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查|广东深圳:5000万元巨额虚假债务从天而降

2025年盛夏,炙热的阳光照耀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却驱散不了上诉人刘佳慧维权七年的阴霾。审判长手中那份编号为LCH161216的《借款合同》在她眼中绝非普通文书,这个带着序列特征的编号暗藏玄机。

24分钟内,1500万元通过倒账操作虚增为3000万元的虚假流水,让刘佳慧凭空背上5000万元债务——房产遭拍卖,打拼数十年的家业被洗劫一空。七年维权路,22次上访,换来的却是毫无结果的僵局。

涉案关键人物吴某加
涉案关键人物吴某加持有两个身份证。曾因涉嫌走私普通货物罪被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据该院 2009年7月13日作出的(2008)粤高法刑二终字第132号裁判文书显示,吴某加持有「吴某加」和「吴某新」两个身份证。值得注意的是,吴某加出狱后,还曾担任汕尾市人大代表及陆丰市政协常委。
《大湾区时报》记者调查发现,此案暴露出民间借贷灰色地带中,借司法程序实施财富掠夺的真实图景。放贷团伙构建的「资金造假—虚假诉讼—资产掠夺」套路闭环清晰可见,引发法律界对民间借贷监管体系的反思。
24分钟相互倒账虚增1500万
与凭空而来的千万债务
2016年,刘佳慧因贷款买房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据其陈述,刑满释放人员吴某加利用她的两套房产红本从地下钱庄贷款,并与田建湘合谋通过银行倒账操作设局,导致其在未收到任何款项的情况下,背负起5000万元债务,房产遭拍卖。
这起纠纷的核心,是2016年12月上演的一场24分钟资金「魔术」。当月21日,李楚揆、郑金源等5人拼凑的1500万元汇集至田建湘账户;次日,田建湘将该1500万元转入吴某加账户,短短24分钟后,吴某加又将资金原封不动转回田建湘账户。通过此番操作,1500万元被虚增为3000万元,形成看似真实的资金流水。
与这份虚假流水相配套的,是一份被指伪造的《借款借据》。田建湘向法院提交的文件显示,刘佳慧于2016年12月19日签名确认「收到3000万元借款」,但实际上,1500万元资金在12月21日才凑齐,虚假流水的制造则发生在12月22日,时间上的矛盾成为戳破谎言的首个突破口。
更关键的是,田建湘的征信报告显示其「无房无车且存在逾期贷款」,根本不具备3000万元的出资能力。但其代理律师马远志却在法庭上虚假陈述,称3000万元是田建湘的自有资金,还在起诉状中捏造刘佳慧出具3000万《收条》的事实,试图误导法官。
刘佳慧在法庭上列举多项疑点:若3000万元为「借款」,其账户从未收到一分钱;「借款借据」即「收条」,则借据日期早于资金倒账三天;田建湘连1500万元都需5人拼凑,显然不具备3000万元自有资金的能力。涉案资金中750万元备注为「个人贷款转存」,可溯源至两家公司的银行贷款,涉嫌高利转贷。
2025年5月16日9点30分,深圳中院的庭审现场,田建湘与吴某加均未到庭。当刘佳慧追问3000万元的「收条」在哪里?
马远志律师起初避而不答,后辩称「收条」即「借款借据」,系「表达不准确」。但事实上,他们在起诉状和多份重要文书中都引用刘佳慧出具3000万元“收条”的说法,偷换概念,核心证据造假,误导法院及案件调查部门。
庭审最后,法官宣布将结合双方证据进一步核查,重点包括资金流向原始凭证和田建湘的实际出资能力。走出法庭时,七年的奔波让刘佳慧面带疲惫,但她眼中仍有光芒,她明白每一次据理力争,都是在为真相多争取一分可能。
司法程序争议
与放贷团伙的暴露
调查发现,这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司法程序争议贯穿始终,诸多环节的异常操作引人关注。
在(2019)粤0304民初33083号案一审阶段,福田法院法官对刘佳慧于2019年8月5日提出的流水调查申请置之不理,这一行为已被指涉嫌程序违法。
(2020)粤03民终19340号案的二审阶段。当时公安已查明,涉案的1500万元来自5名放贷人账户,其中750万元涉嫌高利转贷,且吴某加既是担保人又是放款人,每月与田建湘平分45万元利息。即便如此,深圳中院法官仍在当月作出了维持一审的判决。
反常的是,院长纠错(2023)粤03民终76号案。深圳中院再审法官明明已经查清当日通过倒账虚增1500万元的事实,却在判决书中写下「没有发现刑事犯罪行为」,随后将案件发回福田法院重审。
刘佳慧称,在(2023)粤0304号发回重审案件中,法官作出的判决存在明显争议:对于对方当天通过倒账虚增1500万元的行为,判决书竟判定为「另外一层法律关系」,并维持了5000万元的债务判决。院长纠错案件历经7年程序又回到原点,唯一住房又将再一次面临拍卖。
