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暴跌47%,拼多多慌不慌?
曾经靠“砍一刀”撕裂传统电商格局的拼多多,如今疲态尽显。
数据显示,拼多多今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957亿元,同比增长10%,市场预估1016亿元,相比预期低了近60亿元;经营利润为16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38%;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47亿元,同比下降47%。
与此同时,拼多多市值也坐上了“过山车”。去年市值一度突破 2180 亿美元,力压国内电商巨头阿里,今年(7月1日收盘)市值仅余 1497.59 亿美元,已不足阿里(市值2718.63亿美元)一半,往昔辉煌似有渐逝之势。
尽管随着业务规模扩大与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拼多多增速放缓不可避免,但利润暴跌47%而且市值腰斩让人意外,拼多多的增长神话是否已悄然终结?
营收失速,利润缩水
众所周知,交易服务收入、在线营销服务收入是拼多多的两大核心营收,当下这两大核心营收增速已从“火箭模式”坠入“爬坡模式”。
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在线营销服务及其他服务的营收为48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425亿元增长15%;交易服务的营收为470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444亿元增长6%。虽然还在涨,但增速和前几年相比明显变慢。
与此同时,拼多多推出百亿减免、电商西进,以及新质商家百亿扶持计划,豪掷资金补贴商家与用户,直接推高运营开支与补贴费用。
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披露,拼多多总运营费用为386.395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销售和营销费用334.027亿元,同比增长43%,主要是促销和广告活动支出增加;一般和管理费用16.589亿元,研发费用35.778亿元。
不难看出,交易服务收入增速下滑、营销费用大幅攀升导致拼多多净利润腰斩,也反映出拼多多在市场拓展和业务增长方面面临一定挑战。
一方面,在行业增速见顶、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中,拼多多选择牺牲短期收益,加强供给侧投入,试图通过供应链深度重构实现逆周期增长。只要百亿补贴、低价让利等非经营性投入仍处高位,平台的盈利承压状态与运营成本高企的困境,恐难在短期内扭转。
另一方面,拼多多的“假货标签”影响犹在,负面消息不仅削弱了拼多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还增加了其市场拓展的难度与成本。
在国内,用户吐槽拼多多出售“无3C标签充电宝”的声音,暴露了低价策略下供应链品控的漏洞;在海外,韩国公正交易委员会对Temu开出的187万元罚单,则撕开了全球化扩张中“欺骗性广告”的合规伤疤。
增速放缓或许只是表象,利润缩水也只是结果,拼多多真正的风险在于:牺牲短期收益换取长期稳定的做法,是在用当下的现金流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背书。
一场又一场电商硬仗
过去十年,拼多多靠“极致低价+社交裂变”撕开下沉市场缺口,用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完成用户积累,最终成功逆袭,稳居电商第二把交椅。但当下的电商江湖已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竞争阶段,拼多多还有很多硬仗要打。
一来,下沉市场趋于饱和与一二线城市的“低价、低质”刻板印象,将拼多多的增长空间死死锁在“低价舒适区”。
拼多多活跃用户超过9亿,向下渗透的增量红利基本见顶,而一二线城市用户对拼多多“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难以扭转,限制了其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的渗透。据QuestMobile数据,2025年Q1拼多多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同比下降12%,而抖音电商用户时长同比增长28%。
二来,阿里、京东、抖音同步推行低价策略,拼多多的价格优势遭受多方挤压,低价护城河正在被逐步瓦解。
淘宝推出“五星价格力”体系,通过大数据精准锚定价格优势,直击拼多多的低价核心;京东则重启“京喜”低价专区,依托自身强大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在低价市场上与拼多多展开贴身肉搏;就连抖音电商也凭借强大的流量优势,高举“全网最低价”的大旗,从各个维度对拼多多的市场份额进行疯狂截流。
此外,近期国家大力推行“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覆盖家电、3C等全品类,而拼多多由于运营模式(白牌商品居多)的独特性,在此领域难以发挥优势,进而陷入被动局面。这也是拼多多选择了加大补贴力度,试图通过这种烧钱的方式来维持平台的价格竞争力的原因。
三来,即时零售市场已然成为衡量电商平台综合实力的关键战场,京东、阿里、抖音不惜投入大量资源,力求在这场即时零售的激烈角逐中抢占先机,拼多多也被卷进这场争斗。
电商巨头阿里,凭借淘宝与饿了么的协同,携庞大流量与丰富商家资源强势入局;供应链底蕴深厚的京东,依托多年积累的物流优势和品质口碑,全力打造“京东秒送”;内容生态繁荣、流量分发高效的抖音,也凭借独特的内容营销和庞大用户基础,探索即时零售新路径。
电商行业的竞争瞬息万变,没有永远的王者,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成功模式,拼多多低价优势的丧失,又入局即时零售赛道的激烈竞争,有挑战也有机遇。
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增长
当流量红利渐趋平缓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拼多多面临新的成长挑战:能否在持续扩张市场规模的同时,实现经营质量的实质性跃升,从而完成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关键跨越?
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平衡,绝非易事,但却是拼多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刻变革。
首先,技术驱动效率与体验升级。深化大数据、AI在选品推荐、精准营销、智能客服、供应链优化、假货识别等环节的应用,通过技术驱动,拼多多能够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显著改善用户体验,为高质量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深化供应链,打造差异化价值。继续深耕农产品、产业带工厂直供等优势领域,通过源头把控、缩短链路,在保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提升商品品质确定性,形成“优质优价”的核心竞争力。
再有,精细化运营与用户分层。从粗放式补贴转向更精准的用户运营,识别不同层级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分层服务与商品供给,逐步引导核心用户的价值认同与消费升级,提升用户的平均消费金额与消费频次,从而实现平台经营质量的提升。
此外,构建更健康的平台治理规则。优化平台规则,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与保障商家合理利益之间寻求更公正、透明的平衡点,通过构建良好平台生态环境,吸引更多优质商家入驻,提升平台的长期吸引力与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电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电商平台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而能否在“让利用户”与“自我造血”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这不仅是拼多多的生死题,更是整个电商行业从量增到质变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