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狂欢之外,更需德育的理性锚点
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学生事件引发的舆论海啸,呈现出令人忧心的撕裂图景。一边是部分大V片面强调“恋爱自由”,对当事学生跨国约会的道德瑕疵避而不谈;另一边则是民粹情绪将“崇洋媚外”的标签肆意挥舞。这场舆论混战,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公共讨论中理性精神的流失与道德评判的失焦。当喧嚣淹没了真相,我们更需在舆论的惊涛中抛下理性之锚。
舆论场中某些意见领袖的叙事偏差值得警惕。他们高呼“个人权利不容侵犯”,却对当事女生在有男友期间违背情感契约的行为缄默不语;他们痛斥校方“泛政治化”,却回避部分青年将跨国交往异化为虚荣符号的现象。这种选择性失明,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道德溃堤——当公共讨论为流量裹挟,当是非判断让位于立场站队,社会便失去了凝聚道德共识的基石。正如古人所言:“宽于律己,严以待人,此君子所不为也。”真正的自由捍卫者,不应在私德领域奉行双重标准。
然而警惕舆论偏颇,绝不意味着拥抱道德威权。校方按照校规施以重罚,是校方自由,但同样陷入另一种极端。将私人情感选择上升至国家尊严层面,既模糊了问题的本质,更折射出德育能力的贫乏,也暴露其思想引导与价值塑造的无力。舆论审判与道德威权看似对立,实则同源:都是用简单化的标签替代复杂思考,用情绪宣泄取代理性建构。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回归三个“绝不”的德育定力:
绝不被舆论裹挟而模糊是非底线。面对大V对失德行为的刻意淡化,应坚定指出:情感忠诚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契约,跨文化交往更需自尊自爱。但坚守底线不等于无限上纲——学校若最初聚焦“诚信责任缺失”而非“跨国交往”,争议本可避免。
绝不因焦虑失效而滥用重刑立威。开除决定引发的民意反弹,很多人是对目前高校“处罚倒挂”的质疑:当学术造假者常获宽宥,私德争议却被顶格处罚,这种错位的惩戒尺度如何服众?重罚唯有用在真正破坏规则的行为上,方能成为定海神针而非惊涛骇浪。
绝不以运动式惩戒替代系统性重建。与其开除一个女生震慑“崇洋心态”,不如在课堂开展“文化自信”思辨:为何敦煌文创让Z世代疯狂?为何李子柒能风靡海外?当青年在《觉醒年代》的弹幕里刷屏“这盛世如你所愿”,已给出比任何惩戒更有力的答案。
真正的德育勇气,恰在于抵抗双重诱惑:既不迎合舆论对道德瑕疵的纵容,也不顺从民粹对重刑的渴求。某高校的探索值得借鉴——对价值观偏差学生启动“反思性实践”:赴华为实验室见证科技自立,在乡村振兴中体悟土地深情。这些躬身实践的年轻脸庞,比开除名单上的名字更能昭示希望。
当舆论风暴逐渐平息,我们更需冷峻思考:为何名校学子会因“约炮攻略”登上热搜?为何“精致利己”成为部分青年的生存哲学?这些叩问指向同一症结:当“奋斗改变命运”的叙事在现实壁垒前褪色,当“德才兼备”在就业市场沦为口号,道德教化便如沙上筑塔。修复之路在制度革新:让学术公平驱逐“萝卜招聘”,使工匠精神获得体面回报,将家风建设纳入社会治理——唯有让美德成为可触摸的阶梯,德育才能真正直抵人心。
教育者的使命,不在舆论狂欢中选边站队,而在惊涛骇浪中把稳舵盘。不因大V鼓噪而轻纵失德者,亦不因民粹呼喊而滥用惩戒权。当学校成为理性精神的灯塔而非道德审判的刑场,当青年因确信“良善不被辜负”而守护美德,一个民族方能在历史长河中写下对文明最庄重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