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50万,富人家庭争抢「外包妈妈」
作者 | 肖声
来源 | 最人物
包吃包住,月入三万,儿童陪伴师正在中产家庭兴起。
儿童陪伴师是指陪伴孩子全面成长的专职人员。她们既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又规划和安排孩子的学习任务。用儿童陪伴师机构创始人郭婷的话来讲,儿童陪伴师是高级保姆和住家家教的结合。
这一职业从2023年兴起,在招聘软件和社交媒体上,招募儿童陪伴师的家政公司比比皆是。高薪是这份工作最诱人的地方。陪伴师的薪资每个月1万到3万不等,高的四五万。有传言,最高可达10万每月。
与高薪相对应地是对儿童陪伴师的高要求。本科学历、全英文交流、会开车,几乎是陪伴师市场上的硬通货,研究生、海归是加分项。差别体现在薪资待遇上,普通本科学历的陪伴师工资只有1万出头,而海归硕士能拿到3万。
雇佣陪伴师的通常是中产以上家庭,孩子父母多为企业高管,或拥有自家公司。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又想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于是选择雇佣高素质陪伴师提供支持。
因此,儿童陪伴师又被称为“外包父母”,除了生育与经济支持,她们几乎承担起父母的所有职责。
这些“外包父母”看上去与正职父母一样,住豪宅开豪车,陪孩子玩和学习。她们以局外人的身份,窥见豪门的无奈。操劳的妈和缺席的爸是这些家庭的常态,父母常陷入功能性瘫痪,试图用金钱或溺爱填补情感陪伴的空白。
然而她们毕竟不是“父母”。经济关系维持下,她们寄人篱下,时刻戴着和善的面具生活。高薪的代价是以自由作为交换,当压力与疲惫袭来,她们意识到,既然做出选择,就必须接受结果。
清晨5点50,半夏的闹钟准时响起。
起床洗漱,收拾自己,6点20,半夏出现在老二房间。他叫瑞瑞,是个7岁小男孩。为了顺利叫早,半夏不得不盯着瑞瑞穿上衣服,走进卫生间,洗脸刷牙。
磨蹭是小朋友的天性,如果不全程陪着,瑞瑞至少会晚1小时起床。吃饭也是。6点50左右,半夏与瑞瑞坐在餐桌前,哄着他吃完阿姨准备好的早饭。半小时后,她将步行送瑞瑞上学。
再次回到家约莫8点,半夏开始吃自己的早餐。在普通上班族睡眼惺忪的时刻,忙活了一早上的半夏,也才刚刚迎来属于她的一天。
半夏是一位全职住家的儿童陪伴师,在浙江雇主的三胎家庭里,她主要负责照顾老大老二,两个男孩,一个上五年级;一个上一年级。每个月,她能拿2万5千块工资。
所谓儿童陪伴师,用半夏的话讲,“就是把高学历的人才请回家,既当保姆,又当育儿师”。
图源《凡人歌》
半夏的工作便混合着两种角色。吃完早饭,她需要先洗做早餐用的空气炸锅和烤面包机,收拾干净厨房后,再洗孩子们的衣服,内裤、袜子必须手洗,长袖袖口也得搓干净。洗衣机工作的间隙,她会收拾书桌和床铺。
忙完这些,她和阿姨带着家里最小的女宝,去楼下公园遛弯。差不多玩一个小时,她们就去买菜。做饭、吃饭、洗碗,半夏的上午结束在1点15分。
午休过后,她开始备课。哥哥们在学校学到哪,她就学到哪,他们不明白的地方,她能及时讲解。除了备课,她还陪着小宝读儿童绘本,做英语早教。老二瑞瑞放学回家,半夏的注意力再次转移到他身上。从默写字词到背诵古诗,半夏引导他一步步完成作业。
既然选择成为儿童陪伴师,半夏势必做出特色。从前瑞瑞读课文声音总是糯糯的,张不开嘴。半夏注意到这一问题,特意大声朗读示范给瑞瑞看,或者进行角色互换,请瑞瑞教自己怎么读,让他感受到声音洪亮的魅力。现在瑞瑞朗读进步得多,家长看到成果,知道没白请半夏来。
为了跟孩子们互动,调动起小朋友的情绪,半夏随时保持着亢奋状态。一整天,她都用高八度声音喊他们“宝宝”,时刻维持笑容,毫不吝啬夸奖与鼓励。如果你对小朋友热情,他们同样会回馈笑脸,半夏完全与他们打成一片。
晚上9点30是孩子们睡觉的时间。在此之前,半夏要与他们一起去楼下散步,学习生活常识,比如装书包、系鞋带,做眼保健操等等。
10点后,半夏再次洗漱,躺回床上。
半夏陪孩子画画
从去年5月成为儿童陪伴师到现在,半夏的生活日复一日。
2023年,“儿童陪伴师”概念在中产家庭兴起。由于发展时间短,覆盖面窄,市场未对这一职业做出标准定义。总的来说,它指陪伴儿童全面成长的专职人员。尽管概念新颖,但儿童陪伴师并非空穴来风。曾经做过陪伴师,如今承担中介服务的郭婷告诉我,“它更像高级保姆和住家家教的结合”。
根据雇主需要,陪伴师们有计划地变换工作重点,有的负责照顾孩子生活起居,有的关注学习与日常习惯,更多是兼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事务。
