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到底谁更需要谁?

500

5月12日,中美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声明强调双方“认识到双边经贸关系对两国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双方同意,取消4月2日以来因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引起的各自互加的关税。

500

至此,中国坚持了关税战以来的原则立场,维护了国家尊严和利益,而美国一手挑起的关税战,在中方强硬反击和美国自身内外压力下,不体面地草草收场,退回到了原点。

回顾一个多月来,中美围绕关税展开的惊心动魄的激烈博弈,观察双方的出招拆招和攻守进退,中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坚定从容、冷静应对,把握了斗争的主动。这不由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美经济,到底谁更需要谁?

这是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不可能在百年未有的历史大变局中知己知彼,也不可能在中美博弈中形成正确有效的斗争策略,克敌制胜。

这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由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对这个问题,不同立场、不同认知的人,看法自然不同,雾里看花或执其一端也完全正常。

一个不容易挑出毛病的说法是——“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这固然没错,然而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相互联结,各国相互需要,这似乎并不能充分揭示中美经济联系的本质。

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对美国的强大抱着迷之自信的美国政客,以及国内不少对美国怀着仰视心态、思维长期停留在上世纪的某些学者和分析家,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中国更需要美国,是美国帮助了中国发展,而一旦美国掐断与中国的经贸联系,中国经济将停滞不前甚至被打回原形。

01. 复盘特朗普第一次贸易战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从2018年开始,美国不仅单方面发起对华贸易战,而且加速实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从贸易、高科技、人文交流、政治、外交、军事、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等各个领域对中国全面极限施压。

特朗普张口闭口就是中国通过“不公平”贸易占了美国数千亿美元的便宜,中国抢了美国工人的岗位。他声称美国可以“轻松获得贸易战的胜利”,同时坚定地推动美国与中国经济“脱钩”,希望美国制造业回流美国。

500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日,美国白宫,特朗普手持一份关于外贸壁垒的报告发表讲话。

然而,两年后特朗普带着贸易战惨淡的“成绩单”,和壮志难酬的遗恨,黯然离开白宫。

特朗普发起第一次对华贸易战两年多时间,对中国出口大幅加征20%关税的情况下,美对中贸易逆差不降反增。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扩大,2020年达到3169亿美元,上升7.1%;比贸易战之前的2017年增加了14.9%。中国重回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美国的贸易战,没能阻止中国出口的超预期增长。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 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中国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

而美国自身却尝到贸易战的苦果。美中贸易冲突令美国经济损失巨大,应了那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委托牛津经济研究院最近出台的《美中经济关系》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至2019年期间,美国为贸易摩擦付出的经济成本约占美国GDP的0.5%,高峰时期让美国损失了24.5万个工作岗位。贸易战增加的关税成本导致每个家庭减少675美元收入,贸易战也损害了美国出口商和农民的利益。

500

美国排队申领救济金的失业人群

报告同时警告:如果两国经贸摩擦持续升级,或者美国寻求与中国显著“脱钩”,会进一步冲击美国企业供应链和生产率,并对美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造成长期损害。如果按此情景,预计未来5年美国实际GDP可能损失1.6万亿美元。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鼓吹和期望的“制造业回流美国”也没有发生。上海美国商会2020年9月公布调查显示,在340多个受访成员企业中,约92%的受访者表示将继续在中国经营。在中国拥有或外包制造业务的200多家受访企业中,有70.6%表示不会将生产环节迁出中国。

相反,美国企业在华投资热情持续上升。《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显示,大约7成的美国企业对中国未来5年的市场有绝对的信心。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7月,美国在华新设企业达860家,是外商在华新设企业最多的国家。据英国分析公司Mergermarket的统计,从2020年1月到10月美国公司在华并购投资增长69%,达113.5亿美元。

特朗普曾放言,他可以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联系,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提出美国政府可以为美国企业撤离中国的成本“买单”。这些威胁与叫嚣,与第一次贸易战的破产一样,最终成了可笑的梦呓。特朗普们没有看到“脱钩”,也没有看到外国公司争相离开中国,反而听到美国和世界的公司向中国纷至沓来的脚步声。

正如2019年100名美国商界、政界和学界领导人联名致特朗普的公开信所指出的:“美国将中国视为敌人,并使其与全球经济脱钩的努力,将损害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声誉。美国最终可能孤立的是自己而不是北京”。

02. 中美经济的“实”与“虚”

如果对比中美两国经济结构及透视中美经贸联系的实质,就会看清,中国经济是“实”的,美国经济是“虚”的。中国经济靠“实干”崛起,美国经济靠霸权在全球“寄生”。

说美国经济的“虚”,首先是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在20世纪前半期,制造业曾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成功引领电气工业革命浪潮,借世界忙于两次大战之机专注发展,美国工业实力称雄世界,经济登顶全球霸主。但20世纪下半期特别是80年代以后,伴随全球化浪潮兴起,产业资本出于追求超额利润的目的,为了寻求成本低廉的劳动力和更大市场,美国制造业大规模地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美国经济逐步形成了“去工业化”,如今除了部分高科技行业和通用、波音飞机、军工等高端制造业外,美国一般制造业基本所剩无几,曾经繁荣的汽车城底特律一度濒临破产,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到今天仅占不足10%,形成了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

