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港股上市:无中国员工,高成长能否 hold 住高溢价?

500

出品 | 大力财经

作者 | 豆沙包

6月30日,椰子水品牌if的母公司IFBH Limited正式登陆港股,以27.8港元的发行价开启交易。

盘中股价一度冲高至46.5港元,收盘时涨幅稳定在40%以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首秀成绩单”。更令人瞩目的是散户市场的狂热——超额认购倍数高达2682倍,冻结资金规模达2594亿港元,创下港股新纪录。

大力财经分析认为,其经营隐忧集中于轻资产模式的脆弱性与增长依赖的单一性。96% 椰青依赖泰国供应,气候异常或地缘波动易引发原料短缺与成本跳涨,而生产外包虽降本却削弱品控主导权。

明星营销费用翻倍背后,若流量红利消退或代言人出现舆情风险,高复购率与用户留存将难维系。

更关键的是,单一椰子水品类抗风险能力有限,新品研发与东南亚扩张尚未验证,若健康饮品风口转向,增长曲线恐陡峭下滑。这些隐患相互交织,考验着轻资产模式的可持续性。

这场资本狂欢的背后,是一个关于健康风口、轻资产模式、明星效应与港股估值逻辑的深度重构故事。

01 if 的赛道卡位战:借势风口稳占市场高地

当“少糖、补水、补电解质”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健康共识,椰子水正完成从健身房小众饮品到年轻人日常“标配”的蜕变,甚至被赋予“液体穿搭”的社交属性。

过去五年,if在这条赛道上站稳了脚跟:内地市场市占率常年维持在三分之一,香港市场更是占据60%的货架份额。

在全球范围内,它已稳居第二梯队头部,与行业标杆Vita Coco直接对标。

500

瑞幸“生椰拿铁”带火椰子风味后,if顺势将330mL包装打造成“潮玩尺寸”,白底蓝字的细腰瓶,既像随身配饰,又似潮玩单品,精准踩中年轻人的审美偏好。

当功能诉求与社交场景深度绑定,椰子水不再是口渴时的备选,反而成了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必选项”,需求侧的爆发由此获得加速度。

02 轻资产模式重构饮料行业逻辑

if招股书里的“组织结构表”堪称极简:董事会与“核心团队”合计仅46人,却在2024年实现1.58亿美元营收、5820万美元毛利,折算下来人均年产值约2500万元人民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中国内地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IFBH,公司却没有一位中国员工。IFBH的46名员工中,43名员工位于泰国,另外3名在新加坡。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IFBH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87亿、1.58亿美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675.4万、3331.6万美元。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80.3%,净利润同比增长98.8%,可以说是飞速增长。

“我们不是做饮料,而是做一套云端爆品算法。”首席财务官Thanapat Chaiyos在发布会上的这句话,道破了其轻资产模式的核心。

这种“饮料SaaS”模式让现金流如软件订阅般灵活:工厂按产量收费、物流按公里计价、渠道按GMV抽佣,账面几乎无折旧与存货压力。也正因如此,IFBH将11亿港元募资计划中的45%投向新品研发与东南亚市场拓展,而非自建厂房。

500

03 肖战续约:饭圈与资本的“正反馈闭环”

若说“天然电解质”是if的起飞跑道,顶流明星代言便是助推器。

2024年肖战官宣成为全球代言人当天,if天猫旗舰店访客量激增8倍,“开盖见战”扫码抽语音活动24小时内挤爆客服后台,“肖战同款”成了客服快捷回复高频词;同期抖音话题#肖战if椰子水#播放量破10亿,天猫单日销量暴涨300%。

数据印证了粉丝经济的深度价值:招股书显示,肖战粉丝带来的复购率达43%,新增用户留存率超七成。“我们用分秒级数据向基金经理证明,粉丝不是一次性销量,而是可预测的现金流。”

上市前72小时,成都双子塔、上海陆家嘴、广州塔同步轮播肖战续约短片,将“全球化品牌”认知植入资本市场。11家基石投资者提前锁单3.1亿港元,其中三分之一来自“消费升级”主题公募产品,基金经理坦言,决策关键并非传统估值模型,而是“看到粉丝自发做‘打投笔记’,讲解如何同时买股票与椰子水”。

500

从情绪赛道看,该公司的核心隐忧在于 “情绪依赖症” 的不可持续性。其高复购率、用户留存乃至股价溢价,高度绑定明星带来的粉丝情绪,这种基于情感认同的消费与投资行为,易受舆情波动冲击。若代言人出现口碑危机,或粉丝热情随时间衰减。

从长远来看,一旦健康饮品的 “社交货币” 属性降温,缺乏硬核产品力支撑的情绪溢价将难以为继,最终暴露品牌在功能差异化与用户心智沉淀上的短板。

从市值管理来看,这是港股首次将饭圈“打call”与资本“打新”逻辑打通:粉丝用社交声量托举销量,股民以流动性抬升估值,形成罕见的正反馈闭环。

500

04 港股估值博弈:高成长能否撑起高溢价?

从农夫山泉30余倍PE到if发行时的27倍,港股消费板块正经历温和重定价。

IFBH 80%的营收增速、21%左右的稳定净利率,让其估值看似合理,恰逢市场追捧健康与消费升级主题,资本愿为“增长+情绪”买单。

但轻资产模式也暗藏风险:96%的椰青依赖泰国供应,气候异常可能推高成本;2024年明星营销费用同比翻倍,若流量红利退潮,利润或受挤压。

本质上,IFBH是在用“速度换确定性”:先让市场看到爆发性,再补供应链与品类多元化的课,这对管理层的平衡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最后:

IFBH的上市证明,在当下港股,单一产品并非短板,只要增长曲线陡峭、故事足够有情绪价值,就能赢得资本狂热。

我们对其持谨慎乐观态度:椰子水有望成为“亚洲版能量饮”,但前提是IFBH能将“爆品运营”复制到更多品类,同时补上原料与渠道闭环。

下一次市场检验将揭晓:这杯椰子水里,装的是长跑的能量,还是短跑的兴奋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