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个月,中美海运贸易经历了什么?日内瓦会谈后,它又将经历什么?

以下是我从中美两国货代、外贸企业和航运咨询人士处获得的信息。因为是陆陆续续搜集到的,信息来源也比较杂,所以就不以问答的形式呈现了。

1.中国抵达美国的集装箱货物在今年第17周(4月21日那周)达到峰值,由于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需要30天到45天,这意味着在关税生效前有过一轮“抢出货”的市场行为。而在18周-19周,中国抵达美国的集装箱货量则显著下滑,受关税政策影响明显。

2.而预定量的下滑则是从关税宣布(4月2日那周)开始的。货运数据公司Vizion的数据是,4月1日到8日那周从中国发往美国的集装箱预定量比3月24到3月31日那周,下降了64%。

3.然而,美国对中国的干散货量——一般是农产品、能源等,即美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内容——则是从今年【3月】就已经开始大幅下降。根据干散货船AIS轨迹大数据测算,同比下降可达到60%以上。

这应该是由于美国2月1日以芬太尼为理由对中国加征10%的关税,然后中国进行了反制,自2月10日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3月初美国上调“芬太尼税”到20%后,中国又对美国的玉米、小麦加征15%的关税,对大豆、牛肉等加征10%关税。

4.也就是说,美国对华出口受到显著影响,是早于4月2日的“解放日关税”的。这也引发了我的一个猜想:此次日内瓦会谈降低了“解放日关税”,但在此之前的“芬太尼关税”和中方反制目前都还保留,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对华的大豆等农产品的出口是否依旧难以恢复?

于是我写邮件询问了一个美国的大豆种植者协会,他们今早给我发的一份声明有这么一句话,“目前(中国)对美国大豆的关税影响依然不容小觑——而来自巴西和阿根廷的竞争对手是没有这笔额外费用的。这意味着,中国将优先从南美采购,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购买美国大豆。此外,90天的关税暂缓期将在8月结束,这恰好是在大豆收获季之前。”

5.而我从中国外贸企业和货代处了解到的中企的情况和情绪显然比上述美国大豆农要乐观。他们的反馈是,在现行税率下,很多对美出口已经可以进行了,加征的关税已经可以消化。

有货代说,双方在日内瓦会谈期间,就有企业开始重新预定中国发往美国的集装箱仓位了,声明发布当天,预定量上涨了30%+。

6.如果没有这次日内瓦会谈,中美双方继续保持超过100%的关税,会发生什么?根据之前的规定,4月10号后启运的货物开始加征关税,如1中所说,中国到美国的海运时间差不多是30到45天,这意味着,4月10号起的措施,差不多会在5月10日前后开始逐步产生明显的影响——缺货、卡车司机没活可干等等。

一名中国航运咨询人士告诉我的预测是,如果关税维持下去,美国的缺货将会在今年第29周也就是7月中上旬达到最严重的情况。

7.随着关税的暂时下调和中国对美货运预定的反弹,一个暂时但现实的问题是,运费的上涨以及运力的紧缺——因此在过去一个月里,很多海运承运人已经减少中美航线的班次,把船只运力部署到了别的航线。

一家美国货代举例说,比如美国威尔明顿港,其直靠服务在过去一个月中已经被取消,这个港口之前主要进口家具、塑料及树脂、橡胶、机械零部件、金属制品以及工具等。青岛至纽约的直航班次也已从每周两班减少到仅剩一班。

可以预计的是,关税的放松会让大量美国客户重新从中国下单,甚至在未来三个月提前“囤货”,以防90天后关税重来。这都将给国际航运网络造成很大压力——不仅运力恢复正常需要时间,上涨的运费也同样会反映到商品最终的价格上,这依然需要美国消费者买单。已经有美国行业人士评论认为,这引发的供应链混乱是这场关税战的“次生灾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