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组装”标签难摘,杨元庆高薪背后的创新尴尬
在科技浪潮汹涌的今天,联想,这个曾经被冠以“民族之光”称号的科技巨头,似乎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5月7日,联想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的2025创新科技大会,本应是其向世界展示AI领域最新成果的舞台,却不料成为了一场被质疑与嘲讽的盛宴。
大会上,联想隆重推出了覆盖全场景的智能体矩阵,包括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乐享企业超级智能体及城市超级智能体。然而,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超级智能体”,实则难以掩盖其背后的技术短板。面对AI这个风口,早在2017年联想就宣布全面进军AI领域,至今已经8年,但联想似乎并没有拿得出手的AI产品。现在发布的三大“超级智能体”也被指依赖DeepSeek这类第三方技术,绕开了核心科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AI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联想似乎又一次选择了“拿来主义”,而非自主研发,这无疑为其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联想的“组装大师”称号由来已久,从PC时代到AI时代,这一称号似乎始终如影随形。在PC领域,联想依赖英特尔的芯片、微软的操作系统以及三星的硬盘内存等外部供应商,而在AI领域,这种依赖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被曝联想仅贡献了硬件接口适配,而核心算法、训练框架均来自外部。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没有自主技术的支撑,联想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与联想在AI领域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掌权人杨元庆的高薪一直饱受争议。2011年开始,杨元庆连续三年蝉联福布斯“中国最贵CEO”薪酬榜。相关数据显示,2018-2022年,杨元庆的年薪从1亿增至1.7亿元。然而,同期联想的市值却从600亿下滑至400亿,手机业务市占率跌出全球前五,PC市场份额亦被惠普反超。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杨元庆的高薪似乎成了一种讽刺。投资者们不禁要问:这样的高薪,真的物有所值吗?
除了业绩下滑和高管高薪的问题外,联想的口碑也在近年来逐渐崩塌。从“5G投票门”到国内外售价差异的质疑,再到“抵制联想”话题在微博上的广泛传播,联想的品牌形象已经大打折扣。作为曾经由中科院出资建立的国有企业,联想的“民族”性质也受到了网友的质疑。品牌价值的暴跌,无疑是联想当前困境的又一明证。
面对AI这个时代的风口,联想虽然早早宣布全面进军AI领域,但至今仍未拿出令人信服的AI产品。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的推出,虽然看似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实则难以掩盖其在核心技术上的缺失和战略上的迷茫。在AI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今天,联想需要的不是又一个华丽的PPT展示,而是一场从治理结构到创新体系的彻底革命。只有这样,联想才能在AI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重拾昔日的辉煌。
联想的未来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联想能否摆脱“组装大师”的标签,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AI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而对于杨元庆来说,如何带领联想走出当前的困境,实现业绩的回升和口碑的重建,将是他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