「他们处心积虑想要掠夺的房产,每一寸都刻着贪婪与冷血。」刘佳慧愤怒表示,「这些人正用别人的绝境,填满自己的口袋。」
更为荒唐的是,2025年2月25日,对方就同一案件同一事实向福田法院提起重复诉讼,彼时该案终审(2025)粤03民终3087号案正处于审理期间,此次重复诉讼的标的金额高达3316.9620万元。直至刘佳慧通过网络曝光后,该案就被撤销,而法院对此给出的解释为「系统错误」。
2025年4月24日,刘佳慧再次被提起诉讼。该案案号为(2025)粤0304民初35487号,案由为民间借贷纠纷,标的金额达3933.3473万元,立案信息显示被告为刘佳慧。她当即报案后该案随即被撤销,但时隔数日又恢复审理。刘佳慧再次愤怒表示,自己从未欠任何人一分钱,却一而再再而三遭遇恶意诉讼,这背后的操控与滥权,是对司法的践踏,是对百姓的愚弄。
另一个关键人物——福田法院原副院长兼执行局长丁健的相关行为同样引人关注。在该案中,丁健多次接访时明知刘佳慧并未收到任何款项,却仍协调担保公司对其涉案两套房产其中一套实施强制拍卖,且未为刘佳慧及其孩子保留任何生活费用,甚至将其社保卡内资金划转,导致刘佳慧的社保中断缴纳达4年。据悉,丁健已于2024年9月13日被双规。
「房产被拍卖,吴某加为了掩盖倒账虚增1500万元的犯罪事实,又在罗湖法院提起诉讼,吴某加将400万元还款当作借款起诉,用600万元银行退票进行诉讼,以此混淆视听。」
庭审质证环节,吴某加拿出600万元银行退票原件,刘佳慧当庭要求法官扣留原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法官却让她先将600万元票据还给吴某加,并表示法庭有录音录像。事后刘佳慧向公安机关报警,公安部门称没有原件无法立案。之后,法官给出书面答复称:「吴某加搞错了。」
该案更为离谱的是:2011年,吴某加以「吴瑞新」的身份向刘佳慧家借款760万元;2012年还款时,却使用「吴某加」的身份进行操作。此后,吴某加将该笔还款的资金流水当作借款流水,向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刘佳慧一方返还相关款项。经法院查明,(2023)粤 0303民初17913号判决书第19页判定:760万元借款中,其中400万元为还款而非借款。吴某加以双重身份混淆资金性质、恶意诉讼的行为,已对刘佳慧家的权益造成损害。经刘佳慧多年举报,通过院长纠错程序,该案一二审判决被撤销,终审驳回了吴某加的所有诉求。
伪造合同霸占房产九年
警方深入调查揭开资金迷局
2013年,经吴某加介绍,刘佳慧在罗湖区梧桐山茂仔村购置一处房产,其中刘佳慧出资793万元,吴某加出资70万元。吴某加以伪造业主签名的租赁合同霸占房产九年,并单方面收取房租约300万元。2020年,刘佳慧他们前往收房时遭遇暴力殴打,报警后,公安机关的介入成为解开这起房产纠纷迷雾的关键。
接到报警后,公安机关不仅及时处置暴力冲突、保障当事人安全,更针对事件核心的房产交易疑点展开深入彻查。调查聚焦于购房资金流向这一关键线索,逐步还原了2013年交易前后的资金轨迹:6月18日,吴某加向刘佳慧家借款400万元用于“签合同”,6月20日,380万元转入其渣打银行账户,6月25日该笔款项转至卖家账户后销户。
更关键的是,公安机关通过细致核查,发现这笔400万元存在7次“来回倒账”的异常操作,最终以现金形式被转移。同时,警方和原房主取得联系,原房主亲口告诉公安仅收到吴某加支付的70万元,这一事实原房主也亲口告诉刘佳慧。在(2025)粤03民终18427号庭审中,刘佳慧也当庭播放了和原房主通话录音。这些调查结果直指交易中可能存在的“阴阳合同”“资金欺诈”等问题,为厘清产权侵占、非法获利等核心争议提供了重要依据。
截至目前,法院已判定并采信吴某加550万元伪证侵占刘佳慧40.74%房产权益。判定吴某加向刘佳慧支付51万元(其余房租需另行起诉),但吴某加在判决生效前一日把51万转入另一账户并马上转走,导致刘佳慧分文未得。而公安机关前期深入的资金调查与证据固定,不仅为案件后续追责奠定了基础,更凸显了其在打击涉财违法犯罪、维护公民财产权益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高尔夫冠军七年维权抗争
与法治之光期盼
案件发生前,刘佳慧曾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忱,对高尔夫运动充满热爱,曾在2014年获观澜湖盟主杯冠军,2019年获宝马杯全国高尔夫冠军并代表中国赴德参赛获亚军,还是清华金融高尔夫队创始人之一,并代表该队参加过多次大型比赛。




