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王之约明明是给刘邦捡便宜,这样的约定为什么众将不反对?
怀王之约明明是给西进的刘邦捡便宜,北上的军队又讨不着好处,这样的约定为什么众将不反对?
也不能说是让刘邦捡便宜,北上的军队讨不着好处。因为这样说是假设前提为当时所有人都开了上帝视角,认为秦朝已经是倒地的老虎,大家可以上去分肉了。
认为秦国旧土是谁都能上去捡便宜的无助空城。但事实不是这样。 应该是,北上的军队派得活儿,属于风险大,利润也大,但干成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活儿。而刘邦干得活儿,属于虽然利润看似很大,风险很小,但干成的可能性比较低的活儿。 怀王之约时,各方都没有后人上帝视角,还不知道秦朝朝堂已经烂到骨髓里去了。当时章邯消灭了张楚政权,又刚杀了项梁,围死赵国,秦朝的势头明显是偏强的一方。而且提倡法家高压路线的李斯也被当成替罪羊处死,关东人心在观望秦朝会不会因为这次叛乱而改变法家政策方针,会不会改走安抚怀柔路线,重启分封制度,停止苛政与徭役。
所以楚国这边的视角不是上帝视角。要先看看秦廷大背景,才能更了解楚国这边的心思。 秦廷那边儿的情况 秦始皇将秦朝的朝堂,最终调和出三种势力。一是李斯为首的法吏群体,二是以蒙、冯、王、李等将门世家为主体的军吏群体,三是儒家博士引领的议政群体。 法吏这边最终是李斯代表的。而军吏其实几大世家存在合作与竞争关系。儒家博士,别看秦始皇焚书坑儒,但秦始皇临死找回玉玺都是派他们去的,叔孙通这些博士在二世朝堂上仍很活跃。
但李斯联合赵高,赵高也是法家信徒,沙丘之谋推胡亥上位,等于是法吏夺取主导权。蒙氏、冯氏两大当权军吏代表是被肃清的对象。而王氏由于王翦父子已经去世,实际上原本是走衰势头,结果没有站队蒙、冯两家,最后是胡亥上台的受益方,很可能是对李斯与赵高妥协甚至合作的。儒家博士在陈胜起义时就已经二世给栽赃通敌抓捕清除了。 到了楚怀王决策西进时,兵家和儒家倒了,秦廷那边李斯刚刚被扳倒杀害,赵高要接替李斯掌控发家势力左右朝堂,楚国这边项梁又被章邯击败所杀。
其实局势并不明朗。 章邯刚刚围破张楚,破项梁,可以说是风头正劲。章邯其人,无论是少府还是将作少府,他与司马欣的背景应当都是李斯的法吏一派,平日与丞相府的工作走动是最密集的。结合后来赵高猜忌章邯,死忠派王离和摇摆派章邯汇合,以及赵高给章邯军断后勤,章邯怕赵高猜忌而叛秦,以及《赵正书》中章邯杀赵高等蛛丝马迹的说法,至少可以确定,章邯与赵高属于政敌。 李斯与章邯将相组合,其实应是秦朝一剂回命药。而关东的势头反而有不小的问题。但章邯偏偏靠山倒了,他军事上虽然仍然有利,但政治上是进退两难。
打从秦国把边境推出荥阳,进入黄淮海平原后,关东说起来凌乱,但其实是三大轴心国,就是北赵,中齐,南楚。 秦汉之时,破赵,黄河以北大定。破齐,从中间进行战略切割,让南北无法合流合力,便于逐个击破。破楚,则江淮大定。汉景帝时,齐国已经被汉文帝一分为七,三个向着朝廷的三齐,拖住四个七国之乱中的四齐,为周亚夫的汉军争取了有利的时机和战略形势。当时的吴国和楚国,大约是战国时的楚,最后赵军与吴楚联军受阻于齐地的分割,最终无法合流。