500

美国经济的“虚”,体现在美国经济的“寄生性”。美国是典型的消费型社会,自己生产或制造的产品有限,主要生活必需品大多依赖进口。依托美元在全球经济体系的绝对主导地位,它可以通过无成本的发行美元,轻松从全世界获取任何需要的商品。美国多次开启量化宽松,借超发美元,在全世界“剪羊毛”,收取全球铸币税,将自身的危机由全世界来买单。美国在2020年新冠疫情时期推出一轮轮纾困计划,开启直升机撒钱模式,慷慨补贴民众和企业,资金来源都靠美联储无限量化宽松。基本可以说,美国没有什么难题是印钞机解决不了的。正如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过的一句话,充分揭示了美国经济虚伪和欺骗的本质,极具反讽意味:“我们的每一支枪、每一艘战船、每一枚火箭,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用从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弱势群体身上通过某种方式骗来的钱制造的”。

500

波音747组装线

美国经济的“虚”,表现在美国经济的高度虚拟化。美元的世界主导地位,使得美国能够通过金融手段和跨国投资在全球聚敛财富,金融资本成为美国经济和政治的支柱,金融业成为美国GDP中占比最高的行业。美国经济高度金融化、泡沫化,虚拟经济急速膨胀。股市对美国经济的“繁荣”发挥了空前的推动作用,也与实体经济表现完全背离。在美元大放水刺激和支撑下,在科技神话的虚妄中,美国股市上演了一场又一场魔幻的虚拟财富盛宴。美国股市总市值已经达到GDP两倍以上,远远超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最高点 167%。这表明美国经济已经高度虚拟化和泡沫化。

美国经济的“虚”,还体现在美国经济已经负债累累。美国经济表面强大,却是靠巨额债务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仔细审视之下,就会看到美国经济背后天量债务的“水分”。美国联邦政府连年赤字,拜登政府时期债务增加8万亿美元,如今联邦政府负债总额已超过36万亿美元,并以每百天增加1万亿美元的速度上升。美国政府财政已经陷入靠发新债偿还利息的境地。

500

中国经济的“实”首先表现在中国是“生产型”国家,通过劳动创造实体财富,以实体经济为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是世界上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提供了占世界30%以上的工业制成品,30%的全球贸易量。制造能力无所不包,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完善的工业化能力,与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生产组织能力相结合,形成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为世界创造物质财富。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形成了以经贸为纽带的共生关系。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吸引外资,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启了一条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美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中国物美价廉商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中国制造撑起了美国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中美两国逐步形成了“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经济关系模式。

中国经济的“实”还表现中国完成全面工业化,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扎实的发展能力。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和配套一流的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其它国家无以匹敌的程度。市场主体达到1.89亿,世界500强上榜企业数量与美国相当,一批跨国企业已经处于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我国还培养和锻造了规模庞大和素质优良的人才资本,享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师红利,2亿以上人口受过高等教育。这些独具一格的优势,使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广阔纵深,有能力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的冲击和挑战。

500

对比美国依托军事和金融霸权在世界上巧取豪夺,中国经济的雄厚实力,完全是靠勤劳和实干创造出来的,是中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积累和打拼出来的,是中国制度、技术、市场、规模、民族精神等综合优势的结晶。

中国经济的“实”是美国无法比拟的,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中国离开美国可以独立生存,而美国却离不开中国。你可能会说,美国照样可以从其它国家进口产品。但是由于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如果它不从中国进口,它将付出的成本更高。因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物美价廉,创造了巨大的“消费者剩余”,使美国企业和家庭受益。而且事实证明,中国对美出口占比40%以上的机电产品,短期内,不仅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无法生产,甚至其它经济体乃至美国本土都难以替代。这也是美国虽然嘴上高喊对中国征收145%高关税,而实际上却悄悄把大范围电子和消费品类关税予以豁免。

经济规律驱使美国必然从中国进口,这是2018年第一次贸易战已经验证的事实:在美国大幅加征关税,中国对美国出口逆势增长,表明美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基本都是刚需,离开“中国制造”,美国人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在今天,这再一次被特朗普来势汹汹的对华关税战开始不到一个月,就不得不自找台阶、草草收场所证明。

特朗普重掌白宫,挑起第二次对中国关税大战,他完全低估了美国民生和供应链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当关税的回旋镖打向美国超市空荡的货架,当美国民众面临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甚至断供,当美国的特斯拉工厂和军工企业因为来自中国关键部件或材料中断而被迫停产,当上千万美国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大批美国企业向白宫发起取消关税的请愿,特朗普和他的团队才终于认识到,贸然对中国挑起的高关税大战根本无法继续,只能主动向中国发出谈判的请求。

500

今年2月,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县,一名超市顾客面对着空空如也的鸡蛋货架。

03. 举世无双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独有砝码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任何国家、任何企业不容忽视的,也是中国无与伦比的竞争砝码。

