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丁式治理”难解深层风险:珍宝岛药业信息披露违规与内控失效困局凸显
原标题:“补丁式治理”难解深层风险:珍宝岛药业信息披露违规与内控失效困局凸显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塔尔·小康A
近日,珍宝岛药业(603567.SH)因一笔高达4.25亿元的子公司资产出售补充披露,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这一交易最早发生在2023年8月,直到2025年4月才由公司董事会补充审议通过,长达近两年的信息披露滞后行为,不仅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重大交易规定,更暴露出珍宝岛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财务透明度方面的系统性缺陷。
“先斩后奏”式交易:4.25亿交易两年后补审
据珍宝岛4月披露公告,公司早在2023年就完成了将全资子公司“虎林市方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哈尔滨市方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转让给黑龙江和晖制药有限公司的交易,交易金额达4.25亿元。关键问题在于,交易金额中的4.2亿元来自所谓“技术秘密转让费”,这部分收入占据了公司2023年利润的绝对主导地位。
根据规定,若交易利润超过上一年度净利润50%且金额超过500万元,必须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与股东大会审议程序。2022年珍宝岛归母净利润为1.85亿元,本次交易带来的收益显然构成重大交易。然而,公司却延迟至2025年才补审该交易,构成严重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
内控缺失成“惯犯” 顶层问责姗姗来迟
上述交易并非孤例。2024年9月,公司因多期财报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影响了投资者对其财务数据的判断,被上交所通报批评。此外,控股股东黑龙江创达集团2023年曾因未及时偿还向第三方借款,导致珍宝岛以上市公司资源代为清偿,实质上构成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直至2024年1月,才通过协议形式追回相关资金,最终相关责任人仅被出具警示函或通报批评,难以真正重建市场信任。
从信披违规到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再到关联交易程序缺失,珍宝岛的内控体系已显著失灵。频繁补丁式修复,不仅削弱了治理的严肃性,更暴露了其在财务规范、制度执行等方面的结构性漏洞。
表面业绩回暖,实则隐忧重重
得益于4.2亿元技术转让收入“冲业绩”,珍宝岛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54.93%至4.73亿元,2024年扣非净利润亦回升至4.03亿元,摆脱了前两年连亏的泥潭。
但净利润的成色值得商榷。2024年经营现金流净额仅1.64亿元,净现比0.37,2025年一季度更是骤降至-2.67亿元。同期,应收账款激增至34.07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超过26%;存货更从2023年末的7.21亿元激增至2025年一季度的16.94亿元。表面盈利实则现金流吃紧,反映其盈利质量明显偏低。
第二大单品“炎琥宁”遭遇监管黑天鹅
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医药工业板块的核心产品——注射用炎琥宁,于近期被国家药监局要求修订说明书,新增黑框警示,并限制6岁以下儿童使用。炎琥宁是珍宝岛的第二大单品,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额高达4.12亿元,占医药工业营收的23.5%。这一监管强压,势必对该产品未来的市场销售构成严峻挑战。
调结构收缩贸易业务,能否可持续仍待观察
为应对外部压力,公司持续收缩中药材贸易业务,2024年该业务营收仅占总营收的5.58%。在国家中成药集采政策红利驱动下,珍宝岛毛利率短期有所修复(2024年为55.06%,2025年一季度为74.77%)。然而,这种以“腾笼换鸟”实现的利润回暖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仍存疑问。
治理力是长期竞争力的根基
珍宝岛药业近年来面临的困局并不完全源于行业周期波动,而是与其内部治理能力弱化密切相关。信息披露反复出错、重大交易“先上船后补票”、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不透明等问题,已严重侵蚀市场信心。
从治理角度看,企业的长久竞争力源于对规范运作的坚守,而不是短期报表的美化。若不彻底反思治理逻辑、修复内控机制,珍宝岛即便在短期内靠非持续性交易实现业绩“虚火”,也难以支撑其资本市场上的真正重估。下一个“黑天鹅”何时飞来,谁也无法预判。真正的危机,往往不是突然爆发,而是日积月累后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