但卷入「套路贷」后,刘佳慧的人生彻底坠入了深渊。命运陡转背后,是一场关乎真相与正义的漫长坚守。「愿法治之光,能照亮黎明前的黑暗。」这是她心底不变的期盼。
「这七年,我每天都奔波在控告路上。」刘佳慧坦言,七年时光如同地狱般煎熬:22次赴京上访,两次春节滞留北京;无论严寒酷暑,她都曾在国家信访局通宵排队,只为依法维权。网投上千封控告信,邮寄 5000多封信件,拍摄超1000条维权视频,以「深圳实名举报」之名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声,多个自媒体账号被封后仍重新注册。曾经网络上十几万粉丝关注、获赞超百万的「维权人士」,至今维权脚步从未停歇。

七年里,孩子从懂事起就活在「家会被拍卖」的恐惧里,每天担心无家可归,这七年对我们母女的伤害,早已深入骨髓。
刘佳慧坦言:「选择向媒体求助实属无奈之举,我愿为提供的资料及陈述内容承担法律责任。尽管七年维权之路漫长且艰辛,但我从未动摇过信念。我坚信党和国家定会为百姓主持公道。」
记者手记
截至发稿,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尚未作出再审判决。终审法官并未因她是普通当事人而有所敷衍,不仅多次接听其电话、耐心听取诉求,还给予了她补充证据和意见的机会。这份公平对待,让身处绝望中的刘佳慧重新看到了希望,也让她对法律再次燃起了信心。
这场持续七年的抗争里,既有吴某加以双身份恶意诉讼、关联案件掩盖罪行的嚣张,也有刘佳慧在国家信访局长夜排队的执着;既有女儿因恐惧家被拍卖而心理受创的隐痛,也有深圳中院某位法官耐心听取诉求带来的法律温度。这些矛盾的碎片,拼凑出一个普通人在追求正义过程中遭遇的重重关卡。
当放贷团伙用虚假流水、伪造借据构建「合法」外衣,当司法程序在个别环节出现争议与空转,刘佳慧的遭遇已超越个人悲剧——它撕开了民间借贷灰色地带的一角,暴露出监管体系面临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