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电影的新观感:列车飞过,留下两道寒光

内  容  提  要:

不守本分,游戏心态,不知让多少无名之辈饮恨终生而不自知;

我们有时会对熟悉的环境或人产生厌倦,而渴望在陌生的土壤中刨寻想要的;

接纳始于欣赏,获得了欣赏,才易于被接受。人是如此,民族是如此,国家也该如此;

庸俗在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它绝非底层社会的专属……权力和金钱,是最好的春药。

500

    看电影,是我家庭成员排挤无聊所必需的节目,内人尤好光影编织的故事。我看电影,有如乘坐列车观看窗外飞驰的风景,一概专注大脑获得的电流刺激,而很少刻意挽留细节的记忆。所以,我经常认不得主演姓甚名谁,也记不住导演何方神圣,更不想弄清楚镜头感、故事线之类的专业术语。在内人一再提出要我写点影评的请求下,我只得以出丑当练手,千万不能出了洋相。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拿2019年头两个月看的四部影片来说吧,一部是国产的精品力作《无名之辈》,一部是日本新近叫座的影片《小偷家族》,一部是201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还有一部是韩国的《上流社会》。

《无名之辈》:死于“儿戏”

    内人一直说,她看不懂该影片的结尾到底是什么意思。男主人公为何要在救护车拿假枪吓唬人,以致被持真枪、与其对峙的那人在受惊吓之后误扣了扳机而射杀身亡。

500

    作为一名老迷骨,内人很懂得向影评界的迷友们求索解答,可是这一次她毫无收获,一团迷雾。自从某日一顿午餐的闲话,我胡诌了几句张艺谋的新作《影》之影射,内人的双眼为之一亮,脑洞豁然大开,于是,她非缠着我评一下《无名之辈》。

    我问她,男主公因何而失去工作,失去家人。内人说,醉酒开车。

    对了。作为一名辅警,明知酒后不能驾车却故犯,醉驾导致严重的车祸,不仅让男主人公失去工作,也失去了身边最亲的人,妻子命丧当场,妹妹高位截瘫。男主公一蹶不振,倔强而拧劲十足的性格,让他继续游戏于社会底层。这股子拧劲与《一个勺子》倒颇有几分相似。

    临近影片结尾,男主人公既助女儿脱了险,赢回了女儿对己的好感,本该有一个欢乐的结局。然而,在救护车上,男主人公遇见两位疑似抢匪,两位抢匪并未显露攻击性。男主公处世如儿戏的本性却再度爆发,以蒙了布的假枪唬人,逼得抢匪从包里掏出真枪相对。此时,车外绚丽的烟花升空炸响,抢匪惊吓之中误以为对方先发射击,本能地扣动扳机,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死亡悲剧。

    人生如戏,若如过头的儿戏,就不是好玩的了。不守本分,游戏心态,不知让多少无名之辈饮恨终生而不自知。

    记得17年前,张艺谋带着好莱坞视角拍摄过一部讲述东方侠情的影片《英雄》,片中李连杰饰演的主角叫“无名”,自称因为无名,所以能够专心练剑,终习得天下无敌剑法。最后,“无名”毅然决然放弃了多少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刺秦,舍身而取义,可歌可泣。如此顶级的无名英雄想来在现实的俗世中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小偷家族》:绝望的余温

    这是一部只能由日本人拍摄的影片,至少现在来说是如此。这部影片从头到尾给我的感觉,处处矛盾却和谐地围拢在一起。一个世界上最富丽繁华的日本大都市,而就在它无限风光的眼鼻底下有着落魄穷酸,靠偷窃而活的一家子;一个身居社会底层,大人无奈失业,老人领取微薄养老金供全家度日,就是这样的一家子,他们的生活竟然充满了笑声与爱意;这些笑声与爱意,却都不是来自他们的原生家庭,一家三代六口人,他们之间毫无血缘关系,下一代人是被上一代“捡”来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全部只是表面上的称呼。

500

    这些人如此奇怪地组合在一起,他们只是在一个让人绝望的社会中寻找人间残留的温情。而影片中所呈现的绝望中的余温,不是在繁华里,也不是在血缘中,却在陌生人堆里。

    繁华与虚幻,真实与谎言,绝望与温暖,忏悔与虚伪,这些矛盾的存在皆为日本导演拿捏自如,因为日本的社会始终有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矛盾的聚合,如同此国的文化象征——菊与剑。这对西方人来说,可能会感到匪夷所思,但我觉得,影片是在讽刺也罢,影射也罢,统统没有偏离对人性的批判。

    忽然想起美国已故诗人Ogden Nash写的一首《日本人》,大意是这样的:

日本人有多么彬彬有礼

他总是说:“请原谅,对不起。”

他爬进了邻居的花园

他微笑着说:“我请你多包涵。”

