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不成,就跳长江!”安徽造车大佬,用29年创造了神话
作者:吴迪
世界,可能真的变了。
前不久,来自欧洲汽车行业权威媒体Automotive News Europe的一则报道,让不少人感到震惊:
#奇瑞,即将与大众集团达成协议,要在大众的德国工厂生产新车型。
中国车企进入德国本土造车,这还是历史头一遭。
● Automotive News Europe的报道
而早前就有消息曝出,大众汽车决定关闭德国的两家工厂,可能会卖给中国车企。
在大家以往的印象里,大众年销近900万辆,坐拥奥迪、保时捷、兰博基尼等一众豪车品牌,是“高富帅”的代名词。
但,它为什么要把本土的产线交给一家中国车企?
这背后暗藏的,正是中国汽车崛起的趋势,一个正重构全球汽车市场格局的趋势。
以大众和奇瑞2024年的业绩为例:
前者,去年销量下滑了3.5%,净利润下滑15%,正处于市场低迷的困境,关闭本土工厂,就是为了节约经营成本;
而后者,全年销量暴涨38.4%至260万辆,净利润较两年前翻了一倍多,可以说如日中天。
更厉害的是,奇瑞的销量,有近一半在海外,连续22年出口销量排名第一。这次拿下大众工厂,就是为了在欧洲本土生产新车型,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
如此强悍的业绩和商业动作,也不禁让人发问:
29年前,那个从几间茅草房起家的奇瑞,是怎么一步步进化的?
造不出汽车,他就跳长江
上世纪90年代末,芜湖市的支柱产业纺织业陷入了困境,为了产业转型,当地政府决定成立一家汽车制造厂。
他们雇请的工程师,名叫#尹同跃。
1962年出生的尹同跃,毕业于安徽汽车的“黄埔军校”——安徽工学院(即现在的合肥工业大学),有过在德国、美国学习的经验,34岁就贵为一汽最年轻的技术权威,前途无量。
● 尹同跃
但当时的芜湖,能批给尹同跃的,只有几个废弃砖瓦厂和30万的资金,相较一汽,条件和待遇非常简陋。
尽管如此,尹同跃还是放弃了脚下的坦途,于1997年回到安徽,在几间茅草房里创立了奇瑞。
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受到时任芜湖市副市长、奇瑞董事长詹夏来的感召,被其“总是为外国人做事没有出息”的观点打动,立志要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品牌。
造汽车,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资金。30万元,显然无法支持尹同跃的造车梦,最开始,他只能做一些零部件。
他后来回忆说:“起步时太艰难了,没钱,没人,没技术,一切都从无到有,连饭都是自己做。有时真觉得,这是不是开玩笑啊!”
真正给他大施拳脚机会的,是国资的介入。
1997年3月18日,安徽省和芜湖市政府决定由下属5家单位共同投资,成立了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詹夏来担任总经理兼董事长,而尹同跃担任副总经理。
此时的他,肩负着整个安徽省造车的梦想,深感责任重大,唯有全力以赴,死而后已。
为了招纳人才,他从一汽大量挖人:“当时干部挖了288人,员工挖了有1000多人。”
在攻克最关键的发动机技术时,他们遭遇了国外汽车厂商的技术封锁。好不容易耗资近3000万美元购买了福特在英国的发动机生产线,却被对方处处刁难:不仅不允许中国工人参与组装和旁观,而且派出的工程师工作敷衍了事,白天只顾着喝咖啡,效率低下。
几个月过去,设备组装毫无进展,这让尹同跃心急如焚。面对外国人的轻视和懈怠,他愤怒地说道:“让外国人走,我们自己干!” 并向詹夏来立下军令状:“干不成,就跳长江!”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没有技术,造不出发动机,但尹同跃和他的团队偏要争这口气。
于是,厂里组织技术骨干,夜以继日地钻研国外技术文献,经过500天的艰苦奋战,终于在1999年4月27日的晚上,奇瑞第一台发动机顺利下线,一次性点火成功。
● 第一台发动机下线,奇瑞举办了庆典仪式
这一声点火的轰鸣,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更点燃了中国人自主造车的信心,在场的所有人激动得抱头痛哭。
攻克了发动机技术,紧接着,奇瑞就迈向了整车制造。七个月后,首辆奇瑞轿车——风云000001成功下线。
● 奇瑞000001
其车身参照西班牙图纸在大众平台上打造,很多配件是从捷达的经销商手上买回来的。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不够原创,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帮助奇瑞实现了造车从0到1的突破,为安徽汽车产业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中国汽车,第一次出口世界
车辆成功下线,但奇瑞还是不能把车卖出去,因为造车要有“资格证”。
2000年,奇瑞生产了2000多辆汽车,却无法上市,好在有芜湖市政府的支持,当地出租车市场消化了这些车辆。
但时间长了,纸包不住火,不能参与市场,奇瑞根本无法生存。后来在多方努力下,奇瑞同意把注册资本的20%无偿划到上汽集团的账下,公司更名上汽奇瑞,才有了真正的造车资质。
