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单缠身的平安产险:屡次违规,捆绑销售遭消费者质疑

在金融保险行业的璀璨星河中,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引领着行业的潮流与方向。然而,其旗下的明星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平安产险”),近年来却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合规问题的频发,不仅让这家曾经辉煌的企业声誉扫地,更让无数消费者的信任之舟在风浪中摇摇欲坠。

500

平安产险,这个自1988年起便伴随中国保险业成长的老牌企业,一度以庞大的市场份额和丰富的产品线傲视群雄。从覆盖20余个行业的6500款产品,到为240万小微企业提供的220万亿元风险保障,再到“平安好车主”APP那近2.36亿的注册用户数,无一不彰显着其曾经的辉煌与实力。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业绩背后,却隐藏着令人触目惊心的合规黑洞。

2024年,对于平安产险而言,无疑是充满挑战与争议的一年。这一年里,它不仅因一系列违规操作被监管部门重拳出击,累计罚款金额高达数千万元,更因屡教不改、违规行为频发,成为了行业内外的众矢之的。从电销业务中的不当利益输送,到内控管理的严重缺失,再到未按规定保管重要资料,每一项违规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匕首,深深刺痛了消费者的心,也割裂了市场对平安产险的信任。

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5月17日,中国平安旗下的三大子公司同时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出的罚单,合计罚没金额高达7800万元。其中,平安产险因涉及电销业务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未按规定保管电销录音资料,内控管理不合规等14项违规行为,共计被罚款595万元,12名相关责任人也被处以1至11万元不等的罚款。

500

彼时平安产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此次处罚事由源于该公司在2019年接受的原中国银保监会常规例行检查。针对相关问题,其过往五年来高度重视,诚恳接受各项检查要求,认真全面落实整改,主要问题点已基本整改完毕。

但却事实证明,平安产险在回复中承诺的整改并没有落实到位。在上述罚单公布的三天后,平安产险宁夏分公司旗下的四家支公司便被处以共计36万元的罚款,7名时任高管因对违法违规事实负有责任,也被处罚6.8万元。

500

平安产险此次被罚的原因,正是“编制虚假资料,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利益”,与此前巨额罚单中公布的“电销业务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问题大同小异。

如果说合规问题是平安产险信誉危机的导火索,那么捆绑销售则是其直接伤害消费者权益的利刃。在平安产险的销售过程中,强制捆绑销售保险的行为屡见不鲜,仿佛成了其不成文的“潜规则”。无论是购买新车时的“附加险种”,还是续约车险时的“捆绑产品”,消费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接受了这些并不需要的保险服务,额外支付了高昂的费用。

黑猫投诉平台上有用户表示,自己在平安产险购买新车车险时未有保险公司员工露面及解释保险相关条款,但发起退保后却产生了52.76元手续费,且退保时该公司强制要求其联系4S店出具车辆有质量问题的情况声明,才予以退保。

500

这位用户强调,因保险公司员工或公司简化、疏忽工作流程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失,所谓的52.76元“手续费”应当由保险公司自身退赔承担,以“公司规定”为由转嫁到消费者或无关工作人员身上是不合理的。

还有用户反映称,自己于2019年在线下门店购买汽车时遭到了平安产险的恶意推销,对方利用信息差哄骗、隐瞒销售,自己花费了8万元左右购买汽车,却被恶推销购买车辆保险近7500元,还捆绑了人身险、意外险等各种保险。

查阅过往报道可知,平安产险在线下渠道强制捆绑销售的违规行为时有发生。2021年“中华网山东频道”披露,有车主在为新车购买除交强险外的商业险时,被告知必须购买“平安驾乘无忧三代保险”,否则不能出具保单。

另有一名车主在2023年8月向邵东市“百姓说话”栏目投诉称,自己在平安车险续约时发现,一款价值458元的“车主尊享保障”产品与车险存在强制性捆绑销售的违规行为,且业务员声称该产品无法取消,意图控制客户调整方案。

500

更令人愤慨的是,当消费者试图维护自己的权益,申请退保时,却往往遭遇重重阻碍。退保手续繁琐复杂,甚至被要求提供不合理的证明材料,如车辆质量问题声明等,才能勉强获得退保资格。而那些因退保而产生的手续费,更是让消费者感到无比憋屈与愤怒。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更暴露了平安产险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的短视与贪婪。

面对如此严峻的合规危机与信任危机,平安产险的未来之路显得尤为艰难。尽管其曾多次公开表示将强化合规意识、健全监督机制,但实际行动却远远落后于口头承诺。频繁的违规处罚与接踵而至的消费者投诉,如同两座大山,压得平安产险喘不过气来。

对于平安产险而言,要想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与尊重,就必须痛定思痛,从根本上解决合规问题。这不仅仅意味着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销售行为,更意味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员工培训与教育,提升整个企业的合规意识与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修复受损的声誉,重建消费者心中的信任之桥。

然而,这条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平安产险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代价,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它必须面对的现实与挑战。因为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变革的时代里,只有那些真正尊重消费者、坚守合规底线的企业,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与尊重。而对于平安产险而言,这或许是一次凤凰涅槃、重获新生的契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