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美军头疼欲裂,并非歼-20隐身机,而是中国的神秘特种机
作者 | 科罗廖夫
来源 | 炮口风暴
据《环球时报》报道,在2025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上,中国电科十四所正式发布预警机雷达科普微视频—《空中千里眼》,首度对外官宣空警-2000机载预警雷达的相关内幕。另据中电科十四所说法,空警-2000在研制过程中,还采用超低旁瓣天线设计与空时自适应处理两大技术。正是得益于此,空警-2000可以有效应对来自杂波的干扰,从而领先世界!
公开资料显示,空警-2000曾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天字号”工程,其重要性甚至要高于同时期推进的歼-20战斗机,该机也被誉为中国特种飞机领域的“争气机”。中电科十四所在视频中强调,空警-2000的雷达罩面积,相当于百平方米大小的“三室一厅”,系全球最大。与此同时,空警-2000机载预警雷达的元器件使用数量,更是有数百万之多,至于线缆长度则超过10千米,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中电科十四所紧接着指出,空警-2000一飞冲天仅仅只是第一步而已,如何有效抑制杂波才是重中之重。所谓杂波,是指能够产生干扰雷达正常工作的非期望信号的雷达回波,主要来自地面及地面建筑物体、海洋、天气(特别是雨)、鸟群以及昆等的回波。杂波的功率通常要比目标回波强得多,由此会让雷达对目标回波的检测出现困难。
杂波一般分为两大类:面杂波与体杂波。面杂波包括树木、植被、地表、人造建筑和海洋表面等散射的回波。体杂波主要是指具有较大范围(尺寸)的云雨:鸟类及昆虫等,金属箔条也可看作是杂波。再者通过天线主瓣进入雷达的寄生回波被称为主瓣杂波,反之则被叫作旁瓣杂波。
此外面杂波还涵盖地杂波与海杂波,故而又被称为区域杂波,当空警-2000机载预警雷达在下视模式下作业时,区域杂波会十分明显,因此便会对其造成极大干扰。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中电科十四所首先采用超低旁瓣天线设计,这里所提到的旁瓣,是相对于主瓣而言。
进一步讲,对于任一天线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其E面或H面的方向通常呈花瓣状,最大辐射方向所在的瓣称为主瓣,其余的瓣则称为旁瓣。至于旁瓣电平小于-40dB的天线就被称作是超低瓣天线,通过此类设计,如此就把杂波进入雷达的主要通道给彻底“堵”死。
当然在此情况下,仍会有不少漏网杂波袭来,对此中电科十四所又搬出了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进行过滤。传统的机载预警雷达只能利用目标与杂波的多普勒效应差异(多普勒技术),从杂波里寻找目标。即在空域或时域的一维空间内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由此造成的结果便是难以有效抑制杂波,导致远距离目标或弱小目标淹没在剩余杂波中无法被检测到。
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对此截然不同,该技术充分利用多通道雷达提供的多个空域通道信息和相干脉冲串提供的时域信息,以此能让机载预警雷达同时在空域和时域内对信号进行处理。具有空域、时域的自由度,可在空-时二维平面上形成凹口,比传统的一维滤波方法更利于滤除二维地物杂波,进而使得机载预警雷达的目标检测能力得以显著提高。
从这个角度讲,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已成为机载预警雷达杂波抑制的一种关键技术,另外超低旁瓣天线设计也能大幅增强机载预警雷达的抗干扰能力,堪称是一举两得。所以中电科十四所通过这两项技术,让空警-2000具备了超强的探测能力,以至于连几百公里外足球大小目标的飞行轨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需要强调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针对超低旁瓣天线设计还有着不同看法。这是因为超低旁瓣天线在研制、生产、维护等方面的费用以及全寿命使用周期的运行成本都颇为高昂,反观我国对此毫不吝惜,坚持将其运用在空警-2000身上,可谓敢为天下先。
我国对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的追踪研究和工程应用,并不比西方国家晚多少时间,所以才在空警-2000身上得到应用。在空警-2000之后,采用新体制、新理论、新技术的多型国产预警机已经面世,例如空警-500、空警-600、空警-700和空警-3000等等。我国仍将在预警机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
实际上,地球上只有两个国家能自主研发第四代预警机,那就是(___)和(___)。
目前全世界能够研制预警机的国家分为两个阵营:
第一阵营只有两个国家(其中一个已经堕落了),能够从机载平台,先进雷达到空中指控系统全套自主研制,并且形成多型号系列发展,并且大规模装备(数量70架以上)。
第二阵营有大俄,瑞典,以色列等国家,他们要么在技术上难产(例如俄罗斯A100),要么专注单项和捞偏门(例如爱立眼)。
其余都是群众演员,包括法国,英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先进国家,在预警机领域也小学生。
东方神秘大国:我不是鄙视谁,而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渣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