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断臂求生”再续:卖48座万达广场背后的“冰火两重天”
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又一次以出售核心资产的方式,试图化解流动性危机。
2025年5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无条件批准了由太盟、高和丰德、腾讯、京东潘达、阳光人寿等机构组成的联合体对大连万达商管旗下48家目标公司的收购案。此次交易涉及全国39个城市的48座万达广场,交易金额或达500亿元,但资产所有权与运营权的彻底切割,折射出万达轻资产转型的深层矛盾,以及资本对商业地产价值的重新审视。
自2023年万达商管对赌协议危机暴发以来,王健林已多次通过出售资产回笼资金。此次交易延续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万达商管在失去资产所有权后,仍保留运营权,换取短期资金输血。据知情人士透露,500亿元交易款将优先用于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及利息。但值得警惕的是,万达的“卖血”清单已从早期的酒店、文旅项目延伸至核心资产万达广场,这标志着其流动性压力从表外债务向核心资产侵蚀。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万达广场作为现金流“压舱石”的定位正在动摇。
尽管万达宣称轻资产模式可降低负债率,但失去资产所有权意味着未来租金收入需与资方分成,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而买方联合体中,既有太盟、高和丰德等地产基金,也有腾讯、京东等产业资本,多元主体参与背后,实则是各方对万达广场运营能力的“有条件信任”——资方既想分享万达的流量入口价值,又试图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此次交易的融资结构暴露了资本市场的谨慎态度。
根据披露,太盟作为主导方仅注资50亿元认购次级份额,国有大行银团提供300亿元贷款,剩余150亿元依赖夹层融资。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分配机制,反映出资本对商业地产回报预期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认可万达广场的区位价值(约70%标的位于一、二线城市),另一方面担忧三四线项目的租金增长乏力。
分析人士指出,万达广场年化回报率预计为6%-8%,但这一数字建立在当前租金水平及空置率可控的前提下。随着消费分级加剧,三四线城市商业体面临社区商业分流、线上消费替代等挑战,而一线城市项目则需应对新兴商业综合体的竞争。若实际回报低于预期,次级份额投资者将首当其冲承受损失,这可能加剧未来资本对商业地产的避险情绪。
交易完成后,万达商管虽继续负责运营,但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已不可逆。这种“管资分离”模式看似实现轻资产化,实则暗藏隐患:万达失去资产处置主动权,难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如REITs)进一步融资;而资方为保障收益,可能介入运营决策,引发管理权博弈。
此外,万达商管此前依赖“租金+管理费”的双重收益模式被打破,未来盈利将更依赖运营效率提升,这对团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万达的轻资产转型实质是将重资产风险转嫁给资本方,但商业地产的周期性波动并不会因此消失。当宏观经济承压时,资方可能要求万达承担更高业绩对赌,或直接更换运营方,这将动摇万达商业模式的根基。
交易公布同日,王健林个人名下大连万达商管3亿元股权遭冻结的消息再度引发关注。结合3月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80亿元股权冻结事件,王健林个人与万达集团的债务风险已深度绑定。尽管出售资产可暂缓危机,但若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现金流结构,万达可能陷入“卖资产—缩规模—信用降级”的恶性循环。
当下,商业地产行业正经历价值重估。万达广场的易主不仅是企业自救的个案,更映射出传统地产商在去杠杆周期中的集体困境——当资本从“规模崇拜”转向“确定性溢价”,重资产玩家必须重新证明自身在精细化运营、业态创新上的不可替代性。
对王健林而言,卖掉的48座广场或许能换来喘息之机,但留给万达证明轻资产模式可持续性的时间,已越来越紧迫。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