儿童陪伴师的薪资高于高级保姆和住家家教,月薪在1万到3万之间。半夏告诉我,圈子里的陪伴师最高月薪可达10万。她们按照每月工作26天计算,根据实际休息时间,工资多退少补。
聘请陪伴师的家庭通常是高净值家庭,总资产千万以上。他们大多为企业负责人,或大型公司高管,平日无暇顾及孩子,又想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于是选择雇佣高素质陪伴师提供支持。除了陪伴师,这些家庭还配有保姆、司机,或专门的育儿嫂。有时候,家里的老人也会同住。
如何处理与庞大家庭的关系,几乎是所有儿童陪伴师都曾遇到的问题。在这样的家庭里,他们周旋于家长与孩子之间,同时要跟其他工作人员打好关系,还得照顾每位家庭成员的情感需求。伴学之外,儿童陪伴师也在探索富豪家庭的边界。
有人说,儿童陪伴师是“外包父母”,除了生育与经济支持,她们几乎承担起父母的所有职责。
这些“外包父母”看上去与正职父母一样,住豪宅开豪车,陪孩子玩和学习。然而她们毕竟不是“父母”。经济关系维持下,她们以局外人的身份生活在豪门家庭,窥见其中的无奈。操劳的妈和缺席的爸是这些家庭的常态,父母常陷入功能性瘫痪,试图用金钱或溺爱填补情感陪伴的空白。
父母职责可以外包,但父母的爱也可以吗?
图源《三十而已》
yiki服务的是上海三胎家庭,家里有5岁哥哥和4岁的双胞胎妹妹。yiki负责管理他们的学习计划,每月2万。
她的雇主是上海一家游戏中厂的负责人,夫妻共同管理公司业务。生孩子时,他们已经四十多岁,对孩子的感情不一般,再加上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空陪孩子,出于愧疚心理,对孩子宠爱有加。
送礼物是这个家庭哄孩子最擅长的方式。每写一次作业,每完成一个任务,孩子们就会得到一份礼物。长此以往,哥哥养成没有礼物就不能做事的习惯。以写作业为例,如果开始前不承诺送他玩具,他就会不停地哭,或摔东西。
除了yiki,家里还有保姆,专门收拾家务和做饭。在她们的陪伴和照顾下,孩子们几乎是家里的小皇帝。但离开家庭,其他人不会把他们捧在手心里。
哥哥不能接受失败。有次在爸爸朋友的农场里,他跟朋友的小孩比赛攀爬,看谁用时短。另一位小朋友从小在农场里玩,轻车熟路,总是更快些。哥哥不服,不停要求重来,直到赢了才肯罢休。无奈之下,爸爸的朋友只能说了个假时间,他才开心起来。
妹妹们也有类似情况。吃饭时,如果二姐吃到不喜欢的东西,就会让人倒掉。最后还不满意,需要把东西从垃圾桶里再捡出来。妹妹会因为妈妈先给姐姐穿衣服而闹一早上,不停地穿、脱,到处找茬。
妈妈关注到这些,曾主动找yiki商量。她建议yiki再严厉点,不要放纵他们耍小脾气。但通常情况是,妈妈会先纵容。即使妹妹大哭大闹,妈妈也不生气,除非时间来不及,否则她可能一直顺着妹妹,不停给她换衣服。
相比之下,爸爸严厉得多。如果孩子们在车上哭起来,他会停下车打开车门,佯装把他们扔下去,直到孩子停止哭泣,才再出发。
yiki对这个家庭的印象是妈妈无限包容,爸爸很少出现。尽管工作再忙,只要在家,妈妈都会哄睡三个孩子,但爸爸几乎没有过。家里的司机曾对yiki说,“妈妈就像个男人一样,撑起家里大事小事”。除了工作和管孩子,大到维护家里各项关系,小到家庭采购,她全部关照着。
这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做到。yiki曾听到上一位雇主对孩子说,“不要再喊妈妈了,每天都妈妈妈妈,我真烦死了”。不过比起“讨厌”孩子的妈妈,爸爸们在家庭里似乎是隐身的。
yiki和哥哥
“他们太清楚带孩子不容易,所以才找儿童陪伴师,钱无所谓”,这是乾宇总结出来的经验。他总共待过三个家庭,都不让人省心。
其中一个是单亲家庭,10岁男孩跟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是上市公司高管,工作忙,总是出差。由于对孩子的陪伴少,她会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去的第一天,司机就提醒乾宇,“这个小孩不好弄”。
家长对乾宇的要求是帮孩子戒掉电子游戏。头一天接孩子放学时,孩子一定要边玩游戏边回家,乾宇坚决拒绝。等来的是小朋友的执拗,不给玩他就不肯走。下午4点20放学,他们一直僵持到晚上7点半才回家。持续一周的时间里,他们经历几次拉扯,乾宇使劲把他往别的事情上引,小孩才不再想电子游戏。
一开始小朋友不能接受乾宇立的规矩,跟姥姥提过几次“让乾宇老师走”。为了跟他处好关系,乾宇带他运动,学历史知识,跟他聊天谈心,他才慢慢适应。有天他告诉乾宇:“乾宇老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我妈妈整天出差,姥姥身体不舒服,都管不了我,你不管我谁管我?”