中国拥有14亿人口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约6万多亿美元的消费市场,2020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由于近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贬值,按美元计价的中国消费规模又低于美国)。同时,从生产端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零配件、能源和各类资源产品,如果把生产需求与消费需求加起来,中国毫无疑问是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全球190个国家中,超过130多个国家的对中国贸易额超过了与美国的贸易额,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

500

浙江台州的智能工厂生产线

“十四五”规划以来,我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扩大进口,正在迈向世界第一进口大国。中国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成为驱动新型全球化的最主要动力,带动其它国家经济增长,让世界分享中国稳定发展的红利,也促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中心。

中国庞大且充满活力的市场,是美国企业无法忽视的。例如,苹果公司18%-20%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英伟达20%-25%的收入来自中国,特斯拉25%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全球产量的一半在中国完成。通用汽车在中国的销量长期保持每年超过300万辆,最近三年平均每年200万辆,是其全球第一大市场;康明斯大约三分之一的发动机销往中国。随着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增长,中国市场对于美国企业的全球成功越来越重要。

500

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不到45秒下线一台整车

美国从中国市场获取了巨大收益。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企业超过7万多家,在华投资额超过1.2万亿美元,2024年美国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利润超过500亿美元。根据《美中经济关系》报告,2024年美国向中国出口约1407亿美元的商品、463亿美元的服务,支撑美国约86万个高收入就业岗位,覆盖制造、旅游、商业和金融服务等多个行业。

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使中国具备内循环的巨大自主回旋空间,“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并形成对外合作的强大优势。中国与东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更强化了中国的全球经贸合作空间。美国无法孤立中国,相反,失去中国,等于失去未来。

04. 科技差距与“卡脖子”难题

目前,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中国科技水平在某些高精尖领域与美国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还有被“卡脖子”的地方。这常常被那些崇美畏美的人们拿来当作中国惹不起美国的说辞。

高端芯片曾经是我国被“卡脖子”典型例子。其中光刻机是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大的环节,目前只有荷兰的ASML公司能够生产极紫外光刻机,美国至今仍然限制ASML对中国出口高端光刻机。美国2018年以来对华为实施极端严密的芯片出口禁令,一度导致华为手机业务和市场份额锐减。

对于中美高科技竞争,我们既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追赶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国科技创新正在加速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已经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另外也要看到,科技创新需要国际合作,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的全部领域都占据领先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在科技上领先的项目较多,但也不是在所有尖端领域都做到了领先。中国科技有短板,也有在世界领先的地方,比如5G、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量子通讯等。美国利用自己的科技领先地位,封锁和打压竞争对手,是违背自由市场和公平竞争的霸凌行为,不得人心,也违背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科技进步是无法封锁的。“卡脖子”可能得逞于一时,但长远必使自身遭到反噬。波士顿咨询(BCG)2020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对中美技术贸易的限制可能会终结其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导地位。报告测算,如果美国完全禁止半导体公司向中国企业出售产品,其全球市场份额将损失18个百分点,收入将损失37%,进而逆转行业的良性创新周期,削弱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切断对中国企业的供应,损失的不仅是中国市场和巨额收入,更意味着失去创新的源泉。没有来自中国这个最活跃市场的需求端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与支撑,美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将失去生命力。

反过来,美国对中国“卡脖子”的行为,也逼使中国警醒起来,深切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了、求不来的”,从而迅速形成自主科技创新的举国共识,奋发图强,实现核心关键科技项目的突破。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技术封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中国人民依靠自主创新,奋发拼搏,照样完成了“两弹一星”奇迹、“北斗导航”创举,取得了5G领先。美国的遏制和封锁,摧不垮勤劳、刻苦、智慧的中华民族,反而使中国人民蕴藏的惊人的创造力、创新力得到空前的激发。

500

手机直连卫星

例如在美国封锁最严密的高端芯片领域,华为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华为Mate系列高端手机性能经验世界,迅速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以华为、中芯国际、龙芯、长江存储、上海微电子、寒武纪、阿里等为代表的芯片企业正在整体崛起,成熟制成芯片已经实现完全国产替代并大量出口,5纳米以下芯片技术攻关也取得突破并已经开始量产,中国的集成电路出口达1万亿元,是中国出口最大的行业。

“小成靠朋友,大成靠对手”。历史已经一再证明,越是别人封锁的领域,就越是中国创新和发展最快的领域。美国对中国的高端技术“卡脖子”,只会给自己逼出一个无法战胜的强大对手,最终断送自己的科技未来。

由以上分析,回到本文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经济关系上,中美固然相互需要,合则两利,但在很多根本和重大利益上,美国更需要中国,而不是相反。

我们当然也期望中美能够形成竞争合作而不是对抗的关系,但这不是我们一方的愿望决定的。如果特朗普政府不改变贸易战、关税战、科技战的错误政策,继续对中国采取遏制与打压的战略,中国也无需惧怕,完全能够从容应对。这是我们面对与美斗争的正确态度,也是我们能够做到“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底气所在。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优势劣势从来是相对的,也是不断相互转化的。在中美博弈这盘时代大棋局中,历史的天平已经向中国倾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