拿到造车资质后,2001年,奇瑞首款轿车“风云”搭载着自主发动机驶入市场大杀四方。
当时国内的汽车制造,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但奇瑞尝到了自主研发的甜头,靠着性价比路线精准定位市场需求,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买得起、用得起国产汽车。
当年上汽对奇瑞下达的5000辆销售任务,最终奇瑞交出了2.8万辆的满分答卷,销售额近 20 亿元。
这一成绩向外界证明了国产汽车的竞争力,也让奇瑞在汽车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为后续的发展积累了信心和资本。
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却打开了中国汽车出海的先河:
一个叙利亚车商看到了一台奇瑞风云轿车,眼前一亮,经过多方打听,来到芜湖,请求出口叙利亚200台整车。
刚开始尹同跃还不同意,说最多只能出口10辆,毕竟国内没几个同行出口,他有点怀疑对方是骗子,最后开了个很高的价格,但没想到对方竟然真的同意了。
● 奇瑞首批10辆“风云”轿车经天津港出口叙利亚。图片来源:奇瑞官网
尝到甜头之后,奇瑞也开始主动和海外汽车厂商接触,在2003年,奇瑞与伊朗SKT公司正式签订了技术及工厂转让协议,在伊朗东北部SKT公司建立一个汽车整装厂,一期产能3万台。
从被动尝试到主动出击,这是奇瑞在市场认知上的一次飞跃,实现了技术和工业的输出,也是中国汽车品牌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2年,奇瑞轿车销售5万辆,销售额40多亿元,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
2003年,奇瑞推出了一代神车奇瑞QQ,全年的销售额更是突破80亿元。
● 奇瑞QQ
但眼看奇瑞越发赚钱,合作之初表示“不投资、不管理、不担责、不分红”的上汽也有点按捺不住,就委托数名业界人士前往芜湖,想要进行增持。
但此时,手握技术和市场的奇瑞并不乐意。
对于高速发展中的企业来说,保持自主决策权对于企业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实施至关重要,双方最终在2003年9月,选择了分道扬镳。
品质,是怎么练成的?
与上汽分手后,奇瑞搭上经济发展的顺风车,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7年,奇瑞完成了第100万辆汽车的下线,到2011年,奇瑞连续11年蝉联自主品牌销量冠军。
● 尹同跃和奇瑞的第100万辆汽车。图片来源:奇瑞官网
但奇瑞在高速增长的背后,问题也悄然浮出水面。
在当时,工程师出身的尹同跃,对市场、品牌以及消费者并没有特别深刻的理解,他带着“穷人家多生娃”的朴素想法,旗下车型最多时达30余款,却陷入“千车一面”的尴尬——经销商对着满展厅相似的车型无从推荐。
而且,当时奇瑞的品控也很一般,消费者甚至流传起“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调侃。
尹同跃意识到:对品牌建设的忽视,有可能会毁了看起来如日中天的奇瑞。
2010年,尹同跃为奇瑞的粗犷扩张踩下了刹车,他提出“销量跌出前十也要转型”的铁血指令,开始建立正向研发体系、打磨品质。
转型期的奇瑞经历了壮士断腕的剧痛:产品青黄不接导致销量连年下滑,员工、经销商、股东的质疑如潮水般涌来。
2013年,奇瑞在新的体系和流程下终于做出了瑞虎5,但准备上市之前,尹同跃请日本专家来做质量验证把关,日本专家用指甲抠车把手的里面,说抠了之后这里有个印,不行。
● 瑞虎5。图片来源:奇瑞官网
尹同跃表示,如果在过去,公司方面可能不会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但是现在日本专家提到这个问题不符合流程中的验证标准。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转型,就不能对标准进行质疑,说不需要整改。
“我就说好,我们重新做,做到位。再检查的时候,日本专家又说材料配方要重新调整、重新认证等等。我心里也非常着急,但是还是要忍住,想破茧成蝶必须要经受住这种痛苦。”
就这样,尹同跃顶住工期压力,坚持推倒重来,而当瑞虎5通过严苛验证时,他眼中的喜悦早已超越一款车型的成功——这意味着奇瑞告别了“攒零件造车”的初级阶段,实现了依照国际标准的正向体系的打造。
这样壮士断腕的气魄,让奇瑞的品质重新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一个最好的佐证是:在以标准严苛出名的欧洲,奇瑞得到了俄罗斯市场的追捧,位居中国制造商第一。
奇瑞,不卷价格卷技术
进入新能源时代,在中国汽车工业逐渐成功民族骄傲的语境下,连续22年出口第一的奇瑞,品牌的口碑再次上升了一个台阶。
前不久,尹同跃痛批车圈价格战,说不能让中国车市成“赌场”,再次得到网友的好评。
不卷市场卷技术,一直是奇瑞的优良传统。
在国内车企中,奇瑞是少有的集纯燃油、插混、油混、增程、纯电、氢能源等各方面技术储备于一身的六边形战士,手握2.5万件专利,可以根据海外客户不同的使用场景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车辆。
