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山赵子龙 ” 还是 “ 石家庄赵子龙 ”?
作者| 温骏轩
来源| 地缘看世界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4节]
大河之北——冀州.并州.幽州(2)
在一片平原上,分割两个行政区的最好地理特征是什么?答案是河流。幽、冀两州,或者说燕、赵两地也需要这样一条河流,来帮助二者做一个分割。这条河流大家应该非常熟悉,那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千古名句中所提到的易水。
战国时期河北平原地缘结构图
∨
公元前227年,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然势不可挡之时,燕国试图用刺杀秦王的手段,延长自己的国运。荆轲在易水边告别了燕太子丹和高渐离等送行之人,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之所以在此告别,是因为这条不起眼的河流是当时的燕赵分割线。为了防御来自南方的压力,燕人甚至沿易水一线修筑了一道长城。
燕南长城示意图
∨
易水源出太行山脉东侧,分水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三个源流。今天你还能在河北境内找到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则已经更名为“瀑河”。然而两千多年前承担燕赵之地分割任务的,恰恰是这条“南易水”。说起来南易水的发源地在中国更为知名。相信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中国人,应该没有人不知道“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是的,你猜的没错,今名瀑河的“南易水”就是发源于狼牙山。
狼牙山
∨
狼牙山当下在行政上属于河北易县,瀑河进入平原地带之后,从原来的河北徐县县城(2015年后并入南部的保定市,更名为徐水区)穿城而过,向东注入当下河北平原最大的湖泊——白洋淀。由此看来,这个今天被成为雄安新区选址的湖泊,在2000多年前应该是燕、赵分割点了。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在战国时代,南易水并非注入白洋淀,而是从它的北部向东注入黄河,再由今天津市的位置入海。
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在分割两汉的“新莽”时期,黄河下游已经向南位移至了今天的位置,也就是山东东营一带入海。流经天津的这段黄河故道,则整合华北平原北部那些脱离黄河控制的河流,最终成就了独立的“海河水系”(海河口目前建有天津港)。如果你想在今天的地图上,找到东汉时期大致的幽、燕两州分割线,可以有两个简单的方法:一种是从保定市北的徐水区,向东划一条连接线至天津港。另一种则是找到瀑河与海河水道,然后在白洋淀之北脑补一下二者曾经的连接线。
先秦河北平原地缘示意图(李云鹏重制)
∨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