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金美信消金再遭重罚!82万罚单撕开中小消金合规困局

500

四年两次受罚、业绩断崖式下滑、增资计划搁浅, 这家持牌消金机构在合规与生存之间艰难挣扎。

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一纸罚单,将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金美信消金”)再次推向风口浪尖。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该公司被处以82万元罚款。这是其继2021年被重罚290万元后,四年内第二次领受监管罚单。

更值得警惕的是,金美信消金并非孤例。2025年上半年,蒙商消金、中邮消金等多家持牌机构同样因征信管理违规被罚。信用信息管理,俨然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合规“重灾区”。

合规失守:四年两罚,高管追责直指管理漏洞

此次处罚决定书(厦银罚决字〔2025〕1号)显示,除机构被罚82万元外,两名时任高管分别被追责罚款7.2万元和4.2万元。“双罚制”的严格执行,表明监管正将合规责任层层压实到具体岗位。

这已是金美信消金短期内第二次“触雷”。2021年10月,该公司就因“信贷管理制度机制存在缺陷、贷款管理不尽职导致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被原银保监会厦门监管局罚款290万元,相关负责人被警告。

彼时正值《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实施,消费金融行业合规要求全面升级。然而四年过去,金美信消金仍未能筑牢合规防线。

监管通报直指行业通病,部分机构存在信用信息报送不完整、异议处理机制不健全等硬伤。金美信消金2024年处理的1743起外部投诉中,高达67.3%涉及催收纠纷,暴露出其在合作链条中的管理短板。

模式隐忧:助贷依赖下的空心化危机

罚单背后,更深层的是业务模式的系统性风险。公开信息显示,金美信消金注册资本仅5亿元,却搭建了庞大的第三方合作网络——41家引流平台、12家担保公司、5家催收机构,合作伙伴包括360数科、乐信等中腰部平台。

这种“分润躺赚”的助贷模式虽能快速做大规模,却埋下巨大隐患:风控空心化,2023年其线上极速贷占比高达85.84%,但自营渠道薄弱导致核心风控能力退化;

定价权丧失,过度依赖第三方流量,使其在资金成本攀升时毫无缓冲空间;合规传导失效,与合作方技术对接一旦存在漏洞,极易出现未经授权查询征信、信息更新滞后等问题。

后果直接反映在业绩上,2024年金美信消金净利润暴跌71.4%至2056万元,资产规模缩水12.6%,成为行业下行周期中受伤最重的机构之一。

股权僵局:均分结构卡死增资咽喉

雪上加霜的是,金美信消金正面临生死攸关的资本困局。2024年3月施行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现有机构需在三年内将注册资本增至10亿元,且主要出资人持股不得低于50%。

然而金美信消金的股权结构堪称“死结”: 中国信托商业银行持股34%;厦门金圆金控持股33%;国美控股持股33%。

这种罕见的均分格局,导致2022年增资方案因股东“未能在时限内达成一致”而流产。如今距离10亿元门槛尚差5亿元,但大股东国美集团深陷债务危机、厦门金圆金控聚焦本地国企改革,注资意愿存疑。“股权分散使重大决策效率低下,在强监管时代,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一种致命伤。” 一位消费金融行业研究员指出。

转型困途:不良激增与场景缺失的双重绞杀

当合规压力与资本困局叠加,金美信消金的生存空间正被急剧压缩:不良压力飙升, 2025年4月,该公司挂牌转让1.8亿元不良资产包,涉及2514户借款人,加权平均逾期天数高达774天,五级分类中“损失类”占比近85%;自营场景萎缩,其线下生活贷占比从2020年的29.02%萎缩至2023年的14.16%,缺乏优质场景支撑;

投诉持续高企,黑猫平台近200条涉及“金美信+征信”投诉,用户反映协商还款后仍被报逾期、利率畸高等问题。

尽管公司宣称“已基本完成问题整改”,但治本之策在于重建自主风控体系。业内观察人士建议,或可依托股东中国信托商业银行的台资背景探索跨境消费金融,借厦门金圆金控政务资源布局普惠业务。然而在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当下,留给尾部玩家的时间窗口正急速收窄。

行业警示:征信红线与模式重构

金美信消金的困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阵痛。2025年以来,湖北消金因“违反信用信息管理规定”被罚72.7万元,蒙商消金因“未履行不良信息告知义务”被罚83万元,中邮消金、哈银消金等头部机构同样在征信领域栽过跟头。

当《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等新规密集落地,持牌机构面临双重拷问:如何守住信用信息管理的合规底线?如何摆脱对助贷模式的致命依赖?

“部分中小机构若不能尽快补足资本、重构业务模式、夯实合规内控,可能在这一轮行业出清中被淘汰。” 一位资深监管人士坦言。金美信消金82万元罚单背后,一场关乎生存的转型战役已然打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