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巴铁能成为军事强国,伊朗却做不到?

500

NO.2441 -伊朗和巴铁

作者:朱可夫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近期,伊朗和美国、以色列的局势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如果把伊朗和美以之间的战争,同巴铁和印度之间的战争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巴铁似乎比伊朗更会打仗,一下子击落了6架印度战斗机,包括3架阵风。而伊朗对以色列和美国的反击乏善可陈,其军方高层还被以色列给一窝端了。

那问题来了,为何巴铁能成为军事强国,伊朗却做不到?

第一点,两国地缘环境不同。

作为印度的直接对手,巴基斯坦面临着南亚次大陆最严峻的安全环境。印度拥有127万现役部队、535架第三代战斗机和两艘航母,其军费开支常年是巴基斯坦的5倍以上。

这种力量悬殊迫使巴基斯坦将GDP的3.5%投入国防,形成 "以军卫国" 的发展路径。克什米尔地区持续的低烈度冲突,更让巴基斯坦陆军保持着全球最高的战备水平——52万陆军中,超过60%的主战坦克部署在印巴边境,随时准备应对印度的“冷启动”快速打击。

500

伊朗的地缘环境更为复杂:西部需防范沙特等逊尼派国家的围堵,东部要应对塔利班势力的渗透,南部需控制霍尔木兹海峡航道,北部还要警惕俄罗斯的传统影响力。这种 "四战之地" 的处境,导致伊朗将军事资源分散于多个方向。

例如,伊朗海军同时承担着波斯湾反舰作战、阿拉伯海护航和里海舰队建设三重任务,有限的军费难以支撑多线现代化。更关键的是,伊朗通过支持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代理人作战,虽然扩大了地区影响力,却也消耗了大量军事资源,大概有四成的资源都被用到了支持伊朗联军身上,比如说有胡赛武装,真主党等武装。

500

第二点,实战经验上的战术的差别,巴铁参加的战争为现代化战争,伊朗参加的战争为用80年代的武器打了一场一战时期的战争。

从军事思想,用兵战术上,巴铁都比伊朗高出了一大截。

巴铁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表现出三个亮点。

机动战战术特别强,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关键较量中,巴基斯坦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机动意识。其地面部队摒弃了传统的防线对峙模式,而是以装甲集群为矛头,在航空兵掩护下实施大范围战役迂回。

例如在查温达战役中,巴军装甲部队利用印度防线间隙,以每昼夜50公里的推进速度插入敌后,切断印军补给线的同时,迫使对手不得不分兵回防,彻底打破了战场平衡。这种 "中心开花" 战术的本质,是通过机动制造敌方弱点,而非单纯依赖火力优势。更关键的是,巴军建立了早期的空地协同机制,战斗机群按照地面部队的实时需求调整攻击节点,使战场火力分配效率提升30%以上。

500

第二次印巴战争

合成作战的实力强大。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已初步构建诸兵种协同体系。在锡亚尔科特方向的反击中,巴军将装甲旅、摩托化步兵营与炮兵群编组成快速打击集群,每个集群配备独立的战术空军引导组。当印度坦克部队进入预设战场时,巴军首先以远程炮兵实施密度达每平方公里两百多发的火力覆盖,随后装甲部队从侧翼发起楔形突击,同时战斗机对印军后方机场和补给站进行压制。

这种多兵种的时间空间协同,使巴军在兵力对比1:1.5的劣势下,仍能保持战场主动权。更值得注意的是,巴军建立了早期的战术数据链,通过无线电网络实现各兵种间的实时信息共享,指挥周期缩短了2/3。

巴铁对于空军的运用注重于体系作战,夺取战场的整个战略层面的制空权。巴军在空战中展现出超越时代的体系化思维。他们将战斗机与地面雷达站整合成 "空中作战网络"——当F86战斗机群与印军米格21缠斗时,后方的改装预警机负责搜索低空目标,防止印军轰炸机实施偷袭;地面雷达则实时计算敌机燃油余量,引导巴机在对手必须返航的节点发起追击。

500

F-86战斗机

这种战术使巴军在整体数量劣势下(战机数量比 1:3),取得了1比5的交换比。更具创新性的是 "诱饵伏击" 组合:巴军故意让少数战机在边境线频繁机动,诱使印军大规模起飞,随后以优势编队从侧后突袭,仅在9月6日空战中就用此战术击落11架印机。

