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警惕“热中风”:科学预防脑梗死,守护脑血管健康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天气频发,脑梗死(俗称“脑梗”)这一“隐形杀手”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医学专家指出,高温不仅诱发中暑,更易引发“热中风”,尤其对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构成威胁。
高温如何诱发脑梗死?
1. 水分流失与血液黏稠
夏季人体通过大量排汗散热,若未及时补水,易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升高,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研究表明,气温超过32℃时,脑卒中风险增加66%。
2. 温差刺激与血管痉挛
频繁出入空调房或直吹冷风,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温差过大易诱发脑供血不足。例如,杭州一名男子跑步后吹空调突发脑梗,即因血管受冷刺激引发痉挛。
3. 情绪波动与血压异常
高温易致烦躁、易怒,引发血压剧烈波动,增加脑血管破裂或栓塞风险。
4. 不良习惯的“催化”作用
猛喝冰水、午间剧烈运动、高温时段洗澡等行为,可导致心率骤增、血管收缩,甚至诱发血栓。
高危人群与典型症状识别
高危人群: 脑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脑梗动脉硬化或脑动脉狭窄患者,脑梗50岁以上中老年人,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显著。
症状识别——区分脑梗与中暑
脑梗脑梗“120”识别法:
脑梗1看: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脑梗2查:单侧手臂无力或无法抬起;
脑梗0(聆)听:言语不清或无法理解他人说话。
脑梗中暑特征:高热(体温达40℃)、无肢体偏瘫或语言障碍。
科学预防:从生活细节入手
1. 合理补水与饮食
脑梗每日饮水量不低于2000毫升,少量多次补充,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
脑梗饮食清淡,多摄入苦瓜、芹菜等降脂食物,限制盐分与脂肪。
2. 环境与作息管理
脑梗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避免室内外温差超过8℃。
脑梗避免高温时段(10:00-16:00)外出,选择清晨或傍晚适度运动。
3. 基础疾病控制
脑梗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规律服药,不可因夏季血压短暂下降而擅自停药。
脑梗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警惕“危险动作”
脑梗避免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低温空间;
脑梗忌洗热水澡、猛喝冰水或剧烈运动后立即休息。
急救与康复:时间就是生命
脑梗急救措施:
脑梗立即拨打120,保持患者平卧、头部侧位以防呕吐窒息;脑梗避免随意喂水或药物。
脑梗康复护理: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介入康复训练,结合心理支持,减少后遗症。
脑梗沈阳一名60岁男子因腹泻脱水诱发脑梗;扬州72岁沈奶奶因高温下过度劳累突发偏瘫。专家强调,夏季脑梗多为“多因素叠加”后果,需综合防控。
北京宣武医院副院长郝峻巍提醒:因为脑卒中和中暑的这种临床症状和表现的过程中,有时候是非常相似的,应该及时就医去鉴别是中暑,还是卒中,进行及时的这种救治。
脑梗死防治需“防重于治”。高温季节,公众应提高健康意识,尤其慢性病患者需强化自我管理。通过科学补水、环境调节、规律用药及及时识别症状,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规范的疾病管理,是抵御“热中风”的关键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