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鷇音”说起——闲话“争议”
“鷇音”,原指雏鸟刚孵出时在残破的蛋壳内的叫声,后来常喻为是非难以定夺的众说纷纭。
网络发达的当今论坛林立,为好辩者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事无大小都争论一番,脸红耳赤,各不相让,畅快淋漓,好不热闹。这样一种局面,让人想起了庄子的发问:
“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 人们总认为自己的高论与小鸟的叽叽喳喳有所区别,可是究竟有区别呢,还是没区别?
世间有不少事情,按理说是 “是非越辩越明”,但有时争辩双方,或者各方,会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而去旁征博引,事无巨细,悉本究末,越扯越多,越扯越远,以至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结果越争就越分不清楚,越争就越难以辩出个所以然;而各人又固执己见,最后落得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郁闷难解。通常能言善辩者沾沾自喜,而拙于言辞者则可能恼羞成怒,有的甚至情绪失控而进行人身攻击。
庄子有云: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 天地之外的事,圣人往往将其搁置而不加议论;天地之内的事,圣人虽然细加研究,却不随意评说。至于历史上善于治国理政的君王们的事迹记载,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争辩(即不寻求得出单一的是非结论)。人们之所以要对世事作分别,是因为有难以分别之处;之所以有争辩,是因为存在难以辩明之是非。
我们并非圣人,更难以免俗。事实上,对于诸多世事,我们不分别、不争辩是不可能的。但在争辩之前,我们心中最好先掂量一下这争辩本身的意义所在,价值几何?有无必要去争?是点到为止,还是一决雌雄?还要想一想,自己对辩题的关联事物在全面性、客观性方面的把握程度。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我们大多数老百姓的知情度和认知能力是较为有限的,对有一些我们所要争辩的问题,就算我们对其怀着浓厚的兴趣,很有感觉,那也只能凭着一点浅薄的阅历,根据十分有限的资讯,再辅以一点道听途说,甚至是以自己的主观好恶,站在各自的立场或角度,以一般的常识及逻辑方法去思考、分析、判断和选择。有时我觉得,井底之蛙的可悲之处并不在于命运决定了它只可以坐井观天,而在于它没有认识到:按它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天资,大概只能做到坐井观天;除了观天之外,充其量就是听井边的麻雀或乌鸦之流聊聊井外的世界,而虽然麻雀和乌鸦等辈似乎比夏虫秋蝉强了不少,却又曾飞过多远、见过多少?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或者干脆就直接地承认: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通过争辩得出来的看法或结论,至少可能是片面的。如果我们总是充满激情地坚信或者坚持说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那很可能是自欺欺人或者是幼稚可笑的。因此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在对世事的认识能力上,都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的“井底之蛙”。而我肯定自己就是一个井底之蛙!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如果他能意识到自己目前依然是、而且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无知者”,也许他心中会比较了然、坦然和淡然。
古往今来,智者往往把复杂的事物都囊括于胸、涵容于心,分别站在对立双方或争辩各方的立场加以综合考虑,以使心境复似静水,波澜不惊,察如明镜,而非固执己见,强辩不休,以至作茧自缚,不可自拔。大凡刻意去区分、争辩,往往是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未能全面了解的一面;又或者有自己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一面;也可能在潜意识中有自己不愿意去了解的、可能对自己观点不利的某些方面,而只选择接受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方面——这就像争辩的双方或各方各自坚定地站在同一个圆的圆周不同的点上毫不动摇,并不断地发射炮弹——争辩可以循环不绝,但永远不可能相交以达成共识。谁都认为对方所处的位置是“彼”,而坚信自己所处的位置才是“此”;谁都确认自己的看法为“是”,而对方乃“非”。
毋庸置疑,有人“位卑未敢忘忧国”,满怀着对使命的真诚、热切与执着;有人则以自身利益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也有人只是出于好胜而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 等等不一而足。但所有的这些,也许都很难说与那份世俗的 “荣耀之喜悦” 没有丝缕之联系;有些好辩之人,说是为了向天下阐述真理,伸张正义,但也不无要证明自己才是正确代表而夸耀于世之嫌。而对于以上所述,深陷争辩泥潭之中的人们并不一定能意识到,所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鸟雀争鸣、蛙虫鼓噪的热闹繁荣之中,久而久之,也难免让人感到麻木甚至生厌,又或者由于不知道如何选边站队而烦躁不安。有时我们不禁要发问:对于一些因为受到客观条件和我们自身认知能力限制而难以分别之纷繁世事,我们硬要争个绝对的是非之分、错对之别,这样有意思、有意义、又有可能吗?
既然如此,一具泥胎俗骨之如我者,与其站在圆周的一点之上,以一己之才疏学浅与孤陋寡闻去强辩,倒不如跳出“彼此”或“是非”这个圆圈,置身事外。所谓置身事外,就是不纠结、不纠缠,搁置争议;又或者,也可以从正反、对立、冲突双方或多方的角度,尽力去观照事物发展变化之本源和来龙去脉以及相互关联的因素,比较其中之异同,以达至释怀。
“夫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而“不争”, 并非要消极冷漠,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顺势而为,为而不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自己,以求心安;又或者以免在强辨时无意之中引发对自己和他人的困扰和麻烦,甚至给社会添乱。虽然我们不是圣人或智者,也不大可能成为圣人智者,但不妨向他们的道行学习一点皮毛,以让自己的心态稍微超脱一点、感觉逍遥一些。所谓放过了别人,也就是放过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