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关注,规模空前,中国文化的“顶流IP”何以经久不衰?

一场“顶流”文化盛会,再次吸引全球的目光。

5月22日-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举行。这几天,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扑面而来全是“人从众”,光看图片就知道有多热闹了:

500

图源:文博会

热度空前的背后,是这一超级IP的不断升级迭代。据统计,今年的文博会不仅盛况依旧,规格也超越往届:

6280家单位线上线下参展,比上届增加265家;

参展商覆盖65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占比达20%;

约110个国家和地区的共3.5万余名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

……

5月26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也在深圳开幕,这是目前国内最高水准、最高规格、最高层次的文化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及相关从业者汇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见,增进思想共识,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文化双子星”交相辉映、闪耀鹏城,展现出的不凡气度,与时代呼应。这场已延续21年的文化盛会,何以在自我进化中经久不衰?

就在论坛开幕的同一天,深圳上新了城市形象宣传片《埋头苦干》,3分多钟的视频展现了筚路蓝缕、创业维艰的历程,致敬了每一位苦干实干的奋斗者。这种埋头苦干的“拓荒牛”精神,也在无形中给出了答案。勇立潮头、与时俱进,在日益繁荣的文博会上,我们总能读出中国文化产业的新风向。

500

过去一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中国IP”的分量。

去年8月,国产单机动作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创下了发售3天销量破千万份的成绩,也创下了中国买断制游戏的历史销量第一、全球年度销量第一;

500

观众在深圳文博会上拍摄黑神话悟空半身像(图源:新华社)

今年春节期间,动画电影《哪咤之魔童闹海》上映后大放异彩,迄今已在全球收获154亿元票房,不仅创下了中国影史的票房第一,也是当前全球票房最多的动画电影;

爆款频出的背后,是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厚积薄发的新阶段,气象日新,后劲十足。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1510亿元,比上年增长6%;

文化产业新业态成长迅猛。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互联网搜索服务、其他文化艺术业等6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比上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为何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在过去一年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和两个重要因素有关:

第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提升,我国居民消费逐步由基本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升级。特别是新生代的年轻消费者们,他们对于消费的沉浸式体验感和个性定制化的需求在上升。

而文化作为精神生活的具象化,更能让人们在消费中彰显自我个性、获得群体认同。

第二,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科技跃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文化产品的供给正在从线下发展转为线上。而数字化消费的普及,也为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可能。

就像一名网友所说:“在以前,外国人记住中国文化靠的是京剧、刺绣、皮影戏;在以后,可能要靠中国的动漫、游戏和电影。”

而在本届的深圳文博会上,随处可见的就是文化与科技元素相融合的场景:

仅仅是文博会开幕首日,从“山西姥爷”和机器人PK书法,到“李白”和“杜甫”梦幻同框,再到机器狗“生猛”舞狮、机器人打咏春拳,处处都是“文化+科技”的名场面。

500

“山西姥爷”与机器人PK书法(图源:深圳晚报)

而本次文博会还首次设立了人工智能展区,吸引了6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常青顶流”企业和“破圈新秀”企业参展,集中展示AI技术如何重塑文化产业的形态与边界。从AI弹奏钢琴,到人机棋艺对决,再到数字算法刺绣,令人眼界大开。

这也许会和很多人印象里的传统文化有落差,但文化本身就是千人一面的。更何况,在这座中国最有年轻气质、也最具未来感的城市里,“文化”二字,理应有着全新的含义。

这很深圳,也很中国。

500

事实上,来自全球各地的参展商汇聚深圳,不只是为了提供一场文化视听的盛宴,更是“以文会友”,在磋商交易中实现资源的精准对接、互通有无,实现集聚效应。

延续了21年的深圳文博会,一次次令文化产业释放出惊人的“裂变反应”:

深圳著名的油画产业基地大芬村,它的崛起就和文博会有着密切的联系。2004年11月18日,首届文博会在原深圳高交会馆正式开幕。那一天,在大芬油画村分会场,1000名画工身穿统一的白色T恤,进行油画创作表演,广受关注。

大芬美术产业协会名誉会长周峰回忆说:“文博会后,订单像雪片一样从国外源源不断地飞向大芬。”

在去年的文博会上,上海氦豚机器人董事长韩兆林凭借着一杯“比星巴克更好喝”的cofe+机器人咖啡亭出圈,接受采访的视频上线3天点击量突破500万。短短一年时间里,公司产品销量翻了数倍,出口国家从个位数跃升到近50个,员工从几十人扩大到上百人。

500

图源:读特新闻

事实上,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已经助力许多文化企业遇见“伯乐”。据统计,前二十届文博会累计链接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超7万个,累计成交额超过3万亿元。

不俗的变现能力背后,与深圳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有关。

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拥有最具活力的市场体制,企业在这里可以快速对接各类要素资源,抢来国内外订单。因此有人说:“文化一到深圳,就变成了产业,变成了活的文化。”

在今年3月中央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到,因地制宜推进首发经济,鼓励国内外优质商品和服务品牌开设首店、举办首发首秀首展。文化产业高附加值、重体验感的特性,与当下火热的“首发经济”概念天然契合。

而深圳万亿级消费城市,拥有庞大的青年人消费群体。最年轻的城市与最前卫的文化,最能擦出特别的火花。

而在这次深圳文博会上,也同样亮相了一批极具新奇感和关注度的文化新品:

深圳云洲数字首发国内首个对话式大模型;

全国首个载人无人驾驶技术的低空无人驾驶飞行器EH216-S模型;

全球首发沉浸式互动体验大空间项目《太空奥德赛》先行体验版;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少儿图书、建筑类获奖书籍在中国首展;

……

500

观众在文博会广东展台观看机器人弹古筝(图源:新华社)

据统计,本届文博会上新品“首发”“首秀”场次超120场,首发经济的活力正在转化为文博会的交易力,也为文化产品开拓出更多的消费场景。

500

透过文博会,我们看到了一座城、一个省所独有的文化气质。

一向以经济发达著称的鹏城,多年来却对“文化”投以超乎寻常的重视。

2003年,深圳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2004年,深圳市正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而作为文体体制改革的产物和“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支点,文博会应运而生。此后,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009年,深圳组建了文化产权交易所;

2011年,参与设立了首支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2013年,深圳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2023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顺利通过复核,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数字出版基地等相继落户深圳……

据统计,首届文博会举办时,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不到3%。此后直至2024年第二十届文博会举办的20年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平均20%的增长速度,已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而整个广东省,更是连续22年文化产业规模位居首位。2024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2.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7.67%,超过1/6。

也许广东不是中国文化底蕴最深厚的省份,却是当下最能将文化转换为消费动能的地方。而只有能够持续造血的文化,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走向全球。

为了方便企业出海,今年的文博会还专门增设了文化出海展区、世界与中国青年文创项目孵化展区等,并加大了与20多家国际头部展览机构、高端文化产业资源的合作力度,助推更多文化产品及服务“走出去”。

在文博会开幕的首日,广东省还重磅发布了6大“政策包”、87条政策措施,覆盖影视、演艺市场、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等6个领域,用真金白银为文化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的鼓励和保障。

21年来,文博会和深圳、广东一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不断地为文博会增添新的创意和玩法;而文博会所带来的文化顶流效应,最终开出了一朵朵瑰丽的“岭南之花”。

“永不落幕”的文博会,还将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哪些新的可能?值得所有人期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