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根芝底,受限于产品口碑?

编辑 | 余溯

出品 | 潮起网「加盟指南」

提到“芝根芝底”,其可谓是高性价比披萨品牌的典型。

作为中国披萨行业下沉市场的代表品牌,芝根芝底凭借“手工现做”、“人均30元”的民生定位,在10年内快速扩张至1200家门店,成为平价披萨赛道的头部玩家。

然而,在芝根芝底高速增长的背后,消费者投诉频发、加盟店品控争议等问题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芝根芝底的食品安全与配送服务投诉量同比增长32%。

那么,面对国内披萨连锁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芝根芝底该如何解决高性价比扩张下的品牌信任危机、又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路径呢?

加盟模式下的品控难题

纵观芝根芝底的成长路径不难看出,其增长逻辑高度依赖加盟体系。

公开信息显示,芝根芝底相较于行业中的一些其他披萨连锁品牌而言,初始投资门槛较低,县级城市约为21.8万元起,且强调“快速回本”(6-18个月)。这种盈利模型在帮助品牌实现加速市场渗透的同时,却也不免导致品控体系承压。

500

同时,芝根芝底的运营特点和市场环境也决定了,品牌在品控层面容易招致更多的风险点。

比如在供应链层面,芝根芝底虽承诺统一原材料供应,但实际执行中,部分加盟商为降低成本,存在私自采购低价食材的现象。例如,2025年5月福州某加盟店因使用过期芝士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处,暴露了总部对加盟商监管的漏洞。

还有标准化执行不足。尽管总部提供7天培训,但操作流程的复杂性(如饼底发酵时间、烤箱温度控制)仍依赖人工经验。在消费者对于芝根芝底的投诉中能够看到,一些诸如“饼底过厚”、“夹生”等问题的投诉内容多源于此。

此外,外卖场景的放大效应也加剧了芝根芝底的品控风险。

媒体报道显示,2025年,芝根芝底外卖订单占比达45%,但配送环节的保温不足导致“芝士凝固”、“饼底软化”等问题频发,进一步损害了消费体验。

作为直接对比,在行业中,达美乐“30分钟必达+自建配送团队”的模式相较于芝根芝底的外卖依赖第三方平台,似乎拥有着更低的品控链条断裂风险。

本土化创新下的口碑分化

芝根芝底以“本土化”为核心的产品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影响着品牌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口碑。

客观来看,基于“本土化”创新,芝根芝底推出的如榴莲披萨、小龙虾披萨等爆款曾拉动区域销量增长200%;其针对南方市场推出的“轻食薄饼”系列等区域化定制产品,实现了单店月销量超1500份的数据,又完美契合当下餐饮行业健康饮食趋势;品牌通过抖音“芝士拉丝挑战”等互动活动开展的场景化营销,在吸引年轻用户上成效显著,部分门店线上订单占比因此提升至60%。

500

但创新与品控的失衡,进一步导致消费者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此前,芝根芝底便因海鲜类产品冷链覆盖不全,多次被投诉“肉质松散”、“腥味过重”,暴露出食材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另外,因同一款榴莲披萨不同门店果肉用量差异可达30%,芝根芝底也曾引发消费者对品牌统一性、标准化缺失的质疑。

就在前不久,芝根芝底厦门某加盟店还因配送超时且拒绝沟通,导致消费者维权事件登上微博热搜,这导致了品牌形象在短期内受损,更进一步凸显其本土化创新下兼顾创新与口碑的两难。

价值重构才是最优解?

要突破口碑困局,摆在芝根芝底面前的进阶路径很明确,那就是要在重视规模的同时,以价值驱动对品牌进行重构。

考虑到芝根芝底目前的行业知名度与门店数量,他也到了该认真考虑品牌价值重构的节点。

综合当前餐饮连锁行业的发展经验,芝根芝底需在以下三方面实现转型,才能真正告别口碑困境。

500

首先,是推进供应链深度整合。可以参考同行中达美乐的“卫星店”模式,建立区域中央厨房,缩短配送半径,确保食材新鲜度;也可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公示食材来源与质检报告,以此来强化“知根知底”的品牌承诺。

其次,是对加盟商管理进行升级。行业中,不乏实施“分级考核制”、对连续品控不达标的门店缩减供应链支持或终止合作的案例,这对芝根芝底的发展而言也是很好的示范;还可设立餐饮行业常见的“神秘顾客”巡检机制,每月抽查门店操作规范,结果与加盟商返利挂钩,推动加盟商整体运营质量提升。

最后,是构建品牌体验差异化。

比如可以推出“现烤可视”服务,消费者能通过透明厨房观看制作过程,增强信任感;开发“DIY披萨”小程序,允许用户自定义配料并分享至社交平台,提升互动性与传播效率。

芝根芝底的困境折射出中国快餐行业加盟模式的共性挑战——规模扩张与品质管控的天然矛盾。如果品牌能通过供应链改革与数字化管理重建消费者信任,其“民生化”定位仍具广阔空间。

反之,如果放任口碑滑坡,则可能陷入“增量不增利”的恶性循环。对投资者而言,选择加盟时需重点考察区域供应链成熟度与总部监管力度,避免盲目入场。

站务

全部专栏