他鞠躬,很友善地咧嘴一笑

把他一群饥饿的家人招来了

他咧嘴笑,然后友善地鞠躬

“真抱歉,现在这是我的园庭。”

    额外地说一点,我们有时会对熟悉的环境或亲人产生厌倦,甚至失望或者绝望,而会渴望在陌生的土壤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不知这是人类的优点还是缺陷,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人性之复杂和难以捉摸有如斯。

《绿皮书》:接纳始于欣赏

    这是一部剧情无需我多言的电影,有人称它是公路喜剧,有人评它为励志电影,等等。影评如潮,好评亦如潮,主演和导演的名字被人们如数家珍般地咀嚼玩味,而我却所知甚少。该片留给我的最深印象即如小标题所示,人与人之间——不管他们的肤色是黑是白——彼此接纳的前提必须是彼此欣赏,甚至需要彼此爱慕。

500

    有人说,这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白人与黑人消除种族隔阂和歧视的影像佳作。我觉得佳作可以,隔阂歧视的题材也可,但隔阂歧视不只是发生在美国正统的白人与黑人之间,至少在本片不是,而是发生了在美国社会的两个“少数民族”——意大利裔白人与黑人之间。

    事实上,影片述说的隔阂和歧视的这堵“高墙”在美国社会不同种族和阶层中是普遍存在的,以“五月花号”为正统的白人瞧不起意大利裔族群,意裔歧视比他们更低微的黑人,而跻身于美国上层社会的黑人又与他的黑人同胞格格不入。

    影片后半段明白地呈现了几个“欣赏-接纳”的关系:美国白人总统欣赏黑人的才艺,他在黑人艺术家被南方白人警察无辜囚禁的危急时刻出手相助;意裔白人司机为黑人雇主的艺术天赋和魅力所折服,他发自内心地认同了黑人是他此趟差旅的老板,最后产生了可贵的友谊;黑人艺术家同时发现他的白人司机在俗世俗务处理应对方面远胜于自己,他对白人司机报以赏识的目光,进而放低了自己的身段,愿意与白人司机做朋友;最后,黑人艺术家冲破固步自封的艺术成见,走进黑人聚集的酒吧为同胞弹奏了他想演奏的曲子,赢得了黑人同胞热烈的掌声,同胞中“人上人”的隔阂瞬间消失了。

    黑人艺术家在影片中对白人司机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不要总想着国家能为你做点什么,而要多想想你能为自己做点什么。从“欣赏-接纳”关系的构建角度来说,人首先要做好自己,才能获得他人或国家的欣赏,从而融入其中。我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就是“做好自己”,而不是凭己所好“做自己”,那样常常会变质成任性,这如何能够赢得接纳。

    接纳始于欣赏,不论是凭借了不起的才艺,还是一个小小的善意举动,获得了欣赏,才易于被接受。人是如此,民族是如此,国家也该如此。

《上流社会》:处高而乱性

    这些年来,韩国电影(特别是黑色系)渐得我的欢心。《上流社会》虽不是我最喜欢的,但它至少没有拉低韩国电影在我心目中的档次。

500

    评价电影的档次,我以为首要看电影文化内涵的档次。文化无高下,但内涵却有。

    文化界一直有这样的观点,东西方文化碰撞在一起势必产生难以调和的冲突。而我以为,作为东方社会一员的韩国,它是将文化冲突处置地最好的国家。它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秀特质,补强了东方文化的底色,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兼容并蓄。韩国文化如斯,其电影就不会差到哪里。

    《上流社会》的故事架构没有太多新鲜之处,讲述两位年轻夫妇组成的中产阶级家庭带着追逐权力和金钱的美梦,竭尽全力地攀登社会金字塔的塔顶。可是,当夫妇二人按照设计的路线走进“塔顶”之后,蓦然发现“塔顶”世界并非如梦如幻般美好。相反,上流社会在华丽外表的虚掩下,深藏一个无比庸俗的世界,权欲纷争,金钱物欲,肮脏不堪,人们身处其中“心性”也将随之而乱,这些刻画与欧美影视剧中的上流社会形象如出一辙。影片结尾,夫妇二人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幡然悔过,直面来自上流社会的无耻施压,配合检察官上演了一幕绝地反击的好戏。

    特别强调一点,庸俗在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它绝非底层社会的专属。在性方面,如同影片一再呈现的那样,越是上层越是淫乱。正所谓,权力和金钱是最好的春药。

    这是一部质感不错的反思类型的影片,充满了韩国电影独特的“黑色幽默”。与《小偷家族》描绘的绝望都市形成鲜明对比,《上流社会》揭露丑恶的同时,仍然饱含人心向善与社会求变的正能量,这大概就是韩日两国虽一衣带水但却天各一方的写照吧。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