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价比与高端化之间,领克汽车进退两难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汽车行业作为一个相对“古老”的行业,在新能源行业来临之时,依然有很多新故事在上演。领克作为吉利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曾凭借年轻化设计和沃尔沃技术背书,迅速打开市场。然而,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与存量竞争的夹击下,领克的高端化之路,却屡屡受挫。

从销量下滑、产品定位模糊到技术迭代滞后,其面临的挑战,既是自主品牌冲高的缩影,也是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痛。近年以来,因为市场定位失衡、新能源转型滞后、内外部竞争压力等,领克的困境也逐渐开始暴露,未来如何破局,也迫在眉睫。

定位之殇,从性价比到高端化的认知断层

据了解,领克自2017年诞生以来,凭借“沃尔沃技术平权”的标签,以15-30万元价格带切入市场,一度成为自主品牌高端化的标杆。

这一战略在初期收获了显著成效,其通过共享沃尔沃的技术资源,也成功吸引了一批追求品质与性价比平衡的消费者,为自主品牌冲击高端市场,提供了新思路。

500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领克的高端化进程却因产品力与品牌溢价的错位而屡屡受阻,暴露出从性价比到高端化的认知断层这一核心问题。

以旗舰车型领克09为例,尽管号称“半价沃尔沃XC90”,甚至被称为其平替车型。作为领克品牌冲击高端市场的旗舰SUV,领克09曾被寄予厚望,这款车型基于SPA架构打造,与XC90同根同源,称得上是沃尔沃XC90的换壳车,在技术层面具备了高端车型的基础。

然而,其26.59万-32.09万元的售价并未打动消费者,月均销量不足千台,与竞品汉兰达月销数千台的销量形成鲜明对比。究其原因,除了品牌溢价不足,产品本身的一些问题,也削弱了其竞争力。

据了解,其工信部9L/100km的高油耗以及需加注95号汽油等问题,使得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增加,削弱了其性价比优势。与此同时,领克09外观设计上的“用力过猛”,独特的造型虽然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者,但也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导致潜在消费群体缩小。

据观察,领克更深层的矛盾还在于,其品牌溢价能力不足。2022年,领克销量主力为价格较低的领克06,而高端车型如领克05、09因定价接近合资品牌而遇冷。数据显示,领克20万元以上车型的市场份额依然相对较低,消费者对“自主高端”的认知仍停留在20万元以下区间。

这反映出消费者对领克品牌的认可度,更多还是基于性价比层面,尚未完全接受其高端化的定位。此外,部分车型搭载的1.5T三缸发动机因市场抵触情绪饱受诟病,尽管技术性能不逊于四缸机,但消费者心理落差直接导致销量下滑,这一教训与早年别克英朗、日产奇骏的失败如出一辙。

实际上,消费者对三缸发动机的不信任,也进一步影响了领克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阻碍了其高端化进程。此外,领克的产品矩阵,亦暴露战略短板。

2022年其全系6款车型中,领克01、03因产品老化失去竞争力,领克02因性价比不足被边缘化,而领克05、09则因定位过于小众难以打开市场。销量下滑的背后,是产品线缺乏真正符合主流需求的新能源车型,导致在消费转型浪潮中逐渐失声。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领克未能及时跟上市场步伐,产品布局的不合理,也使得其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领克的定位之殇,让其从性价比到高端化出现了认知断层。

根本原因在于,领克汽车在强调性价比的同时,未能有效建立起高端化的品牌形象,技术上的优势未能转化为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可,使得消费者在面对领克的高端产品时,难以形成清晰的品牌认知,最终影响了产品的市场表现和品牌的发展。

新能源转型滞后,难以摆脱燃油车依赖

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行业剧变期,曾以“欧洲技术、欧洲设计”为标签的领克汽车,正经历着品牌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转型阵痛。

乘联会数据显示,这个诞生于2016年的高端品牌,2022年销量定格在18.01万辆,同比下滑18%,而同期新能源头部品牌比亚迪与理想汽车双双暴涨,前者更是连续多个月销量突破20万辆,屡次创新纪录。

500

冰火两重天的市场表现背后,是领克在新能源转型中陷入的路径依赖泥潭——当行业主流品牌已完成电动化产品矩阵布局时,领克的燃油车营收占比仍长期居高不下,新能源车型始终未能突破“叫好不叫座”的市场困局。

这场转型滞后的根源,始于品牌成立初期的战略资源分流。2021年极氪品牌独立运营时,原计划作为领克首款纯电车型的ZERO概念车被整体划转,最终以极氪001的身份推向市场。

这一调整导致领克在2021-2024年期间纯电产品出现断档,而同期中国纯电汽车市场规模一路飙升,年复合增长率同样强劲。而当比亚迪依靠DM-i超级混动实现“油电同价”、理想凭借增程式技术开辟6座SUV新赛道时,领克的新能源布局,却仍停留在燃油车平台改造阶段。

