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石创新IPO:财务数据被质疑人为加工,涉前证监人员违规入股
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影石创新”)IPO注册已经申请获得了批文,公司即将进入发行申购阶段。影石创新IPO之路并不顺利,早在2022年1月28日就提交了注册申请,但直到2025年2月27日,影石创新IPO审核状态才变更为“注册生效”。
公开资料显示,影石创新是一家专注于全景相机、运动相机等智能影像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消费级智能影像设备、专业级智能影像设备、配件及其他产品等。
财闻网发现,影石创新的业绩增长和一些财务数据或存在“人为加工”引起质疑,公司发展暗藏隐忧,海外业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内业务发展缓慢,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也使得公司压力重重。而前间接股东陈斌的证监会背景也让影石创新暴露出诸多关联关系复杂,潜在利益输送问题。
财务数据疑似造假 “人为操控”痕迹过重
财闻网发现,首先引起质疑的就是影石创新那疑似造假的各种财务数据。翻看招股书,当影石创新的财务数据摆在人们面前时,就像一幅充满奇幻色彩却漏洞百出的画卷,引发着人们无尽的质疑与遐想。
2020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因疫情遭受重创,但影石创新营收却逆势增长60%,而行业龙头GoPro同期营收大幅下跌,甚至利润亏损也在扩大,影石创新宛如从天而降的 “救世英雄”,在行业普遍缩水的寒冬里,硬是闯出了自己的“盛夏”。而这种业绩增长在行业整体下滑的背景之下,其真实性被广泛质疑。
而另一方面,销售渠道数据的异常反馈或也说明影石创新的数据增长“不单纯”。2020年,影石创新线上销售占比突增至62.74%,但其在亚马逊等平台的搜索量增长与营收增长并不匹配。如亚马逊平台流量数据显示,同期影石创新产品搜索量仅增长15%。
财闻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2020年二季度美国亚马逊FBA仓曾关闭非必需品入库,那期间影石创新如何实现销售暴增的呢?不得而知,更有业内人士质疑其利用海外空壳公司刷单。与此同时,影石创新的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也出现了异常。2020年物流瘫痪,影石创新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却从45天骤降至28天,如此高效的周转近乎“神话”,极不正常。
除了销售数据方面的疑似造假,影石创新的产品成本与毛利率也存在诸多被市场质疑之处。如公司不同类别的产品在同一时期的直接人工成本竟然完全相同,有观点认为这是其成本核算存在“人为操作”的证据。
招股书显示在2019年,影石创新消费级产品毛利率达50.97%,远超GoPro的34.55%,而其研发投入绝对值仅为GoPro的1/10,但公司在招股书中仅以“产品结构差异”含糊其辞,缺乏具体技术参数佐证。这就有点像是在一场“科技创新马拉松”中,别人挥汗如雨拼命投入研发,它却轻而易举就拿到了超好的成绩,颇令人费解。
此外,财闻网发现,影石创新还存在子公司亏损与整体盈利之间的矛盾。如2020年,影石创新的九家全资子公司中有七家处于亏损,累计亏损近1600万元,而影石创新同期却实现了1.2亿元的净利润,毛利率更是高达50.74%,这种盈利能力与亏损子公司的矛盾之处引发了市场对其财务数据真实性的质疑。
除了上述“财务造假”质疑,从2017-2020年,财务数据显示影石创新营收和净利润增长一直呈规律性变化,营收从1.59亿元暴增至8.50亿元,年均增速达75.2%;净利润从621万元飙升至1.20亿元,连续三年增速超过100%。有业内人士质疑,这种“等差数列”式的增长,在科技行业实属罕见,给人以一种“人为操控”痕迹的嫌疑。
严重依赖海外市场风险大 行业未来增长陷入瓶颈
除了财务数据的疑似造假,财闻网发现,影石创新的未来发展前景也是扑朔迷离。首先就是公司面临的海外业务风险问题。招股书显示,影石创新过去几年平均75%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境外,美国是其最大销售市场,占比30%以上。
众所周知,境外业务容易受到国际贸易摩擦、关税政策变化、当地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期美国关税政策频繁大幅变动,这可能大幅增加公司的成本和经营风险。
而财闻网了解,目前,影石创新正受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起的337调查影响。相关信息显示,2024年3月29日,影石创新的竞争对手GoPro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337调查申请,指控影石创新及公司美国子公司相关产品及配件、照相系统侵犯其在美知识产权,截至招股书签署日,337调查事项仍在进行中。
