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高校校园“开放”当实现良性互动

高校校园“开放”当实现良性互动

金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学生疑被校外人士打,引发关注。7月2日凌晨,该校保卫处账号发布声明称,关于该校学生6月30日晚在南区体育场训练期间与校外人员发生冲突事件,学校高度重视,已成立工作专班,与公安部门协同联动,积极配合依法调查处置。学校坚决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坚决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同时,将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强化校外来访人员校园文明行为管理和引导,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安全稳定

500

      红星新闻 为此发表快评,以为:“如遇偶发冲突,理性的态度是,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调查,是谁的责任就追究谁的责任,围观者不必夸大‘冲突’,学校也不必因个例而收紧其开放程度。”

      问题是,如非遇偶发冲突,围观者也未夸大“冲突”,学校是否该因个案的性质来决定开放程度的收紧与否?

      高校的“开放”是个广义的概念,不能“一刀切”。

      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其校园,特别是沙滩红楼、未名湖周边等绝不设置严格的门禁,市民、游客可自由进入校园参观,感受学术氛围,学校甚至将部分景观如未名湖、博雅塔视为公共文化空间,默许公众游览,形成了 “校园即公园” 的独特景象。这一点,梅贻琦任校长期间的清华大学就肯定做不到。

500

      梅贻琦任校长期间清华大学,其留美背景的办学模式使得在学术体系上更具开放性,20 世纪 30 年代,实行 “通才教育”,大一不分专业,学生可跨院系选课,理工科学生需修读人文课程,文科学生也需接触自然科学,而对教师聘用不设派系限制,如社会学系同时聘请留美的吴文藻与本土学者潘光旦。这一点,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就肯定做不到。

500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开放”与否及“开放”程度亟需量力而行,一言以蔽之:当基于自身承载能力的动态平衡。

      高校的校园空间、教学资源、后勤保障等存在着上限,大规模对外开放,极有可能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以北京大学为例——旅游旺季时,未名湖周边游客众多,人流密集,使得校园道路变得拥挤不堪,尤其是西门等游客主要进出口附近与通往未名湖的道路,时常被游客堵死,给师生的日常通勤带来了极大不便,增加了他们在校园内通行的时间和难度,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节奏;未名湖周边有不少教学楼和实验室,大量游客的到来,使得校园人员构成变得复杂,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一些游客极有可能会误闯实验室区域,或因好奇触碰实验室设备,存在安全隐患。。以复旦大学为例——2024 年暑期因校园参观、培训人数迎来高峰,大量校外人士涌入学校食堂就餐,导致本校师生就餐困难。自 2024 年 3 月 1 日起校园对社会公众开放,食堂也同期对外开放。为错峰保障学生用餐,学校规定就餐高峰期只对校内师生开放供餐,12:30 之后校外人员,但仍有部分游客提前占座,且暑期访客数量众多,使得学生排队时间延长,甚至面临选不到喜欢的菜品等情况。

      其实,开放是一种态度,量力才是一种智慧。缺少“智慧”的“态度”是令人十分尴尬的。

      高校“开放”不是一道 “一刀切” 的是非题,而是需要在 “社会服务” 与 “自身发展” 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的选择题。“量力而行” 不是自我封闭保守,而是以理性的方式践行大学的社会责任 : 既让公众感受到高校的文化魅力,又不影响其作为学术净土的最根本属性。唯其如此,高校;“开放”才能避免极端思维而从 “流量吸引” 的“面子 ”走向 “价值创造”的“里子”,实现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最良性互动!

                                                                                                            匆匆于2025年7月2日18时20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