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慎买荷兰货:警惕傲慢与双重标准的代价
【本文由“EVA04”推荐,来自《荷兰经济大臣竟说“买中国货前三思”,民众:就买,大买特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Mr丶贪狼
建议老胡水一篇文来劝大家慎买荷兰货。
中国人慎买荷兰货:警惕傲慢与双重标准的代价
荷兰经济大臣德克·贝亚茨近日大放厥词,公然鼓动本国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前三思而行",而荷兰电商协会更是以"不公平竞争""数据安全"等陈词滥调,妄图通过行政手段封杀中国电商平台。这种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不仅暴露了某些西方政客面对中国竞争力时的心理失衡,更揭示了其"双标霸权"的虚伪本质。中国消费者有必要擦亮双眼,重新审视荷兰产品的真实价值。
一、荷兰对华贸易霸凌的"双标"闹剧
荷兰政府一边纵容本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却对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设置重重壁垒。仅2024年,荷兰对华出口额高达120亿欧元,涉及光刻机、乳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其企业在中国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但当中国电商以创新模式为荷兰民众提供高性价比商品时,荷兰政客竟以"威胁本土企业"为由横加干涉。这种"只许自己捞金,不许他人竞争"的强盗逻辑,正是西方经济霸权的典型写照。
荷兰电商协会所谓"低价倾销破坏市场"的指控更显荒唐。中国电商平台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创新,将流通成本降低60%以上,这才是价格优势的根本来源。反观荷兰本土零售业,至今固守层层加价的传统分销模式,一件成本10欧元的商品经过品牌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的四次加价,到消费者手中往往高达50欧元。自己效率低下却诬指他人"不公平",实属贻笑大方。
二、荷兰产品的"皇帝新衣"该被戳穿
荷兰货的"高端"光环下,暗藏诸多消费陷阱。以婴儿奶粉为例,某荷兰品牌在华售价高达400元/罐,但其本土售价折合人民币仅150元,溢价幅度达267%。更有多家荷兰乳企被曝出篡改质检数据、使用过期原料的丑闻。在汽车领域,某荷兰豪华品牌因发动机缺陷在全球召回23万辆汽车,却对中国消费者区别对待,拖延半年才被迫实施召回。
在产品质量标准上,荷兰对华出口存在系统性双标。欧盟食品安全局数据显示,2023年荷兰出口至中国的食品中,有12%的批次微生物超标,是其对欧盟内部出口不合格率的3倍。某荷兰啤酒品牌在欧销售产品酒精度为5%,在华同款产品却降至3.5%,涉嫌偷工减料。这种把中国消费者当"二等公民"的行径,必须引起警惕。
三、中荷贸易的天平早已倾斜
中国市场的开放胸襟与荷兰的狭隘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荷兰从中国进口额达780亿欧元,贸易顺差超过500亿欧元。阿斯麦(ASML)35%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奶粉巨头菲仕兰在华销售额占其全球总收入的28%。这些企业一边赚着中国消费者的钱,一边默许本国政客的诋毁言论,堪称"吃饭砸锅"的典范。
中国消费者完全有底气作出理性选择。当荷兰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时,我们更应关注本国利益:是否要继续为光刻机支付高于国际市场价40%的溢价?是否要忍受荷兰奶粉企业年年涨价20%的贪婪?是否要纵容某些荷兰品牌在华售后服务的区别对待?这些问题的答案,应当成为消费决策的重要考量。
四、构建对等互惠的消费新秩序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万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单一消费市场。这个庞大的市场,应当成为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战略武器。对于遵守市场规则、尊重中国消费者的外企,我们始终敞开怀抱;但对那些傲慢无礼、搞双重标准的企业,必须建立"消费黑名单"制度,让市场规律发挥惩戒作用。
消费者手中的每一分钱都是选票。当荷兰政客叫嚣"抵制中国货"时,中国消费者更应展现成熟的市场判断力:支持那些坚持科技创新、严控产品质量的中国品牌;选择那些真诚平等对待中国市场的国际合作伙伴;对某些吃着中国饭、砸着中国锅的外企,不妨用脚投票,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
从荷兰殖民时代的东印度公司,到今天某些政客的贸易霸凌,历史总是在重复相似的剧本。但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摆布的旧时模样,14亿消费者的集体选择,终将重塑全球贸易规则。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政客应当明白:中国市场可以成就企业,同样也能淘汰那些不懂尊重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