毕竟也只有这俩货体量大,可以大敲一笔。现在他们不帮我们,到时候还能指望我们去帮他们?
在现在全世界都是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市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关键还增长潜力巨大。无论欧洲、日本还是东盟,趁美国闭关锁国,自我封闭的机会,加强同中国贸易、投资合作,相互开放市场,共享中国市场的繁荣,将美国这个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共度时艰,才是理性的选择。
三、中美关系展望及应对
综观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尼克松访华前,美国扶持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大陆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结盟共同对抗美国;第二个阶段,尼克松访华至“六四事件”前,是中美蜜月期,由第一阶段的敌对变为政治上合作互信的朋友,共同防范苏联的扩张,实现了中美关系的大逆转,成为中美关系最好的巅峰时期;第三阶段“六四事件”至此次中美贸易争端前,由政治上的合作互信降为经济合作伙伴,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霸权,对中国政治上的需求减少,反而因为中国体量巨大,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其需要防范警惕的潜在对手,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美国跨国资本及幕后的金融寡头提供了赚大钱的机会,由此经贸关系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第四阶段,从此次贸易争端开始,美国抛弃了经贸关系这个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中国希望,中美关系即使不合作也不要变为公开对抗,哪怕变成路人甲与路人乙的关系也好,但这很可能只是个奢望,对美国来说,中国已经成为需要打压的战略竞争对手,今年初美国发布的几份战略报告对此明确无疑。
从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中美关系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且是直接从最差逆转为最好,然后就开始逐渐变坏,这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尚未到谷底。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能否给中美关系打造一个铁底,让它不能跌穿,不至于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换句话说,就是在美国抛弃经贸关系这块压舱石后,重新找一块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或许只有核均衡才能当此重任。特朗普及其鹰派保守团队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只要他们认为发动战争收到的好处比损失大,或者给我们造成的损失比他们自身损失大,我们就不要轻易排除美国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要想确保中国崛起过程不被战火打断,中国迫切需要增强核战能力,与美国达到一个确保相互摧毁的基本均衡,这才是中国在地球村安身立命的根本。毕竟大棒在手,才能心中不慌。
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当前中国的核战略,提升威慑能力。老实说一直觉得中国现行的核战略非常奇怪,我们本身核武器数量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就差不多是最少的,却是唯一一个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试问中国有限的核武器在核大国第一轮打击下还有多少能够生存?尤其随着侦察技术的发展,中国仅有的核武器越来越容易被人全部盯死,这其实非常危险。中国现行的核战略根本不能称之为战略,因为它并非着眼于作战,最多只能看作政治性声明,使得中国核武器仅具象征意义,不准备使用的武器毫无用处,并不产生威慑效果。如果说中国刚研制出核武器时,担心被核大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而选择这种低调保守战略还算可以理解,但后来一直不变,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现在中国面临较大的战争危险,核战略应该回归本位,着眼于作战,其实也不用作大的调整,微调一下即可,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调整为“不对无核国家或地区首先使用核武器”,既保留原有核战略表达的和平意愿,同时提高对个别核大国的战略威慑能力,提醒其不要肆意踩踏红线。
从长期来看,我们需要增加核武器数量,使其符合中国的大国地位。过去中国保持最少数量的核武器,一是因为经济技术原因,没有太多资源能用于生产、储存核武器,同时,一直以来同核大国关系尚算不错,没有增加核武器的迫切需要。现在,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是世界第二,这些年技术进步也很大,有能力制造更多更好的核武器;中美关系又走在下坡路上,中国需要更多核武器保障自身安全,而且随着战场透明度的增加,试图躲过技术侦察也越来越难,这种形势下,核武器数量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那么,中国核武库要达到多大规模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及和平发展环境呢?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像冷战时美苏两国那样,搞能把地球毁灭几十次那么多的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充分且必要数量应该是,在考虑反导系统拦截的情况下,要有彻底毁灭任何某一个核大国一次的能力,具体规模核专家们应该懂计算,估计核弹头数量要达到千枚量级。
最后总结一下,对中美贸易争端乃至中美关系,要认真对待,切不可掉以轻心。立足底线,或许会有意外惊喜,心存侥幸,恐怕会是惊吓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