正如小朋友所言,家长总是处于陪伴缺位状态。有次妈妈答应陪他玩,结果等他写完作业出来一看,妈妈已经不见了,他的眼泪瞬间哗哗流下来。
乾宇坦言,“缺乏陪伴只是家庭问题的一种,还有更严重的”。他曾亲眼见过父母在孩子面前争吵,孩子吓得话都不敢说的情况。大部分家长没有耐心,一点就炸。在上一家服务时,他跟雇主家庭开车出门。孩子在车上玩电话手表,家长说了几次不听。最后家长急得不行,把车停在路边,甩门就走了。
图源《凡人歌》
乾宇认同儿童陪伴师是“外包父母”的说法。富豪家长由于工作繁忙而缺乏对孩子的陪伴,出于愧疚心理,他们往往会想补偿。提供以金钱为代价的补偿是最常见的方式,请儿童陪伴师也是其中一种。他们把照顾孩子外包给陌生人,只出钱不出力。
然而,以经济关系维持的陪伴始终不能替代父母的陪伴。有个孩子曾质问乾宇,“为啥要听你的?”在乾宇看来,他在宣泄不满,家长本就不管自己,还找个老师来,更不会陪他了。对孩子来说,请陪伴师反而意味着父母的疏离,没有人能代偿父母的爱。
不是所有陪伴师都能拿到高薪。
这与学历和技能挂钩。本科生的市场价约为月薪1万,硕士生是2万至2万5,海归或英语水平高的陪伴师月薪在3万左右。会开车、有特长是陪伴师的加分项。如果同时掌握多种技能,工资仍有提升空间。
高薪背后,儿童陪伴师付出的努力不亚于普通人。
英语是最关键的。乾宇所在的陪伴师中介群里,几乎每家雇主都强调了英文水平。这些家庭早早为孩子规划好国际升学路线,全英文交流是最基础的应聘条件。
但这并非意味着其他技能不重要。儿童陪伴师培训机构的创始人郭婷告诉我,除了学历和语言外,陪伴师还需掌握儿童心理学、早教知识、趣味游戏等各项技能。尤其是针对6岁以下儿童的陪伴,她们需要精心设计早教活动,对孩子的锻炼精细到手指灵活度。
儿童陪伴师的每日安排表
yiki和乾宇不约而同提到,男性陪伴师很少。从yiki的视角看来,男性从事家政服务不常见,何况儿童陪伴师是新兴职业,男性陪伴师少之又少。作为男性陪伴师的乾宇见解不同。比起男性,他发现家长更青睐女性陪伴师。女老师通常体贴温柔,相当于妈妈的角色。但家长们没有意识到,爸爸的职责也得有人承担,男性也能带孩子。
学历高,英语好,六边形战士,仅仅是儿童陪伴师的入行门槛。进入这行,她们才发现,高薪的代价是牺牲自由和情绪。
一周下来,除了幼儿园课程外,yiki带的三个孩子需要上15节课外兴趣班。通常,周内下午4点放学后,哥哥留下上篮球课,妹妹们去学游泳。上完兴趣班,yiki陪哥哥写完作业再回家。周末孩子们的时间几乎被课外班填满,yiki必须跟着连轴转。
她发现,自己成为陪伴师后,几乎没有任何社交,连漂亮衣服也很少穿了。她平常全天无休,跟孩子待在家里,或去家长的公司打杂,偶尔放假,就去看看本地的演唱会。四五月份气候宜人,她却只能窝在家里做“全职妈妈”。有天和本科同学视频聊天,对方说她“好像没有灵魂了”。
在父母面前,她是任性的孩子。由于跟父母的观念差异,他们总是吵架。但来到雇主家里,她却像变了个人。尽管老人们跟父母秉性相似,她却从未反抗过他们,反而把关系处得很好。她时刻戴着面具,表演一位让所有人满意的角色。当yiki告诉大家她也会脾气不好时,不论雇主家庭还是其他同事,都不相信。
乾宇也曾遇到过跟雇主家庭相处的问题,不过对他来说,最让人头大的是双方教育理念不合。
他花费几个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帮他戒掉电子游戏,但跟家长单独旅游过后,孩子就变了。孩子告诉他,以后只管学习,其他任何都不要插手。无论乾宇怎么提醒他,学习成绩提高建立在好习惯的基础上,他都不听。最终无奈之下,乾宇只能选择辞职。
“做陪伴师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我就是太犟”,乾宇说。于他而言,既然做了,就一定得做出成果。他想帮孩子进步,培养长期发展效果。可陪伴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能起引导作用,不可能百分百奏效,“太纠结这个问题,不仅对孩子成长不利,自己压力也很大”。
