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军巅峰之战!抗战中的上高大捷为何被历史遗忘?
NO.2446 - 上高会战
作者:孤寂寒光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军的主要目标不是如何推翻国民政府,而是转向在日占区打击游击队提升治安情况。尤其是1939年拟定南北战略后,日军大部分工业产能都转向与美俄决战,更是不把心思放在中国战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军面对日军有限兵力有了长沙大捷、上高会战大捷一系列精彩表现。
上高会战更是被何应钦表扬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仗”。但这样的一场胜利在史书上并没有太多笔墨,甚至于国民党当局在教材里都没有描述,他们的课本里还是把台儿庄大捷当做正面战场经典胜利。同样是歼敌万人的胜利,这场74军的巅峰之战为什么不能跟台儿庄相比?
何应钦
上高会战是1941年在赣北发生的一场会战。由于百团大战把华北给搅和了一个天翻地覆,日军为了加强华北防务准备把南昌附近的33师团调走。33师团虽然是个丙种师团,但毕竟是一支正规军。调走这个师团后,34师团就要独守南昌了。现在南昌外面还有罗卓英等一大坨国军,这给守南昌不小的压力。于是日军决定先打击这一大坨国军,让34师团安心守城。
上高会战爆发后,薛岳任命罗卓英为前敌总指挥,指挥李觉部、王耀武部和刘多荃部与日军作战。战法还是典型的天炉战法。先是用李觉部诱敌深入,然后74军作为袋底挡住34师团,东北军刘多荃部秘密包抄围歼敌军。
经过25天的作战,33师团提前跑路,34师团差点被围歼,20旅团被消灭一部。此战歼敌1.2万人,战后双方又恢复之前态势,日军扫清南昌外围的计划落空。但国军也在此会战中伤亡2万多人,在短期内也无法威胁南昌。
罗卓英
台儿庄大捷是一场史诗级大捷,正面战场的任何一场战役都不能相提并论。原因何在?这要看台儿庄大捷是在什么情况下取得的?1931年以来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军面对日军节节败退,先是沈阳沦陷,接着是东三省、山海关、长城一线,最后国府又搞了个《何梅协定》。
这一时期由于抗日运动被国民政府打压,国内军民对于全民抗日与日军血战呼声很高。这种爱国热情在七七事变后像火山喷发一样喷涌而出。所以,抗战初期的国军斗志旺盛,一大批爱国将领都在这个时候阵亡了,就连后来转进如风的汤恩伯、孙元良之流在这一时期都能坚持抗战。
《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非常清楚记载着29军士兵年轻军官在面对日军前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日军远道而来必定要分兵,到时候中国军队凭借人数优势就可以把日军消灭在辽阔的战场中。这个观点没有错,《论持久战》也支持这个观点。
但是,这些年轻军官对于战争的残酷性并没有预估,他们预计日军只需要两年就可以打败。其实这种观点不是持久战而是速胜论。或者说军阀混战的经验告诉他们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可能长期作战,因为这是军阀混战时期的常态。但1937年全面开战后局势并不如意,国统区军民发现即便他们愿意去死也无法挡住日军的步伐,这在军阀混战时期几乎是不可能的。
接下来国民政府赖以生存的东部精华地带全部丢失,汪精卫等人到处散布亡国言论。在国际上西方列强也是认为中国不过是另一个埃塞俄比亚,除了苏联出于切身考虑援助国民政府外,任何一个国家都袖手旁观。
日军为了运输战争物资,租用的船只里有一半都是英国船只。老蒋绞尽脑汁想在上海卖惨甚至搞出了“八百勇士守四平”这样的悲壮战斗,但这些看起来都毫无意义。
正是这个时候,台儿庄大捷出来了。这场大捷就是个告诉全国人民只要指挥得法是可以战胜日军的,只要不怕死是可以赢得胜利的希望的。在国际上,台儿庄大捷才是打动西方列强的法宝。1938年5月23日一张国军士兵的照片登上了美国《生活》杂志,全美国人民都知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
也正是在这一次大捷后,顾维钧在国联的演讲收获了奇佳的效果,西方各国也开始给予实质的物资援助。相比之下,上高会战就没有这么好的宣传效果了。上高会战是一场对峙时期的局部战役,这场战役无论胜败与否其振奋士气的效果,都不能与台儿庄会战相比。
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国民党高层还是普通民众对于战线相持已经有了一个共识。而日军也被多次击败,早已经没有什么神秘感,这场会战也没有改变什么。
再一个就是规模,这也是为什么就连国民党当局都没有对上高会战有过多描述。上高会战的爆发背景是日军想要削弱南昌周边的国军战力,以便33师团北上后留守的34师团舒服点。
整场会战双方兵力13万,日军这边就2.5万人。但台儿庄大捷不一样,双方会战兵力34万人,是一场在鲁南、苏北地区的战略性攻防战。有人可能会说,上高会战和台儿庄大捷日军参战兵力主要都是两个师团,但此一时彼一时,抗战初期的两个师团跟中期的两个师团完全不同。
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台儿庄大捷歼灭日军1.2万人与上高会战的1.2万人不是一个概念。同样都是两个师团,但矶谷师团和板垣师团都是常备师团,是日军最为精锐的力量,33师团和34师团是乙种和丙种师团。所以,规模上就是五万人和两万人的差距。至于装备和支援火力上那更不可以同日而语。
台儿庄大捷
再有就是战斗力的差距。再过半年就爆发珍珠港事件了,此时日军已经开始大量抽调兵力到日本本土筹备即将开始的南进战略。所以,此时大规模在国内征兵,师团战力稀释严重。1938年日军新兵平均身高1.66米,上高会战爆发当年日军新兵平均身高已经是1.49米。再加上殖民地工业生产线全马力运转带来了日本国内粮荒,1941年日本新兵的平均体重不足50公斤。
台儿庄会战几乎围歼的矶谷师团训练有素是王牌部队,其士兵按照日军编制的《步兵操典》严格训练,每年要打1800发步枪子弹。1940年以后的日军都开始扁平化管理,中国战场上出现大量治安师团。另外,抗战初期的日军指挥官都是陆士毕业,中小队级战斗水平绝不是1941年能比的。
此战虽然能证明经过几年战火的历练,74军已经成长为五大主力之首,国内战场能独当一面。但对于14年抗战历史,上高会战并没有留下太多笔墨,毕竟同一时期还有几次长沙会战在那里。无论是影响力还是会战规模都比上高会战强。
号主正在做一个律师业务有关的项目,欢迎冷热的律师们加我微信potereio,大家一起发财。这次暂不需要公司法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