据了解,2022年推出的LynkE-Motive智能电混技术,虽在领克01、03等车型上实现插混版本覆盖,但市场声量始终被先发品牌压制。例如,2023年中国插电混动市场销量排名中,领克仅有08EM-P相对更受欢迎,但是与比亚迪宋PLUSDM-i等爆款品牌的市场表现仍有差距。

与此同时,领克产品力层面的“技术优势-市场认知”倒挂现象尤为显著。以领克08EM-P为例,其搭载的436kW系统功率、905N・m峰值扭矩以及WLTC工况5.5L亏电油耗、1400公里综合续航等核心参数,较比亚迪唐DM-p、长城哈弗H6DHT-PHEV等竞品均有明显优势。

然而市场调研数据表明,潜在消费者在提及领克时,第一联想仍为“沃尔沃技术燃油车”,这一认知惯性,直接导致其新能源车型转化率不及行业平均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领克新能源车型终端成交价,也比相同配置竞品更低,品牌溢价能力在转型期也在经受考验。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越来越高,领克还处于转型期,这种挑战也显得尤为突出。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渗透率正式突破50%,进入“以电为主”的新阶段。据多个机构及从业人士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突破60%,25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电动化率也将进一步提升。

反观领克,在纯电车型市场占有率方面,不及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更关键的是,消费者对转型新能源汽车的传统汽车品牌的认知重塑,尚需时日。

甚至有消费者表示,担心领克是否会变成极氪的低端分支。这种品牌定位的模糊性,在小米SU7、智己L7等新竞品持续冲击市场的背景下,正在成为领克转型道路上的新障碍。

站在2025年的行业转折点上,领克的转型之路呈现出典型的“传统高端品牌电动化困境”:既需要打破消费者对其燃油车时代的技术认知,又要在新能源赛道重建高端价值坐标系。

极氪的资源注入带来了技术突围的可能性,但能否在2026年前完成从“沃尔沃技术继承者”到“浩瀚生态共建者”的品牌叙事转换,将决定这个诞生于汽车产业变革期的品牌,能否真正跨越燃油车与新能源的时代鸿沟。当市场留给后来者的机会窗口以月为单位缩减时,领克的每一步转型决策,都将成为中国汽车品牌高端化进程的重要观测样本。

内外部竞争压力:资源整合与全球化突围的双重挑战

据分析,领克的高端化不仅受制于自身战略,更面临吉利体系内外的双重挤压。合并前的极氪与领克存在市场重叠,例如极氪001与领克ZERO定位冲突,导致资源分散。

而2025年合并后,极氪科技集团通过“极氪向上、领克向宽”重新划分市场,但二者的渠道独立性与后台整合的平衡仍需磨合。

例如,极氪直营店与领克经销商网络的协同,可能引发消费者的认知混乱。对于领克建立新的品牌认知而言,更是带来障碍。

500

与此同时,领克面临的外部竞争,同样激烈。一方面,传统豪华品牌为应对新能源冲击,纷纷降价保量,奥迪A6L优惠后跌破30万,奔驰A级降价近10万,也给领克等冲击高端的品牌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小米SU7等新势力以“高配低价”策略抢占市场,2024年销量直逼14万辆,进一步挤压领克生存空间。

此外,领克的全球化布局,也是一把双刃剑。据媒体报道,在欧洲市场,领克聚焦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创新推出的 “订阅模式” 深受欧洲用户喜爱,连续三年在欧洲市场单车价格4万欧元以上的中国品牌中排名第一。

但是,其海外售价仍需直面BBA等品牌的竞争。例如,领克08EM-P欧洲起售价5.3万欧元。但是在渠道方面,领克依然依赖沃尔沃体系,虽然该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却可能弱化品牌独立性。

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领克与极氪合并后,其与极氪的协同效应,或将也成为领克的破局关键。据了解,极氪科技集团预计通过研发协同降低研发成本、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并计划2025年推出5款新车型,其中极氪3款、领克2款。而领克900作为首款搭载SPAEvo架构的大型SUV,主打“性能+智能+安全”,目标冲击大型SUV市场前三,给其市场注入了信心。

结语

2025年,合并后的极氪科技集团剑指“年销百万辆、成为新能源时代BBA”的目标。而按2024年领克、极氪双品牌的市场规模,这两个品牌已经有了超过50万辆的规模。这也意味着,按照极氪集团的规划,领克将是极氪集团销量的重要担当。

只是,当目标越来越大之时,领克不仅需要产品力的持续突破,更需要在用户心智中重塑“高端豪华”的定义。正如领克900所强调的,不仅有“冰箱彩电大沙发”,更有“超标安全”,中国品牌的向上之路,终将回归“技术为本、用户为先”的本质。

而领克虽未来可期,但道阻且长。从行业角度来看,领克的破局之路,或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高端化转型的经典范本,也将成为中国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缩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