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寻根时间到!——18次汉族大迁徙
历史上18次汉族较大人口规模的迁徙及路线。参考:中国移民史、中国流民史
1、秦朝:秦始皇南征百越后,为了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即岭南地区,派遣了大批军民到岭南。(统一后,再无可赏之军功,要给军人找个新的小目标,不得不继续向南,做大蛋糕)
2、东晋永嘉年间: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南渡长江,史称衣冠南渡。(司马氏“野心家传统”惹出大祸,客观促进南方发展)
3、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唐室因许远、张巡等名臣死守睢阳,使南方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南方得以保全。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外重内轻的军力部署,府兵制败坏的恶果。)
4、唐僖宗乾符二年:黄巢之乱,中原的居民再迁往江西、福建和广东。(社会公正建设出了大问题,北方好不容易恢复一点元气,结果不得不追随先人,继续南逃,进一步促进美丽南方的建设)
5、南雄珠玑巷:唐、宋、明历代中原祸乱之际,北方汉人迁往岭南,必经广东南雄的珠玑巷。(不亚于洪洞大槐树的存在)
6、北宋靖康年间靖康之变,金朝掳走汴京——今开封市——北宋皇族、后妃、官吏及逾十万首都平民至中都大兴府——今北京。(社会不公遍地水浒,华北治水失败的后果)
7、南宋初期,北方人不愿在金国统治下生活,大量移居到南方,使南方人口大为增加。(想来想去,还是投奔赵家)
8、南宋中后期:北方人口不断的南逃,总人数约占北方人口的十分之一。(渔猎王朝汉化,萎靡不振,被游牧强权取代,一路向南,大家继续跑)
9、南宋末年:蒙金战争时期就陆续有大批汉人被迁往蒙古草原以及天山南北、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与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各地;蒙古与色目官员、军户、商人等也大量移居中原内地。(促进民族融合,元人疏阔,兼收并蓄)
10、元朝末年到明代洪武年间的湖广填四川:四川屡遭蒙古的大屠杀,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省人口最多。(第一次填四川)
11、明代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江西填湖广,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大量江西人迁居到湖广省(今湖南与湖北两省范围),影响十分深远。(第一次填湖广)
12、洪洞大槐樹:明代洪武六年到永樂十五年,共計18次將山西居民遷往因戰禍而人口驟減的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甘肅等十餘省,以移民出發點山西洪洞之大槐樹為名。(因戏曲、民间文学的繁荣而留下的深刻记忆)
13、清代顺治到乾隆年间:第二次湖广填四川除了湖广省以外,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
14、清初,郑成功攻取台湾后:郑成功攻台之役大量军民迁入台湾桃竹苗、高雄屏东、花东纵谷等地。(无路可逃,第一次跨海)
15、明末、清朝中期:下南洋,到中国东南各岛,国力持续衰退,福建、广东田寡人稠情况日趋严重,大量人口移民至南洋等地谋生定居,并建立了许多政权。(草根对外拓展)
16、走西口:明清与民国初年,长城内的山西、陕北、河北等地居民因经济因素向长城外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的活动。(银号、商行、对俄贸易)
17、闯关东:清代至民国年间,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地区移民开垦的事件。(清末清廷终于想明白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留在广东的客家宗亲也曾起事策应,事败后,不知是否举家向西逃迁?)
18、蒋军迁台:1949年末国共内战中战败的国民党转进台湾,随行大陆军民约有120万人之众或更多,成为——眷村——外省人、外乡人的主要来源。
(括号内评语为本人所加,
其它文字和图片转自“中国历史吧”,原发帖人“惊寂神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