秦末的形势是一样的。赵国已经被围住,齐国又迟迟不与项家结盟,章邯刑徒军与王离北地军一旦合兵拿下赵国,黄河以北就没有太大问题了。那么汉朝时,韩信略定黄河以北,刘邦与韩信软硬兼施拿下齐地后,精锐兵力就会从南路推向楚国,进行最终得决胜大会战。秦末形势,与楚汉形势,七国之乱的形势是非常相似的。毕竟那个时候的地缘战略没有发生太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楚国作为关东一大轴心,项梁之死让楚国在危机关头出现了不合时宜的权力斗争。
刘邦是杂牌“众老将”推给楚怀王的杂牌雇佣军代表,实际上是应诸侯召集的从征性质,并不是项家军。项梁一死,项家群龙无首,楚怀王趁此要坐实君权,一方面让宋义去统领和消化项家军。一方面把刘邦这些杂牌推出来分兵讨秦,分解项家的军事核心地位。 这个时候,原本楚怀王有机会成为实权楚王,成就一番事业。因为这个时候,与项梁一贯路线不同的宋义,已经说服了齐国与楚国结盟,准备派宋义的儿子去担任齐相,即是人质也是联络人。这个在战国是常见的现象。
然而项羽作为眼看家族权力要消散的项家代表,直接把宋义父子都给杀了,重新坐定自己对项家军的控制,齐楚结盟通力救赵的齐楚赵大合纵也就黄了。后来齐国还成为项羽总是搞不定的东部最大对手。 楚国这边儿 第一路,项家军,精锐主力。楚怀王就是这股军事集团拥立的,这股部队的规模与战力也是最强的。所以楚国最强的一支军队,走河北与秦军主力正面硬啃,这无可厚非。这个角度说,不算楚怀王偏心。
项梁刚刚被章邯所杀,项家军对章邯的刑徒军是恨得咬牙切齿,这个时候楚怀王让项家军对阵章邯军,也是最好的对位。这个角度说,也不算楚怀王偏心。 但是秦军主力最难啃,让项家军走北路,有刻意消耗之嫌,这也许是有私心。但当时楚怀王已经委派宋义成为项家军主帅,而且宋义的战略是拉齐国合纵,对河北与其他各路诸侯一样,采取一个拖字诀,做壁上观,显示出尽量避免消耗有生力量。所以这个角度说,楚怀王恐怕也预料不到北路楚军兵变,项羽竟然公然杀了宋义,成了脱缰的野马,不再执行楚怀王的北路战略。
所以,不能说楚怀王是故意不给北军好处。他的预想可能是,让宋义逐步掌控住项家军,然后待秦军久拖疲惫之际,再让宋义坐收渔利啃下秦军。这样一来,楚怀王共主的名分就算坐定了。 再说南路。楚怀王用从征的杂牌军,去制衡项家军,是非常明显的。但后来刘邦最先攻入关中,灭取秦国,说他是两路大军,恐怕是带了主角光环的。楚怀王派出南路,很可能不止两路军队西进。
刘邦原先是走中路的。是北路,函谷关是中路,武关才是真正的南路。 刘邦当时是武安侯,他打函谷关打不下来,秦军防守力量仍然具备优势。刘邦这一拖,连赵国的司马卬也跑过来打函谷关一线,刘邦一看友军和自己抢功,又和友军干了起来...可见当时秦朝的崤函防线还是很坚固的。 张良给刘邦出了妙计,就是放弃洛阳这边,绕道到南阳那边,从武关进。武关比较好走。其实也是因为张良就那边儿的人,对那边儿更熟悉,知道那边儿是软肋。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 但尴尬的来了,那边有襄侯王陵与高武侯戚鳃在负责西进。史书里只提了刘邦与项羽封了侯西进,然而实际上还有其他封了侯西进的力量。王陵还是刘邦的同乡。 刘邦为了抢入关为王的头功,又是对自己平日还很尊敬的同乡老哥王陵等友军一顿火拼,最后王陵打不过刘邦,投降刘邦后,给刘邦让道,但一时气不过,也不愿意追随刘邦,就留在南阳,一直到楚汉战争时,项羽杀了王陵老妈王陵才下定决心跟刘邦。