而且,奇瑞是中国最早开发新能源汽车的公司之一,他们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电动车的项目组(当时名为“清洁能源汽车专项组”),并且参与了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的开发。
不过,对于奇瑞在新能源时代的发展速度,尹同跃也有些不满意,对新能源的布局稍显落后,看着比亚迪的厚积薄发,他曾自嘲说奇瑞是“起了个大早也赶了晚集”。
但像比亚迪这种敢在20年前关掉纯燃油车生产线,梭哈一个时代的故事,过于传奇,中国车企,无需妄自菲薄。
奇瑞,有着自己的节奏。
● 奇瑞新QQ
在众多中国车企中,奇瑞很特殊。燃油车销量占一半,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一半,国内销量占一半,海外销量占一半。
水桶形的销量占比,以及自主技术的积累,保证了奇瑞有着很高的市场下限。
● iCARV23
像奇瑞过去的大哥上汽为代表的合资车企,在新能源的浪潮前失了体面;
像比亚迪为代表的专注电车的新能源车企,也面临着海外市场占有率不高的困境。
实际上,目前全球范围内燃油车依旧是主流,特别是很多对汽车需求还停留在入门阶段的国家和地区。
奇瑞的海外市场,主要面向中亚、南美和中东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普遍特点是——依赖汽车进口,以燃油车为主流,并且大多拥有较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油价不贵。
奇瑞的脚步并不停滞于此,去年,奇瑞与西班牙EV MOTORS合资了一间汽车工厂,正式开启了中国汽车“反向合资”的时代,而最近在德国造车的传闻,再次证实了奇瑞进军欧洲市场的野心与实力。
虽然,两个工厂仍以燃油车生产为主,但奇瑞的出海策略很明确:
依赖中国制造,凭借价格和品质优势,先靠燃油车型做先锋,打开市场,打出品牌认知,站稳脚跟,然后再逐步引入插混、纯电车型,逐渐在海外培养混插和电车的消费习惯,慢慢占据全球市场。
而奇瑞,也正以先驱者的姿态,为中国车企探索更明确的路径。
这样的开拓精神,早已在第一台发动机的轰鸣声,以及第一辆出口叙利亚的风云中,注入了奇瑞的基因。
最后一个梦想
今年,尹同跃已经63岁,岁月的沉淀让他年轻时就有的白发不再那么显眼。
这位把造车当作一生事业,把奇瑞视作生命的追梦者,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工程师,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
若说他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奇瑞还未成功上市。
在过去的20多年来,因股份制改革、借壳、混改、关联交易等多方面原因,奇瑞的上市之路,堪称坎坷,据统计,已经6次冲击IPO,但皆以失败告终。
今年2月28日,奇瑞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这一次,在2024年同比38.4%的销量增长下,尹同跃显得更有底气,他将上市作为奇瑞2025年的首要目标,为求万无一失,单独拆分出奇瑞的汽车业务,针对性极强。
而全球资本,都在期待奇瑞能否创下“中国燃油车最大IPO”的新奇迹。
在上个月举办的上海车展上,尹同跃用三个“痛”来形容查看奇瑞集团展台的感受——
展台布置得太大,走到腿痛;
参展的车型太多,看着眼痛;
布展花的钱太多,感到心痛。
实际上,本次车展,奇瑞展台面积近8000平米,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参展车型囊括奇瑞、星途、捷途、iCAR、智界五大品牌及国际品牌共53款,皆创下了历届之最。
● 国际友人围观奇瑞展台
而向来朴素的尹同跃,也在现场用诙谐的口吻点名集团副总李学用,表示布展花了太多银子,回去要找他算账。
● 尹同跃在上海车展上致辞
如此这般,就是在向世界展示奇瑞的实力,以及安徽汽车的实力——出乎很多人意料,安徽省已经成为国内汽车产量最大的省份,其76.17万的产量,超越广东近10万辆,位居全国第一。
在曾肩负着整个安徽省造车梦想、在面对困难时说出“干不成,就跳长江”的尹同跃身上,我们看到了悲壮又豪迈的时代精神。
如今的芜湖和奇瑞,已经成了城企共荣的典范。
它们已不是当年那个在废墟上搭草房的创业者,但其身上始终流淌着两种血液:一种是初创时“自己动手、从无到有”的草根韧性,另一种是转型期“敢于归零、重新出发”的变革勇气。
这或许就是奇瑞人给我们最动人的启示——真正的民族工业精神,是在每个关键路口,都有人愿意放下既得利益,选择那条更难,却更正确的路。
● 参考资料:
[1] 砺石商业评论丨发掘尹同跃,创办奇瑞汽车,出任副省长,他是安徽汽车产业崛起背后的关键之人
[2] 第一财经丨理想主义者尹同跃:奇瑞就是我的命
[3] 无相商业趋势丨连续22年出口第一:奇瑞,终于要上市了
[4] 盐财经丨老外疯抢的中国车,竟来自安徽三线小城
[5] 彼得·海斯勒丨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