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印度就得这样,被中国卡脖子不到一年,印度人居然学会反思了
【你们印度的高铁修不明白,跟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之前被美西方国家卡脖子卡得多了,以致于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卡别人脖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
现在,感谢我们可爱的好大邻,总算是帮我把这个小小的遗憾给补上了。
6月24日,有个名叫阿卡什·班萨尔(Akash Bansal)的印度企业家在X上分享了一条关于中国高铁的动态:
“为了参加一场长达3个小时的会议,我在一天之内就奔波了1600公里,可即便是这样我也没有累死。我早上乘坐高铁,单程跑了800公里,开完会回来,晚上还能躺在自己的床上睡觉。感谢中国的基础设施,这儿的生活实在是太方便了。”
这条帖子的互动热度相当高,截至目前光浏览量就超过265万,评、转、赞则各有1142条、1843次和2.1万个。评论区里参与互动的绝大多数都是印度网民,而这些印度网民的留言则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一类是羡慕到变形的:“太疯狂了,怎么能这么快?要是印度有像这样的高铁,我们从德里到斋普尔只需要1小时啊!”
一类是妒忌到扭曲的:“不要再买中国货了,把一切东西都转到印度制造。这样我们将来也能拥有这么棒的基础设施。”
一类是迷茫到发癫的:“此时此刻,每个印度人都希望‘民主的’印度能够变成像中国那样‘专制的’国家。”
还有一类,这一类印度网民是最有意思的,他们是以上三种印度人的缝合体,同时拥有对中国羡慕到变形、妒忌到扭曲和迷茫到发癫这三种体质。这就导致他们的留言画风和其他印度人的也略有不同,他们会因为得不到而骚动不安,并把印度没有高铁的责任归咎到中国的头上:
“看到一个印度人居然说出这种长中国志气,灭印度威风的话来,我简直惊讶得不知所言。这个家伙根本不知道,印度之所以直到今天还没有高铁,全拜中国的‘卡脖子’所赐。就在他在X上恭维中国的时候,两件对印度高铁项目至关重要的德国设备,已经被扣留在中国港口长达6个月了。这些都是中国人干的好事,他们才是害我们坐不上高铁的幕后黑手。”
所谓“中国卡脖子”一说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事说出来其实挺让人绷不住的。大家都知道印度那个鸽了好长时间的“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走廊”(建成孟-艾高铁)项目吧?就是当年安倍还在世的时候和莫迪一块搞的那个日印高铁合作项目。为了让这个项目顺利推进下去,印度国家高铁公司(NHSRCL)找到了欧洲老牌盾构机巨头——德国海瑞克(Herrenknecht)公司担任子项目合作方,并向海瑞克订购了3台盾构机,专门用来给孟-艾高铁挖地道。
经常挖地道的同志和朋友都知道,这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尤其是挖用来跑地铁和高铁的地道,那技术含量更是得有个三、四层楼那么高。孟-艾高铁全长500多公里,其中有大约21公里的规划路段位于地下,要想高铁在地下跑就必须得挖地道,而挖地道自然就离不开盾构机。印度之所以找到海瑞克,也是因为看中了德国人在盾构机这块雄厚的技术实力。
曾几何时,海瑞克在盾构机领域那也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作为盾构机领域的传统领导者,海瑞克拥有近50年的研发历史,旗下产品涵盖了混合盾构造、大直径盾构机等高端技术,曾经推出过世界上最大的混合隧道盾构机S-880(直径17.6米),相关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因为海瑞克的盾构机技术确实牛,所以早年间他们家的产品在中国也很吃得开,甚至一度占据了中国盾构机市场份额的70%以上。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海瑞克还和中国企业——比如广州广重成立了合资公司,借助中国高度发达的工程师人才体系,还有极其完善的产业链优势,在中国乃至全球盾构机市场上继续攻城略地。
但是——但是就怕一个但是,因为太过依赖中国的人才、市场和产业链,海瑞克在过去20多年来逐渐被青出于蓝的中国学生反超,如今已经被迫“让出”了武林盟主的地位。
【盾构机:中国说第二,谁敢说第一?】
现在,中国才是盾构机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国内使用的盾构机基本上均为国产。全球每10台盾构机中,就有大约7台是产自中国的。中国在盾构机领域的龙头企业,比如铁建重工、中铁装备,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盾构机产销榜首。
