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孤勇者”:83岁死守西域飞地,死后选择葬在火焰山下

国家人文历史

2025年05月28日 12:55:32

500

在我国广袤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虽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却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唐朝西州都督府长史李重晖,年少时因“倾慕班超之志”,投笔从戎,远赴西域,在那里挥洒热血,建功立业。安史之乱后,唐朝在西域兵力空虚,吐蕃趁势而入,河、陇相继失守,西州沦为“飞地”。李重晖为国坚守故土,在西州依旧施行唐朝年号、职官及丧葬制度,维护着唐朝对西域的统治。李重晖以一颗赤诚之心,在西域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追慕班超名门子

202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火焰山镇的巴达木东墓群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3座唐代墓葬,其中编号M16的墓葬为双室墓。

500

500

在我国古代,墓室规模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级别。根据目前的研究,唐代官员只有达到二品以上,其墓葬才可使用双室墓。因此,使用双室墓的通常为皇室成员或功勋之臣。

500

500

在这座墓葬的后室,考古人员发现了墓志,题为“唐故西州都督府长史朝散大夫太子中允陇西李公墓志铭并序”,共刻有19行楷书,合计580字。通过对墓志的初步释读,考古人员确定了墓主人为唐代西州都督府长史李重晖,并从墓志中了解到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李重晖祖上原居辽东,后迁至陇西地区,逐渐发展成关陇贵族中的一员。李氏家族在隋唐之际中诞生过很多仕途显赫的成员,如隋梁州总管李宽、唐义成节度使李澄等。李重晖的祖父李檀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守亳、汝、魏三州刺史,赠尚书左仆射”,并受封为“敦煌公”;父亲李谨担任“正议大夫,行汾州长史”;其堂兄更是在唐德宗时期官居宰相、权倾一时的名臣李泌。神龙二年(706),李重晖出生,深厚的家族背景让他一出生便站在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享受着富裕优渥的生活。

然而,自年少时起,李重晖的内心就从未满足于这些世俗的繁华。他不但聪慧好学,饱读诗书,而且对历史上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十分向往,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东汉名将班超,即墓志所称的“倾慕班超之志”。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异域他乡纵横捭阖,平定西域五十余国,为东汉王朝开拓疆土、稳定边疆立下赫赫战功。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果敢,以及“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情,成为了李重晖心中永远的追求。对他而言,班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历史符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激励他不断前行的力量。

500

500

因此,尽管家族的光环足以让李重晖在长安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他却决然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道路——远赴西域,追寻自己的梦想。这份勇气和决心,在那个讲究门第出身、追求安逸享乐的时代,难能可贵。

500

500

投身西域心许国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满腔的热血,李重晖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他的第一站是瓜州(今甘肃省瓜州县一带),汉代属敦煌郡,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武德五年(622),唐朝正式设置瓜州,领常乐、晋昌二县。开元十五年(727),吐蕃攻陷瓜州,唐朝派名将张守珪为瓜州刺史,成功击退吐蕃军,随后在瓜州设立都督府。

500

500

李重晖担任的首个职务就是瓜州都督府户曹参军。户曹参军主要负责掌管户籍、田赋、仓库等事务,需要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政务能力。面对堆积如山的户籍档案文书,他不辞辛劳,逐一核对信息,纠正了许多错漏之处,使得瓜州的户籍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在负责田赋征收时,他深入乡间地头,了解百姓的实际情况,既确保了国家税收的足额征收,又避免了过度征收给百姓带来负担。

凭借在瓜州都督府户曹参军任上的显著政绩,李重晖迎来了仕途上最重要的一次升迁——担任西州都督府交河县令。西州,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重要行政区域。贞观十四年(640),唐朝击败高昌麹氏王朝,以其地置西昌州,不久改名西州,治所在高昌城(今吐鲁番市高昌故城)。西州地扼天山南北孔道,位处丝绸之路要冲,是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其下辖五县,交河县正是其中之一。

500

500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交河县民族关系复杂,文化差异较大,时常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治安状况不容乐观。李重晖到任后,积极走访各民族部落,与当地的首领和百姓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意见。在处理民族纠纷时,他始终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依据唐朝的法律和当地的习俗进行调解,努力化解矛盾,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为了加强治安管理,李重晖组织了地方武装力量,加强巡逻防范,严厉打击盗匪和不法之徒。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交河县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随后,李重晖充分利用交河县的地理位置优势,鼓励商业贸易。他主持修建道路、驿站,改善当地交通条件,吸引了更多商队前来。同时,他还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交河县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几年之间,交河县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李重晖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此后,李重晖又升迁为西州都督府录事参军,负责掌管都督府内的文书簿籍、审查案件等事务。李重晖在新的岗位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文书管理制度,使得公文的收发、存档和查阅更加便捷高效。在审查案件时,他认真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处理。借着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李重晖最终登上了西州都督府长史的高位。长史是西州都督府的高级官员,地位仅次于都督,主管户籍管理、文书往来、民政事务等重要工作,肩负着保障西州稳定和政令施行的重任。至此,李重晖已经达到了自己仕途的顶峰。

火焰山下有孤忠

在李重晖等唐朝良吏的治理下,西州一片欣欣向荣,并与大唐长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交往、交流。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了平定叛乱,唐朝不得不从西域抽调大量兵力回援内地,导致西域兵力空虚。吐蕃趁虚而入,迅速占领了河西、陇右等地,切断了西州与唐中央朝廷的联系,使其沦为一块孤悬于塞外的“飞地”。

虽然与朝廷失去联系,但李重晖始终坚信,朝廷不会放弃西域。艰难的岁月里,李重晖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和智慧,组织西州军民加强城防建设,储备粮食和物资,抵御吐蕃的进攻。他积极联络周边其他势力,争取支持和援助。在他的带领下,西州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使得吐蕃始终未能轻易攻破西州。

500

500

坚守西州的同时,李重晖还努力维持着唐朝的各项制度在西州的施行。他严格按照唐朝年号纪年,遵循唐朝官制任命官员,并按照唐朝的丧葬制度办理丧事。这些看似琐碎平常的举动有着深刻的意义,不仅体现了西州对唐朝中央政权的忠诚和认同,也向世人表明,即使身处绝境,西州依然是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00

500

贞元五年(789),李重晖在西州都督府长史的任上去世,享年83岁。年号不仅是纪年方式,更是中央政府制度在各地能够施行的体现。他的墓志称其卒于“贞元五年十二月九日”,表明西州即使在李重晖去世后、孤立无援的绝境下,仍奉行唐中央政府的年号,坚守唐朝正朔。从墓志中“权窆(biǎn)”一词可以看出,李重晖的家人原本只是打算把他暂时安葬在火焰山脚下,等到能与中原取得联系时,再迁回故乡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安葬。然而,李重晖去世后不久,西州最终还是被吐蕃攻破,他的遗愿也未能实现。

李重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留在了西域土地上,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从东汉的班超到唐朝的李重晖,在这跨度千年的历史里,重叠的足迹之下,是有关守护家国的时空对话。真正的英雄大多没有生于太平盛世,而是在风雨如磐的时代,勇敢捍卫那份属于自己的理想与尊严。透过李重晖的故事,我们重新认识了勇气、理想与热爱的力量,这也是对那段伟大历史的生动注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