在2025年5月7日的空战当中,巴铁依靠ZDK03预警机的引导和指挥,歼10C果断出动,在距离边境线200公里以外的地方发射导弹,最终击落了至少3架阵风战斗机,巴铁空军运用的思维和美国空军完全一样,真正做到了体系化使用空军发挥最大的效能。

伊朗方面的情况就大不同了,本身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政府高度重视军队的现代化工作,建立了一支拥有诸军兵种合成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军队,在购买先进武器上一点也不省钱。直至巴列维王朝倒台前,伊朗已经从美国这里拿到了79架F14战斗机,如果巴列维王朝持续进行,伊朗还能拿到F16战斗机,甚至是F35战斗机。这样一来,伊朗和以色列将成为中东地区的“军事双雄”。

500

F-14战斗机

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下台让伊朗的军事现代化戛然而止,霍梅尼政权上台后,竟然让伊朗军队信仰所谓的“极端精神胜利法”,比如在阿巴丹反击战和其他的反击战中,伊朗革命卫队竟然强迫民兵用身体滚地雷的方式直接冲撞伊拉克军队的地雷阵,毫无战术可言。

在霍梅尼的直接影响下,伊朗却陷入典型的一战式堑壕战思维。在收复胡齐斯坦省的作战中,伊朗革命卫队采用密集步兵冲锋战术,试图以人力优势突破伊拉克防线。这种战术在苏桑吉尔德战役中达到巅峰:数万青年志愿者身绑炸药穿越雷区,仅靠血肉之躯对抗机械化防线,单日伤亡超过12000多人却进展甚微。

更致命的是,伊朗缺乏统一的机动力量调度,装甲部队常被分散配属给步兵师充当固定火力点,丧失了快速突击的能力。当伊拉克军队在1982年实施 "斋月行动" 时,伊朗防线因缺乏战略预备队,被迫在多个方向同时溃败,暴露出机动思维的严重缺失。

500

伊朗的F-14

在1986年的曙光8号行动中,正规军装甲部队计划实施两栖登陆配合正面进攻,但革命卫队海军因拒绝共享情报,导致登陆部队在毫无火力支援的情况下暴露于伊军炮火下,四成的登陆装备在滩头被毁。更普遍的问题是,伊朗空军与地面部队缺乏有效协同机制,战斗机往往按照固定计划实施轰炸,无法及时响应地面部队的火力支援请求。

在巴士拉攻坚战中,地面部队曾多次因空中支援延迟而错失突破口,最终不得不依赖代价高昂的人海战术攻击。

有霍梅尼的直接阻挠,有伊朗整个神权系统的阻挠,伊朗总统想进行现代化军事改革都难上加难,因为这些“神棍”直接信仰精神胜利法,反观巴铁,其军队的改革和建设阻碍较小。

第三点,外交不同导致的军工发展不同。

500

巴铁歼-10C

巴铁和各个国家都保持良好关系,美国和中国这些大国,谁都不得罪。巴铁从美国获得了F16进行反恐,从中国获得了ZDK03预警机、枭龙和歼10C。巴铁可以做到飞机坦克装甲车的自主制造,还积极和其他国家交流提升军事技术。乌克兰专家帮助巴军打造了射程2500公里的高里导弹。

反观伊朗,其外交确实做的比较糟糕,和美国关系彻底断裂后,伊朗革命卫队故步自封,军方积极发展军工,也能制造导弹,但受限于“神棍”的阻拦,伊朗没有和俄罗斯以及中国开展深度军事交流,巴铁购买歼10C建立强大空军的时候,伊朗还在信仰其“精神胜利法”呢。

伊朗军工体系存在严重的技术断层:其主战坦克仍以T72和自研的"佐勒菲卡尔"为主,火控系统落后于巴基斯坦的VT4坦克。伊朗的闪电2战斗机的性能,无法和枭龙相媲美。

500

所以,以上三点原因,让巴铁成为南亚军事强国,伊朗只能说是军事大国,霍梅尼等伊朗神权阶层对伊朗军队建设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