对很多高学历的人来说,成为儿童陪伴师似乎并不光鲜体面,但他们大多没有选择。
半夏是北京211高校的硕士,读计算机与材料的交叉学科。毕业时,她接到上海一家外企的offer,公司承诺她一年能挣30多万。但入职后她才知道,每月到手只有1万左右,30万是两年后的薪资水平。半夏选择从外企辞职,无缝衔接到现在的雇主家里。
尽管现在回想起来,她觉得辞职“像脑子有病”,但在当时看来,做儿童陪伴师是她能找到最好的工作。
至于未来,半夏认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不如先赚钱。
图源《小夫妻》
为了高薪辞去工作的还有yiki。yiki是艺术生,本科读的服装设计,后来保研到美术学读硕士。毕业后,她回到老家,做新媒体工作,税后月薪5千多,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
工作半年后,她被“宇宙尽头是编制”的论调打动,决定备考事业单位。她瞒着父母辞职,5个月的时间里,考了十四五家单位。直到花完所有积蓄,她再也考不动了。
“是不是生存更重要”,yiki反复想这个问题。有天看社交媒体时,她偶然刷到一条招聘儿童陪伴师的帖子,心想上面的要求她都符合,钱又多,为什么不能做?没有犹豫,她立即给帖主发了私信。几经辗转,yiki来到现在的雇主家。
对yiki来说,赚更多钱意味着更多自主权。yiki的父母不知道她在做什么,她只告诉父母在上海从事教育行业。她认为父母不会接受她像保姆一样的工作,或许公务员才是他们青睐的。
她是不婚主义,也不想生孩子,理想的生活是一个人独居。料想到以后可能与父母产生的争吵,yiki决定先攒点钱,赚够“生存资料”,这样她才更有底气和决心。
做陪伴师两年来,yiki攒了些钱,正准备辞职。她跟孩子妈妈提起离职的事,对方劝她裸辞不行,出去干啥都没经验。妈妈让她去自家游戏公司试岗,找个适合自己的。尝试过3D原画、采购、hr后,yiki还未拿定主意。
不过不管怎么说,进入游戏中厂试岗都是意外之喜,yiki觉得自己成为儿童陪伴师没白选。
yiki陪孩子去日本参加夏令营
在中国地质大学读教育体育学的乾宇,研究生没毕业就成为了儿童陪伴师。那是2023年,他在招聘会上了解到这一行业,来招聘的家政公司,挂出的岗位月薪高达3至5万,引来同学围观。
人力告诉他,这是为高净值家庭服务的住家教师,需要英语好、学历高的人才。
乾宇接到第一份工作,雇主是位明星,对孩子学习要求不高,只要陪着孩子锻炼,保护他的健康就好。乾宇以明星助理身份出现在家里,负责开车和陪玩,每月工资2万。他的工作进展得顺利,但2个月后,雇主全家移民海外,乾宇的第一段陪伴师经历宣告结束。
英语水平是儿童陪伴师市场的硬通货。由于英语不好,乾宇想再找一份工作并非易事。后来乾宇又做过两家,一家是四胞胎家庭;一家是单亲家庭。两份工作的月薪均在2万上下。
高薪让乾宇看到赚钱的希望,研究生毕业时,他没再尝试新的工作。按照他的说法:“到社会上找什么样的工作,一个月能管吃管住,到手2万?”归根结底是现实压力。
对乾宇来说,趁年轻多挣点钱是他的信念,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钱才好做事。更进一步说,他希望通过做儿童陪伴师积累经验,结识人脉。这是个新鲜职业,各类市场等待开拓,如果有可能,他想到上游看看,做陪伴师培训或统筹。
长期以来的心理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想清这个问题后,乾宇决定暂时放弃做儿童陪伴师。他打算加盟中介机构,做陪伴师培训业务。
作为新兴职业,儿童陪伴师的市场还不规范,陪伴师质量参差不齐。中产家庭日益重视教育,儿童陪伴师的需求随之增多。如果培养一批高质量的陪伴师进入市场,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
注: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