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私立名校只收2种人,富人或天才
【本文由“印加节度使”推荐,来自《英美名校和世家子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欧洲过去没有公共教育,只有贵族或富豪子女有家庭教师教育,然后是教会神职人员有宗教教育,这些都是私人教育,其他人都是文盲。
现代欧美大学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是有一个富二代要学文学,于是找了一个文化人教课,又找了几个朋友一起分摊费用。这种模式流行后,又有人自己开班授课,授课的人自称“教授”,组队租用场地去教知识赚钱。
然后就有资本进入,成立了“大学”来组织“教授”们开班授课赚钱。至此,欧洲才有了私立公共教育。
这类私立大学的目的就是赚钱,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目标。你是天才但没钱,大学不会免费教你知识;你是蠢才但有钱,大学欢迎你。
这类私立公共教育发展到普鲁士崛起时发生了变化。从马丁·路德-魏玛公国-埃纳斯特公爵-腓特烈·威廉一世-费希特-威廉·冯·洪堡-裴斯泰洛齐----从1524欧洲开始有义务教育的萌芽诞生----
到威廉一世成立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主政期间,德国的初等教育机构模式已逐渐确定下来。初等学校分初、高两级,每级4年,计8年,儿童6岁入学,14岁结业,此为强迫实施的义务教育。1872年制定和公布的《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里,教学内容涵盖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德文名著、民族诗人主要诗篇,外语选修课(一般都是法文)、绘画、歌咏、体操、缝纫、家庭工艺等,数学课不仅讲授小学、分数,对数、二次方程,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也包含在内。
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强迫儿童义务教育,让德国走上了异于英法的发展路径——教育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也让这个“义务教育先行”的国家快速成长为19世纪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事实上,1832年基佐成为法国公共教育部长后,就曾派遣库森去普鲁士学习当时全欧洲最优秀的教育体制,但直到1881年6月,法国教育部长费里制定《费里法案》,规定国民教育义务性、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儿童的义务教育年限(6-13岁),小学的教学科目,这才奠定了法国现代初等教育制度的基础。英国国会于1870年通过的《初等教育法》,规定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也让这个保守、传统的国家有了公立学校。进入20世纪后,普及义务教育已成各国共识,义务教育褪下“宗教色彩”,趋于世俗国家化,由付费走向免费,人人得以受教育。
好了,义务教育的历史科普完了。但欧美高等教育一直走的是双轨制。有公立的高等学府,有私立的高等学府,办学目的不同,收的学生也不同。
正因为有了公立高等学府,那些穷人家的天才得以进入私立高等学府,否则私立名校内全是富二代们,这不糟蹋学校的排名嘛。排名靠学生的成绩,大部分富二的成绩很可怕的,如私立名校只收富二们,那排名恐怕世界垫底,垫底后就不是名校了,是垃圾堆。
所以,那些欧美私立名校只收2种人,富二或天才。富二创收,天才创名,都是生意,完美组合。
所以,大家对欧美私立名校不用过于关心,你不是富二或天才,是没机会进去的。
所以,对那些管中窥豹的人,要知道,不是你看到一个黑点然后豹子就是黑色的,不是你看到一个黄点豹子就是黄色的,你把眼睛从管子上挪开,全面的整体的看看豹子,你会发现它是黄底黑点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