国产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在长沙下线-scaled
2022年,中国实现了盾构机100%国产化,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直径主轴承(直径8.61米)打破了德国垄断,承载力超德国同类产品30%。而昔日的叱咤风云的道上大哥海瑞克则是江河日下,到2023年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被挤压至不足10%。
如今的中国不仅盾构机产量高居世界第一,而且相关技术相比其他国家也是遥遥领先。和美、德等西方国家的盾构机相比,中国盾构机的最快掘进速度能达到每小时15米,相比之下,德国仅为每小时6米,而美国更是只有每小时3.6米。此外,中国盾构机在售价上还极具吸引力,平均每台售价仅2500万到5000万元,不足西方同类设备的三分之一。拜中国的精益求精所赐,全球盾构机价格下降了近40%。
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从0.5米到18米直径盾构机的全体系覆盖,我国自主研制的“京华号”(直径16.07米)、“深江1号”等超大直径盾构机在技术上领先全球。不仅如此,我们还研制出了搭载AI地质识别、数字孪生等智能系统的新一代智能盾构机,施工效率相较传统盾构机提升了30%,并将地表沉降精度控制到了毫米级。
正是因为现在中国的盾构机产量巨大、技术领先,所以就算德国人再怎么不情不愿,海瑞克也还是将他们和我们的合作关系一直维持到了今天。现在的德国已经不是20年前的德国了,如果失去中国的人才体系和产业链作为依托,海瑞克在世界上恐怕连那最后10%的市场份额也保不住。
叽里咕噜说了那么多,这些和“中国卡印度脖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而且关系大了去了。因为印度找海瑞克订购的那3台盾构机,就是海瑞克委托广州的合资公司造的。这批盾构机里头含有稀土永磁电机,属于中国出口管制清单商品(11月15日商务部发布),任何人要买都必须向中方提交最终用户证明和技术用途说明,印度自然也不例外。
这3台盾构机是印度分批向海瑞克订购的。按计划,前两台本应在2024年10月之前抵达印度,剩下那台则应在2025年初抵达,可实际上最后全都鸽了。
这一鸽对孟-艾高铁的施工进度影响可就太大了。按照印度人的规划,在500多公里长的孟-艾高铁中,最具技术含量的莫过于一条长达7公里的海底隧道。这是印度迄今为止挖过的最长的一条海底隧道,因为施工难度太大,必须用到订制的专业盾构机,所以如果广州这边就是卡着海瑞克的单子迟迟不放,那印度施工方除了干瞪眼之外也没别的招可使了。
别看这条海底隧道只有7公里,你挖不出来它就是挖不出来
盾构机这个东西都是专项专用的,不存在说你这家买不着去别家就能买着了。所以接下来留给印度的路无非是两条:要么是再找一个靠谱的合作方,重新订制一台可以完全绕开中国产业链的盾构机;要么,印度就老老实实按照中国说的来,该说明的说明,该补交的补交,该认怂的认怂,该喊爷的喊爷。哪天我们心情好了,没准就会网开一面。
不过就目前来看,这两条路印度哪条也没选。自去年10月份以来,印度方面一直在试图通过各种小动作PUA我们,妄图通过外交施压和煽动舆论等方式迫使我们作出让步。但是很遗憾,至少就目前来看,这些盘外招不能说没有一点用吧,也可以说一点用没有了。
正是因为有这层因素在,所以虽然孟-艾高铁项目仍在缓慢进行之中,但是在一些关键节点上,比如前面提到的那条长达7公里的海底隧道,印度施工方真就是连一点脾气都没有。没有盾构机就挖不了海底隧道,挖不了海底隧道孟-艾高铁就没法全线通车。印度当年虽然在中日之间选择了后者作为孟-艾高铁的合作伙伴,但就算不直接参与到这个项目里头,中国依然有的是法子把印度给勒得喘不过气来。
只是我们过去心太善,把印度想得太好了,好多招明明可以用却不用,所以这才给莫迪政府和印度人造成了许多错觉,比如以为自己可以通过撬中国墙角的方式成为下一个中国,比如可以一直拨弄中国的逆鳞而无需付出任何代价。
【要让一个装睡的人听懂人话,卡脖子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但是错觉终究是错觉。现在中国还没有使出哪怕一成功力,仅用3台小小的盾构机,就把印度天字第一号工程的项目进度给死死卡住了。莫迪大肆鼓吹的那套婆罗多赢学只能拿来哄一哄印度人,一旦碰上中国铜墙铁壁一般的绩效主义叙事,看似不可战胜的婆罗多赢学就瞬间土崩瓦解了。
这话可不是我脑补出来的。在我前面提到的那条谴责中国卡了印度脖子的帖子下方,有200多位印度网民参与了留言互动,这些印度网民的回帖画风和原贴大不相同。虽然印度购买的盾构机被堵在广州出不了港这事是事实,但是这些印度网民并不十分埋怨中国,反倒是把怒气都撒到了自家头上:
“中国卡了我们的脖子,所以呢?你们这么说就能掩盖中国高铁遥遥领先印度这个残酷的事实吗?”