等于当时至少有三路楚军西进,北路精锐项家军,中路较强的杂牌刘邦,南路较弱的杂牌王陵等。刘邦自己的中路搞不定,就抢了王陵的南路。这里可能是为刘邦这不厚道的行为隐晦,所以没直接说他抢别人的功,刻意模糊王陵投降刘邦具体是怎么回事。这里是主角光环了。 所以说,在楚怀王那里,南路也不是什么便宜。因为秦廷当时势头还比较猛,是秦廷内讧愈演愈烈,北路秦军崩盘后,刘邦这边才越大越顺,否则,南路虽然秦朝是守势,进攻主动权在刘邦这里,但刘邦啃不下来,或者攻关战战损太高,其实也落不下什么便宜可捡。这边原本也很难啃,而且杂牌都在这边,竞争也激烈。
其实楚怀王这边也没那么复杂,就是杂牌军战力弱,去叩关碰碰运气。而楚军的精锐主力肯定要去碰秦军的精锐主力,这一点是没得说的。这个安排合情合理。 关键就是刘邦这个光环人物,竟然把司马卬和王陵都久攻不下的关中名关给打下来,赶在楚军主力之前,进入关中,受降秦国。 但是主力仍然是主力,何况攻下秦军还有一大优势就是,三十多万秦军主力,被坑杀二十万,还有十几万,那就被项羽这边诸侯联军收编了。打仗最大的便宜是什么?不是攻下一片土地,而是吃掉一直精锐的部队。
后来的刘秀能够迅速逆袭绿林帝刘玄,是因为他吃掉了河北最大的一支起义武装铜马军,成了铜马帝。吃掉精锐,是得人失地,人地皆得。这个才是大便宜啊。所以后来项羽带着吃掉秦军壮大后的联军部队进入关中时,刘邦只有招架的份儿。这个时候,十几路诸侯都是来分赃的,灭秦怎么能让刘邦独功?你先入关中了,你受降秦国了,你没有一直吃壮的部队有什么用,照样不让你做关中王... 刘邦虽然攻下关中,但连函谷关都守不住,轻易就被项羽叩开。
这就是有地无人,人地皆失。刘邦只能认怂,像小老弟低个头叫声项王,然后表示接受项氏国际秩序,去汉中喘息一下,等项羽走了,还定关中,重新开局。 当时中路南路附近都是杂牌在尝试叩关,所以也没什么众将可反对的。众将都在干这个活。刘邦能负责中路,就是“众老将”向楚怀王推荐的。其实刘邦这个杂牌能入关,揽下灭秦之不世声威,更像是一个意外。没办法,刘邦这种“将将”之才实在是罕有的人杰。项羽也就差那么几步,没有刘邦这个意外,还是项羽先入关。但没有刘邦,项羽叩关可能难度更大。
第一,秦关还要坚持防御,项羽打攻关战可能要损耗比较大。第二,刘邦来了个驻军霸上,约法三章,表明对秦人秋毫无犯的态度后,秦人父老也有点错乱了,以为楚军都是王者之师,所以可能以为项羽也一样有贤君风范...这才对带着诸侯跑来举行二次灭秦分赃仪式的项羽没有太强的抵触心理。可结果项羽对秦人的态度和刘邦完全是两个路子...没有刘邦这个意外之人的良好示范,可能秦人阻挡项羽的血性还能强一些。秦人守住函谷关几百年,不是那么好打下来的。
从这个角度讲,项羽其实也有点捡了刘邦的便宜了,起码刘邦先把秦人给忽悠瘸了。后来秦人明白是刘邦这个人才是王者贤君,跟着刘邦打项羽复仇时,那劲头还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