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7月9日的对等关税大限将至,最后会以何种方式收场?

500

500

500

500

.

美国对等关税暂缓期即将在7月9日迎来终点,随着时间压力骤增,美国的贸易策略也从原来的强硬出现明显调整。据《金融时报》7 月 1 日报道,美国贸易官员正放弃在 90 天内达成 90 项全面贸易协议的激进目标,转而寻求与谈判意愿较强的伙伴分阶段签署涵盖范围较小的协议,力争先敲定原则性框架。美国态度的软化,为部分国家创造了协商空间,让它们有希望与美国达成相对可接受的协议。然而,谈判进程仍受关键领域关税争议的制约。这场关税博弈,犹如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双方都在坚守自己的底线,互不相让。

.

当前谈判的复杂性仍体现在美国坚持对部分领域加征额外关税。特朗普政府希望在 7 月 9 日前就少数贸易争端达成原则性共识,但在实际推进中,关税壁垒却如同一堵高墙,成为了主要障碍。为了谈判加速,美国对贸易伙伴的施压持续升级,手段愈发强硬。以日本为例,6 月30 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指责日本即便面临米荒也拒绝进口美国大米,把日本称为贸易伙伴 “被惯坏” 的典型,并威胁向日本政府发信通知征收新关税。次日,他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更明确表示,无意延长暂缓期,直言日本 “需为汽车缴纳 25% 关税”。

.

面对美方以关税为杠杆的强硬施压,多国相继作出实质性让步。加拿大取消针对美国科技公司的数码服务税后,美加谈判随即恢复,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将此形容为加拿大总理在特朗普压力下的 “屈服”。在跨大西洋层面,欧盟嘴巴很硬,但身体很诚实,早就对美国表露出妥协之态。据彭博社消息,欧方同意接受美国对欧盟商品征收 10% 的统一关税框架,但要求美国降低对制药、酒类、半导体和商用飞机等领域实施差异化税率,同时争取汽车及零部件 25% 关税、钢铝 50% 关税的配额与豁免。欧盟委员会认为此方案虽对美国更有利,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负责贸易事务的委员谢夫乔维奇已率团赴华盛顿推进谈判。

.

今天距离7月9日关税大限仅剩6天,主要经济体的博弈已进入最后角力阶段。从谈判态势观察,美国正在构建"胡萝卜加大棒"的复合型策略:既通过法案落地巩固国内政治基础,又以关税豁免为筹码分化国际阵营。综合分析当前局势,笔者可以断定,美国与主要贸易国达成全面协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等关税最终以三种可能的方式收场。

.

一种可能是部分协议达成与暂缓期延长(可能性最大),主要涉及欧盟、英国、日本、印度等核心贸易伙伴。这些国家若接受美国在汽车、农业、数字服务等领域的部分诉求,可换取关税豁免或延期。从表面看,这种折中的解决方案,能够在短期内为紧张的贸易局势降温,避免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为全面贸易战,给各方留出一定的缓冲空间。然而,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犹如一颗随时会引爆的定时炸弹。即便当下通过妥协达成了部分协议,从长期看,美国极有可能在后续的贸易往来中,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不断试探和突破协议边界,进一步施压这些贸易伙伴。

.

另一种可能是谈判破裂导致关税全面恢复,越南(据传越南即将与美国达成协议)、印度、土耳其等拒绝妥协的国家可能成为主要对象。若此情形出现,美国对越南商品加征46%关税、对印度加征27%关税的举措,将加剧全球供应链的混乱。原本紧密相连的全球产业链,可能会因为关税的增加而出现断裂和重组。而欧盟、中国等经济体可能借此机会加强合作,推动WTO改革或构建替代性贸易机制,以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

还有一种可能是差异化应对与区域合作的深化。例如东盟通过内部协调与双边谈判来降低关税冲击,中欧可能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领域强化合作,以减少对美依赖,印度则可能坚持农业保护,同时通过扩大IT、医药等服务贸易出口平衡逆差。各国在面对美国贸易压力时发挥灵活性和自主性,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美国的贸易挑战,推动全球贸易格局朝着更加多元化、平衡化的方向发展。

.

从各方博弈态势看,无论最终走向何种路径,7月9日的关税节点都将成为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重要坐标。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关税本身,更可能牵动产业链重构、区域合作模式乃至多边贸易体系的深层调整。全球贸易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未来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在这场博弈中保持冷静和理性,既要敢于斗争,坚决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又要善于合作,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共同推动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