据了解,如果337最终调查结果不利,不但影石创新的市场声誉将受损,相关涉案产品也可能无法继续在美国销售,对于业务占比近30%的美国市场而言,相关产品的退出无疑将对影石创新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除了海外市场,在占比较小的国内市场,影石创新也没有任何优势,目前国内运动相机市场竞争白热化,大疆等本土品牌来势汹汹。大疆凭借无人机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强大技术优势,推出的运动相机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给影石创新带来巨大压力。
此外,国内消费电子市场品牌众多,消费者选择丰富,影石创新在品牌知名度和用户基础方面,与一些国内老牌消费电子品牌相比不占优势,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业务拓展的难度。而且,目前智能影像设备行业竞争激烈,不仅有大疆等老牌竞争对手,还有其他新兴品牌的崛起,这使得影石创新在市场份额争夺上面临较大压力。
目前,影石创新的市场份额增长正面临瓶颈。根据公开的市场调查数据,影石创新在全景相机市场虽占据优势,但全景相机本身是小众细分市场,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达到7亿美元,而运动相机市场同期出货量实现翻倍,到2030年将增长至4461万台,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9.3%,市场规模是全景相机的10倍。
目前,影石创新的业务主要集中在运动相机和全景相机领域,两大业务合计贡献了87.3%的收入,但其中全景相机业务占比高达58.2%,而配件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仅12.7%,业务结构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相比之下,影石创新的产品市场增长空间有限,这让其上市后能否继续保持业绩增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前证监会官员“潜伏”入股 创始人朋友圈发文“证清白”
除了上述问题,财闻网还关注到了影石创新间接股东陈斌的证监会背景问题。陈斌之前在深圳交易所当过高级经理,还被借调到证监会发行部工作过,妥妥的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是深谙资本市场门道的内行。
作为“监管老人”,陈斌自然是个行家,没有直接持股,而是通过深圳麦高、厦门富凯等基金,再加上德朴投资等,搞了一套复杂的“迷宫式”股权架构,间接持有影石创新约5%的股权。
有意思的是,影石创新从2020年10月提交IPO申请到2022年1月提交注册,在这期间经历了四轮问询、两次上市委审议,却对陈斌的监管背景、入股动机、交易细节只字不提,直到2024年8月,影石创新创始人刘靖康才在朋友圈“自曝家丑”,监管才开始重点关注。这就像在一场考试中,考生一直藏着掖着自己的“小抄”,等到快出考场了才被发现,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作弊”的嫌疑。
据了解,陈斌在2018年10月突击入股影石创新,时间点恰逢影石创新提交IPO申请前夕,而他入股的价格竟比股东深创投高出50%,这种“逆市场规律”的操作也让人摸不着头脑,难免引发外界对其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猜测。
虽然后来可能迫于监管的压力,陈斌进行了股权退出,但其股权清理过程存在信息披露不透明问题。2023年4月,陈斌通过减资和份额转让退出,股权由实控人刘靖康承接,但转让价格、资金来源等关键信息均未披露。
2024年8月,刘靖康曾在朋友圈发文称:“敏感股东非审核岗,入股时出价最高(比深创投高50%),无利益输送”,还一度威胁转战港股。这一行为被外界解读为IPO未果后的“舆论施压”,让原本就敏感的事件更加引人关注。
据财闻网了解,影石创新的股权架构设计较为复杂,存在多层嵌套及间接持股的情况。例如,创始人刘靖康通过多个有限合伙企业及持股平台间接持有公司股份,还包括一些员工持股平台等。
除了上述陈斌事件的被质疑,公司还存在多个股权变动及套现质疑。2023年9月,刘靖康将其间接持有的汇智同裕全部财产份额转让给其控制的深圳一二,转让价格对应影石创新估值为165.8亿元。该等份额对应投资成本为1000万元,而转让价格高达22980万元,也就是说,刘靖康在公司上市前通过该交易“套现”2.2亿元,引发市场对其是否存在规避监管、利益输送以及对公司前景信心不足的质疑。
此外,刘靖康及其一致行动人潘瑶(其配偶)的持股比例自2020年6月30日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期间有所上升,部分原因是刘靖康受让了离职员工在员工持股平台的份额以及通过其控股公司受让其他股东的部分股权等,这些股权变动操作的合理性和透明度都受到一定关注和质疑。面对各种造假质疑和“奇幻”操作,财闻网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