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科斯180度转弯,向中方伸出橄榄枝:愿达成更多协议维护南海和平

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转变,折射出其内外交困的政治现实。在 5 月 25 日东盟峰会期间,菲律宾外交部长马纳洛公开表示 "愿意与中国达成任何额外协议以维护南海和平",总统小马科斯也呼吁加快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是菲律宾中期选举失利后的战略调整、经济困境的倒逼,以及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综合作用。

500

一、政治操弄的破产与战略转向

小马科斯政府此前将南海问题作为政治工具,试图通过对华强硬姿态凝聚国内共识并换取外部支持。然而,其激进政策在 2025 年中期选举中遭遇重挫 —— 执政党在国会席位大幅减少,民众对 "以主权换选票" 的策略强烈不满。

这种政治挫败迫使小马科斯调整策略:一方面撤换杜特尔特阵营的外长马纳洛,任命亲东盟的拉扎罗接任;另一方面在东盟峰会上强调与地区国家立场一致,试图修复因单边行动受损的东盟关系。

500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近期仍在制造事端。5 月 21 日,菲 3002 号公务船故意碰撞中国海警艇,26 日又组织 "Atin Ito" 非政府组织以 "海上演唱会" 为名,在韩国男团女团配合下试图非法进入中业岛海域。这种 "台上握手、台下踢脚" 的双重标准,暴露其政策的不连贯性。

二、经济困境下的务实选择

菲律宾正经历外资撤离的严峻考验。2025 年第一季度外国投资同比暴跌 82%,中资占比从杜特尔特时期的近 50% 降至 10.3%。美国以单边关税施压,要求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选边站队,导致其新能源产业等关键领域面临数百亿美元损失。

国内舆论批评小马科斯 "为地缘政治牺牲经济利益",稻米价格飙升、贫困率超 30% 等民生问题加剧了社会不满。

500

在此背景下,菲律宾试图通过缓和对华关系争取经济喘息空间。马纳洛重提 2024 年中菲就仁爱礁补给达成的临时协议,暗示愿重启类似安排。

这种务实转向与东盟整体战略相契合 —— 印尼总统普拉博沃近期公开谴责 "帝国主义行径",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强调 "东盟不能成为大国棋子",反映出地区国家对美国霸权的抵制。

三、地缘博弈的战略考量

菲律宾的政策调整亦受制于多重地缘压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东盟集体意志:《南海行为准则》谈判已进入三读阶段,东盟秘书长安瓦尔明确要求 2026 年前完成文本。若菲律宾继续阻挠,将在 2026 年担任轮值主席国时陷入被动,甚至可能被边缘化。

中美战略竞争:美国近期在南海加大军事存在,但其 "印太经济框架" 在东南亚遇冷,2024 年东盟对华出口增速是对美出口的 3 倍。菲律宾若继续充当 "马前卒",可能错失区域经济整合机遇。

500

气候与安全挑战:菲律宾作为气候变化高风险国家,亟需国际合作应对台风、海平面上升等问题。而其激进政策导致中菲海上合作停滞,损害了渔业、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空间。

四、行动与言辞的裂痕

尽管菲律宾释放缓和信号,但其实际行动仍充满挑衅。2024 年 11 月签署的《海洋区域法案》将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海域非法纳入菲管辖,近期又在铁线礁、渚碧礁频繁制造事端。这种 "立法挑衅 + 执法对抗" 的模式,暴露出其试图通过法律固化非法主张的企图。

500

中国始终以理性态度应对菲律宾的两面手法: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另一方面依法实施海上管控。

5 月 21 日菲船碰撞事件发生后,中方迅速查证处置并向东盟通报;针对 "Atin Ito" 组织的挑衅,中国海警严阵以待并揭露其 "民间外衣下的半官方性质"。这种 "斗而不破" 的策略,既捍卫了主权,又避免局势失控。

结语

菲律宾的政策转向是其内外危机的产物,但其能否真正改弦更张,取决于三重考验:能否摆脱对美战略依赖、能否平衡国内政治博弈、能否在行动上兑现承诺。

正如东盟秘书长安瓦尔所言,"和平需要行动而非口号"。中国愿以最大诚意推动南海合作,但也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侵权行为。历史终将证明,在南海问题上搞政治操弄,最终损害的只能是菲律宾自身利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