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开放的是消费市场和资本流动,从来不是所谓产业技术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左千户:如何突破欧美封堵?外贸数据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评论区,标题为大水风添加】
- Mmarcus
比较困难,不行的话先裁员,缩小规模,我自己的公司去年就裁员70%,我对形势的判断是今后10年,中国的失业率会超高。
中美经济的合作模式,实际上是美国负责研发,中国负责对技术成果进行产业转化,欧美现在搞的脱钩,其实就是把研发留在本国的同时,把产业转化转移到东盟和印度,东盟6亿人口,印度14亿人,虽然效率比不上我们,但是产能替代还没问题的,欧美现在其实就是在转移期还没有完全和我们翻脸罢了,但是这个转移过程不过超过7年。印度现在每年培养的工科生是200多万,世界第二(我们是400多万,世界第一)。印尼目前的产业结构,工业占gdp43%,比我们当年最高时的40%还要高,这些国家都认为他们的国运要来了,中美恶斗,他们已经做好了承接中国产能的准备。我们的破局方案是增加对东盟的转口贸易,开发南美市场,但是这些努力能达到欧美市场消费力的40%就算不错了,外贸这条线上有2亿人就业,下半年会大规模失业,加上疫情三年传统服务业的4000多万人失业,每年还有1000万大学生毕业,如果上面没有紧急方案,会出现社会动荡,有钱人为什么移民就是这个原因,人家不是傻子。因此,今后10年我们会很惨,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现在的啥不信民企的判断,等着看吧。
中美经济的合作模式,实际上是美国负责研发,中国负责对技术成果进行产业转化。这句话从何谈起?要是这样的话,美国在全世界都可以复制一遍,实际上做不到。美国对华开放的是消费市场和资本流动,从来不是所谓产业技术,即便是外资里,日韩台资在制造业也是主流,和美国没关系。欧美搞拖钩,这是个话术,只有美国,没有欧洲,而且只有美国的政府在搞,美国企业很显然除非吃巨额补贴,否则也不会。印度的工科生数量400万,这个数字就很搞笑,你去看看印度的所谓教育产业化搞的草台班子的私立高校就知道,这里面没多少人才可言,真是高水平的也都跑到西方去了,留下来没机会,润学上面,印度人才是大师。印尼不用讲,破碎的国土,稀烂的交通,较低的人口素质,固然现在有机遇,但真看看产业前景,比起越南来尚且不如再看看越南的所谓进出口数据,就知道一个产业链纯粹下游的经济体多么脆弱,不是没进步,而是上限定在那了。至于说有钱人往外跑,这是正常的,钱跑了是出去挣钱的,人可没跑,就是真跑了又如何,说明我们自由呀。日本在海外投资就叫做有个海外日本,咱们大规模出去投资,就是跑路,这是不是太双标了。民企的判断,是得拿成绩说话的,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就哭爹喊娘的级别,说明判断力也不怎么样,不然早就转危为机了,还用得着在这散播emo。我就是个打工仔,现在都困难,但劳动者有祖国,企业家有祖国,至于说准备跑路的,判断力留着给自己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