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缓和”,中欧关系将如何?

500

在当前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中国外长王毅近日展开为期一周的访欧行程,标志着中欧关系正试图借助建交50周年的节点,寻找重启合作的新契机。在中美关系经过伦敦磋商出现短暂缓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重新审视中欧关系的发展逻辑与现实局限。

首先,从战略层面看,中国确有意通过加强与欧洲的交流,发挥欧盟在全球事务中的独立性,以此作为在中美博弈中的制衡力量。在特朗普政府延续关税政策、并再度掀起贸易战阴云之际,中国希望借重欧盟这一重要经济体的合作,以应对美国市场的萎缩和技术封锁的压力。在这一方面,中欧之间有着一定的共同利益:双方仍高度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抗衡美方经济胁迫成为潜在共识。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鸿沟。近年来,中欧之间的矛盾不再仅是纯粹的贸易冲突,更上升至制度性与地缘政治的层面。从经贸维度看,欧盟对中国的结构性失衡现象愈加不满,2024年对华贸易逆差高达3570亿美元,成为欧盟政界和民间舆论关注的焦点。欧洲也日益加强对中国战略性并购的监管,限制“中国制造”在关键领域的渗透,尤其是在新能源和高科技行业,对中国展开涉及电动车、光伏、电池等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国方面的反制反映出强烈的不满,诸如对白兰地等欧洲奢侈品加征关税、运用稀土资源做谈判筹码,均说明中欧贸易关系非但未趋于稳定,反而进入频繁博弈状态。

政治层面的分歧则更为棘手。新冠疫情后,欧盟反思自身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风险,发布官方文件将中国同时定义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体制性对手”,此一定位说明欧盟在对华政策上正发生根本性调整。中国的“战狼外交”、对立陶宛的贸易制裁以及与俄罗斯之间日益紧密的经贸纽带,不仅削弱了欧盟对中国建设性参与国际秩序的信心,也直接挑战了欧洲国家对自身主权及战略自主的尊重。例如,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中国在俄中关系上保持“亲俄中立”,使欧洲对北京的角色大为失望。

此外,被搁置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反映出双方信任的赤字。尽管该协议早在2020年底草签,但由于欧中就制裁与反制裁的对抗,导致协议被欧盟议会冻结至今。王毅此行能否在重启CAI谈判上有所突破,将成为未来中欧合作能否破冰的标志性观测点。

不可忽视的是,尽管中欧双方在共同应对美方经济胁迫方面理论上存在联手动机,但在现实层面,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欧盟来说,美国依旧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地缘政治盟友。欧盟在安全、政治制度以及产业链高端技术领域的深度依附于美国,决定了它很难在中美对抗中真正扮演中立甚至亲中的角色。

今年7月底,中欧峰会即将在中国举行,正值中欧建交五十周年,这对双方而言既是纪念也是考验。当前密集展开的各层级谈判固然释放出改善关系的信号,但只要欧洲依旧对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政府干预和人权问题抱持疑虑,而中国在地缘政治和全球秩序上未能与欧盟形成基本共识,中欧关系就不可能真正走出“战略模糊”的困境。

​中美关系短期缓和并不必然带来中欧关系的积极突破。中欧之间仍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与战略误判。未来能否实现关系转圜,关键不在短期互利项目的推动,而在于双方是否愿意在规则、公平、人权与互信基础上构建一套新的沟通机制。中欧要真正在21世纪的国际秩序中相向而行,还需时间、诚意与智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