“中国卡我们脖子怎么了?中国卡我们脖子很正常啊。人家有这个实力,当然是想怎么弄你就怎么弄你。问题是过去10多年来印度在干嘛?我们明明有那么多时间可以从国外引进关键设备。10多年前就在抱怨,10多年后还在抱怨,我们难道就打算靠抱怨把孟-艾高铁给修完吗?”
“承认中国有做的比印度好的地方就那么难吗?就算中国卡了印度脖子又如何?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行了,别找借口了。为什么就不能干脆点承认中国遥遥领先我们呢?与其把锅都甩到别人头上,还不如知耻后勇、努力追赶呢。”
“你的这话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印度不光高铁要自己修,而且就连盾构机也得自己造才行。我们这个国家有太多中间商吃差价了,要是一直这样那这高铁我们就是猴年马月也别想坐上。”
“够了,该死的懦夫,不要再把印度的失败归咎到中国的头上了。孟-艾高铁已经修了10年了,结果直到现在还没有哪怕一条线路投入运营。就这莫迪还捧着它当块宝,我看完全是捧了个寂寞。”
“所以,你的意思是,我们不仅修不了高铁,甚至就连地道都得中国人帮忙才能挖?”
“我不明白你在发什么癫,说得好像中国在半年前给那批盾构机放行了,我们现在就能坐上孟-艾高铁似的。”
真是不得了,这才被中国卡脖子一年不到,向来输人不输嘴的印度人,居然都已经学会反思了。这给我干哪儿来了?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印度吗?
说来令人感慨的是,其实在大约6年以前,中印两国在盾构机领域的合作一度还是很密切的。此前印度的很多重要基建项目,比如孟买地铁,还有沿海公路项目等,完成它们所需要用到的盾构机,基本都是从中国购买的,相关技术支持也是由中国的专业人才提供。但在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就暴露了庐山真面目,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和项目严加审查,双方在盾构机领域的合作也因此中断。
孟买地铁是在我们的帮助下才修起来的
自那以后,印度就把目光转向了海瑞克这样的西方厂子,满以为自己是甲方就牛皮哄哄,孟-艾高铁这样的大项目离了中国照样玩得转。结果一晃眼6年过去了,该啃不下来的硬骨头还是啃不下来。事实证明,没有好牙口,空有一副好胃口是吃不消的。而印度补牙的材料现在全在中国手里攥着。我给你的,才是你的;我不给,你就是把小作文写得能拿诺贝尔文学奖也白搭。
总那么一群印度人,一边羡慕中国高铁的便捷,一边又气到跳脚骂“中国卡脖子”。这种“想要却够不着,想骂又不敢彻底撕破脸”的拧巴,或许才是隐藏婆罗多赢学背后,印度最真实的焦虑底色。他们不是不懂“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道理,只是没有过硬的实力背书,再响亮的口号也显得苍白无力。
印度找海瑞克买盾构机,多少有点无奈
扯着唯心主义的嗓子嘶吼一万句,终究也敌不过用唯物主义的手腕搓出来的盾构机3台。那3台至今仍卡在广州的盾构机,它们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印度人的不甘与无奈。曾几何时,自诩贵为达利特领班的印度还以为,卡脖子这事是高贵的美西方人的特权,如今轮到自己也被人卡了,才知道被命运扼住喉咙的滋味到底有多憋屈,才知道“反思”二字到底该怎么写。
或许,这才是和印度打交道的最优解,甚至是唯一解。你要怎么才能让一个把自己耳朵堵住的人把话听进去?答案是卡他脖子。等什么时候这人被卡得实在喘不过气来了,兴许他就能听得去人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